施晓春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
金融文化是多种理论与制度的综合体,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金融危机正不断地蔓延与深化,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把我国金融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只有深入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设,发挥金融文化的导向、激励、协调、凝聚作用,才能给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我国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因此带有典型的行业组织特征。金融行业在产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营造、认同和遵守而形成了银行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章、银行形象等意识形态及实践的体系。笔者认为,这种使金融行业独具特色又区别于其他行业组织的价值观及体系即可称为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同所有的行业文化一样,它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区域性。由于受社会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这种金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铸就金融业的文化竞争力。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为本”、“重义轻利”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有代表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对中国金融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关注风险,注重人员需求”,则更多地体现在国外的金融文化中。[1]二是共识性。金融文化是随金融业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文化,是员工对于金融业发展方向、金融业经营理念、金融业价值取向的共识。共识的达成程度的高低将决定能否有效激励企业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因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三是变化性。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都应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金融文化也不例外。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金融业应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推陈出新,有选择地发扬和摒弃金融文化。美国花旗银行的成功经验表明,其“创新为赢”的金融文化宗旨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进度的加快及金融媒体的大力宣扬,金融文化建设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大家所共识。
一是可以塑造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是其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垄断性及持久性等特点,难以被模仿和替代,并能够为客户及企业带来长期利益。不同的金融企业文化所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因此由特定的金融企业文化所形成的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也是难以替代和复制的。积极向上的金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对内会作用于员工,对外会作用于顾客,其所起到的激励、凝聚及沟通作用会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可以提升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外金融企业在管理水平、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差距。国内某些金融业受管理文化、业务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不健全的影响,经济案件时有发生,如齐鲁银行的伪造票据案。此外有些金融业内部的绩效机制不突出,没有较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有力的刺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观的凝聚统一,促进员工行为协调一致,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当前,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培养和建设一支高度凝聚、观念新、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就必须加大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所产生的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始终处于正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花旗银行的成功经验表明,依靠公正而高效的激励机制、良好的亲情化氛围等金融文化战略,银行有效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优秀员工,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2001年以来,金融文化建设在金融业中逐步展开,金融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但从整个金融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加以改进。
从机构的角度看,有的金融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管理部门,也是人浮于事,文化建设被淡化;有的金融机构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娱乐文化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有的金融机构虽移植了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理念,导入了他人的企业文化,但多重于企业外部形象、员工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的建设方面,对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涉及深层内涵的文化关注不多,忽视了金融文化的管理功能,没能真正认识到金融文化对于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3]
从员工的角度看,在大多数的金融企业中,金融文化建设中或多或少地忽视文化的主体“人”的需求、情感和本质,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也较少。工作对于员工来说更多的是谋生的手段,而非职场的权利和义务,更谈不上奉献与责任了。在此种情况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不深,无法形成员工的“归宿感”,因而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文化价值观。
金融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包括金融管理文化和金融体制文化的建设。我国目前的金融文化建设多偏重于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而言,金融体制层面和金融管理层面在大政府背景下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即使是受国外金融业的影响和渗透而先发展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目前也大多侧重在银行业方面,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机构的文化建设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的独创性。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金融单位所搞的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行业特色、单位特色、地区特色,例如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主营个人理财产品的机构的核心价值观较为雷同,不易为外界、特别是潜在客户辨识认知。这一方面是由于基层有关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缺乏,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我国金融业对文化的特色建设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的特色性对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我国的金融文化建设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
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一旦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就会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品牌,外界能据此明确感知到该企业的专有性。金融企业为了赢得竞争,必须加强产品竞争、促销竞争,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实施服务战略,集中展示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企业形象层面推进品牌战略,善于利用这一最直观明显的表现形式,展现竞争力。如为企业量身订制形象方案,从主商标、产品广告、服务网络以及窗口员工形象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结合自身特色,体现时代因素。
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树立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观和管理、经营理念,尊重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需求开发设计产品和服务,并按需求改良产品,一切以提高金融消费者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
其次要以员工为主体。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的需求,不仅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还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学习机会,深入分析本单位员工面临的精神困境,促进员工对文化内涵的吸收,培育员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金融文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金融行业本身,应将其深入开展到与金融相关的各个领域。金融院校作为金融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能够主动适应金融企业文化的素质。这就要求金融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业务实践,将职业精神和金融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严谨的职业习惯,同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4]
[1] 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J].中国金融,2011.
[2] 欧阳以标.实施企业文化管理 打造特色金融品牌[J].特区经济,2008,(5).
[3] 杜建良.浅谈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与策略[J].河北金融,2008,(4).
[4] 王东升.财经金融类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