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芳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杂志社,江西 南昌 330027)
编辑出版行业在现代数字化的变革中发生着迅猛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业态的变化和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把编辑推到了多重应激源面前,如从业生态、工作负荷、职位升迁、知识更新、人际关系、单位性质、环境变化等,导致编辑心理冲突增多,易出现身心和行为各方面的应激反应,影响身心健康。一些实证研究表明,编辑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群体,这引起了心理学界和编辑出版界的更多关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其中关于编辑心理健康维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模式的研究成果极少。探讨编辑心理健康维护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具有现实意义,而其中心理自助系统又是心理健康维护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编辑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应是一个多元支持与维护系统。心理健康维护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他助式和自助式两种。他助式心理健康维护方式主要是通过外界的特定关系结构干预活动来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心理健康目的。[1]自助式心理健康维护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我的心理性需要,通过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使用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来完善心理机制、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自助的低级层面是通过自我意识调节不同层面的心理不适问题来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其高级层面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意识解决发展性问题以促进发展,维护心理健康。[1]编辑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可以依此划分为他助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和自助心理健康维护系统两个子系统。一般地,当编辑出现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自我意识受到严重影响时,最好的办法是依靠专业化的心理他助系统,同时辅之以心理自助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建立编辑他助心理维护系统,可参考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方案,通过依靠编辑出版单位和社会专业力量为编辑工作者建立专业的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外部多方力量的重视和支持,就目前让编辑人人享受这样的员工福利尚需时日。而当编辑出现一般的心理不适时,可采用心理自助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同时辅之以他助系统的引导。比较而言,日常的心理维护中发挥心理保健与疾病防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当属编辑的心理自助系统,建立编辑心理自助系统十分必要。
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大量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甚至是处于危机状态的人,并不主动寻求援助。Andrews等人对10 600人进行了调查,发现虽有超过1/5的成人达到了某种心理障碍的标准,但其中62%的人表示不会寻求专业帮助。[2]
国内外研究表明,当个体发生心理问题时,均表现为“先求诸己,后求诸人的倾向”,大部分人在觉知到自身有心理困扰时,一般都会先依靠自我力量采取策略,做一些解决问题的尝试,实施心理自助,只有当个体认为需要外部力量支持的时候,才会考虑寻求他助的方式。江光荣和夏勉在心理求助的阶段模型中把心理求助分为问题觉知、自助评估、他助评估的三个阶段,个体在寻求他助式的心理健康维护方式之前,更多地会先选择自助式的维护方式。[2]
从对我国的民众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报告来看,费立鹏等调查发现,中国的自杀死亡者样本中,有心理卫生问题者占63%,但仅有7%的自杀者生前曾寻求过精神卫生专业帮助。[2]景怀斌等人对城市居民的心理调节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主要是靠自己以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的,咨询机构并非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中国人呈现出以个人的自我调节为中心,专业化心理健康维护为边缘的心理调节模式。[3]江光荣和李凤兰于2011年针对我国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基本状况以及影响国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进行调研后指出,心理健康状况主客观测评欠佳者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途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才是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我国每10万人中,仅有3.28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仅依靠专业人士的服务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民众心理健康维护的需求。“个体从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到意识到自己需要专业服务,再到主动寻求专业服务,到最后确实得到专业服务的每个环节都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4]即便是个体排除各个环节的制约因素成功寻求专业的他助方式来解决心理困扰,外部的资源也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配合和调整才能达到真正解决心理困扰的目的。
在编辑日常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中,自助式的心理维护方式符合编辑安全和自尊的心理需求,是更主要、更具实战效果的方式。它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增强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自我维护意识,主动建立和升级自我的“心理防火墙”,能及时调整与适应编辑出版的业态变革发展给编辑带来的心理影响。
因此,编辑心理自助系统是编辑心理维护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在尊重编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编辑建立和掌握更丰富的心理自助资源,更大范围地帮助编辑利用个体资源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心理自助系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自助的实质是通过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的方法,有效促进身心和社会适应,保持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5]构建编辑心理自助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
自我意识系统是心理自助系统的统帅和核心。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不同的层面。编辑自我角色的认同应是编辑自我认知内容中的重要部分。编辑的角色认同主要是指编辑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等的认识和理解。[6]编辑是为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功能被添入了新的元素,角色认同也出现了分化,导致编辑在分化中易出现自我迷失。因此,在编辑自助心理维护系统中不能忽略编辑工作角色的认同问题。自我体验层面通常被称为自尊,从概括化程度划分,包括总体自尊和具体自尊,总体自尊指与个体总体自我评价有关的具体情感反应;具体自尊则指与某一特定领域的能力和成败有关的情感反应。[7]编辑在其工作领域的能力表现和成就会影响其具体自尊。高自尊能使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高自尊者能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因此,编辑自我意识系统中,帮助个体获得高自尊的维护方法应被纳入该系统的内容。
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能帮助自我最大限度地调整内动力和外动力进行正向作用,向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前进,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编辑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如认可、欣赏自己的存在价值,对他人给予肯定和赞美,对目前的现状给以更大的包容和肯定,对新、真、善、美倾注更多的关注和追求,从而帮助自己消除烦恼,保持愉悦的心境。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人心理健康信念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信念是心理自助过程的认识和评价的规则,也是被认识、被评价和被重组的对象,为产生心理健康动机提供必要的知识要素和情感升华要素。心理健康信念由有关心理健康的价值信念、效能信念及目标信念三个因素构成[8]。帮助编辑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信念系统的有效途径是在编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编辑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重要性、编辑的心理健康标准、影响编辑心理健康的因素、增进编辑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等。当编辑具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念后,就能更好地将信念转化为行为,从而强化对生活乐趣、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正面看法,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编辑心理自助维护方法就是指编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据自身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应激应对、心态调节、情绪调节、自尊维护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具体的方法概括起来有自我觉察法、动机激发法、问题分析法、自我调适法、内在信念重组法、效果评估法、心理健康体验法、冥想法,以及认知调整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生理心理放松训练技术等。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编辑自身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将异常的、失衡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正常的、平衡的、和谐的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将这些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操作,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应对系统,提高编辑心理自助的能力。
幸福进取,是指人主动积极地从进取的过程和结果中感受到幸福,它不仅包括在能力或某方面追求明显的提升或对远大目标的追求,也包括在工作、学习、情感、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每一个细小的改善与提高。编辑采取积极的幸福进取的行动对于增进良好的情绪、社会和心理机能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建立健康资源的方法;与家人朋友进行感情和思想的沟通、交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常常肯定自己;关注社会和他人并尽可能给以别人帮助;常常表达自己的感恩并且努力回报;及时调整情绪和认知等等。这些幸福进取的具体行动,能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更好地掌控情绪,适应生活变化,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8]
完整的心理自助体系还应包括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一个人陷入困境时能及时得到他人广泛、有效的帮助,对于摆脱心理困扰,增强安全感具有很好的作用。Lazarus和Folklman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需要时能得到或相信他们能得到社会支持,他们就会有更好的精神和健康,且身心功能会发挥得更好。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
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还应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9]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编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意识地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从中获得温暖、爱、归属与安全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抗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1] 钟建军,陈中永,李笑燃.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7,(3).
[2] 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 894.
[3] 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1998,(4).
[4] 江光荣,李凤兰.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81 88.
[5] 姚彩琴,武家申.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2009,(3).
[6] 王舒.编辑的角色认同与文化自觉[J].浙江学刊,2008,(3).
[7]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陆小娅.自我结与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