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传辉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
《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金融就是这样,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大事。从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业,而强大的金融业除了具备金融资产规模质量效益的硬实力,还要不断积淀深厚的金融文化,提升金融软实力,那么处理好金融伦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金融伦理的概念一直以来就不是十分清晰的,界定其概念,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金融伦理在狭义上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金融伦理在广义上是指各参与方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参与方亦即金融交易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监管者、政府、社区以及其他参与者,各参与方在金融市场进行的各项金融交易过程中所形成和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伦理关系、伦理活动、伦理意识的总和就构成了广义的金融伦理。
金融伦理的内涵:一是金融市场的公平性,二是金融关系中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有效性是一切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前提,金融机构一贯的追求,金融监管者的主要目标。人们只有对公平性有足够的信心,才会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这意味着最小投入会有最大产出,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福利。此时的市场才是有效的,有效性具有伦理价值。同理,在金融市场上,只有市场是公平的,人们才会积极投入金融市场,因而作为实现效率这个目标的手段,公平性是具有伦理价值的。我国目前股市和债市交投清淡、人气低迷的现象与一部分金融市场的机构参与者的逆向选择、道德失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直接相关。可见良好的金融伦理秩序是保证人们从事金融活动,保持清晰、健康价值观与形式原则的前提。
金融伦理的判定。从理性经纪人假设,我们可知,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认为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本身最终可以导致市场均衡。在金融市场上集中体现为对投资利润的追求,盈利能力被等同于一个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人员在金融市场上的能力。在大笔的资本收入面前,金融伦理的标尺变得模糊起来,竟然蒙蔽了投资者、金融业从业人员甚至金融监管者的双眼。金融伦理的忽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判定金融行为是否违背金融伦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标准:
一是金融机构或者其从业者(代理人)是否在委托人不自愿或者不知情时进行有可能危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很难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委托人只是关注自己的利润的多寡,同时也以这种利润的多寡来决定代理人的薪酬。代理人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尽可能扩大为委托人带来的利润,而更大利润会成倍放大为更多的风险,委托人的利益在未来极有可能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代理人的行为已经违背了金融伦理。
二是金融机构或者其从业者(代理人)的行为危害了第三方或者整体公共利益,也被认定为违背了金融伦理。当一个金融项目是委托人、代理人都受益,却对其他企业或机构造成损害时,就会产生冲突。这样的冲突往往涉及损害外部经济效益的问题,也就是说此项金融活动赋予了第三方一种成本,一种不被委托方代理方所承担的成本,因此,两者也没有动力去消除这种额外的成本。当这种会带来外部成本的行为出现时,也被认为是违背了金融伦理。从更广阔的角度说,代理人的行为没有违背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意愿,也没有明显的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可能,并且可以为委托人带来高额利润,也没有使某一具体企业的利润受损,但如果这一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或者危及整体的金融安全,这一行为仍然是违背了金融伦理。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引发危机的次级贷款的发行与买卖正是属于这种行为,尽管次级贷款为投资者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但对于次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滥用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得脆弱不堪,并最终导致信任链条的断裂和危机的爆发。[1]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几乎席卷全球。欧美的各个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惨重。英国第一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2008年亏损达240.51亿英镑,创下英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欧洲市值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 2008年利润下降了70%,该行表示需要得到177亿美元的融资并裁员6 100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美国银行业第四季度亏损262亿美元,为1990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问题银行和互助储蓄机构数量上升至252家,较前一季度的171家增长近50%。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宣布2009年第一财季亏损617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季度亏损纪录,加剧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系统和美国经济状况的忧虑情绪。[2]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投资银行更是面临着整个业务全面萎缩乃至消失的危局。受到金融业的影响,美国和欧洲的股市纷纷发生大幅度的下跌,各股指连续跌破历史纪录。金融机构与股市的糟糕表现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事汽车、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纷纷出现大规模的亏损与破产,其他各行业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如今,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单纯的债券市场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很多国家因此受到波及和影响,经济陷入衰退。各国开始联合行动,试图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但是到今日,这些行动和方法还是乏善可陈,没有对危机的缓解起到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的风险依然巨大,投资者的信心依然在冰点之下。是什么使得花样繁多的欧美金融衍生品被不加限制地滥用?是什么让无数金融界的精英敢于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持续追求超乎想象的高额利润?是什么使得本应该坚不可摧的法律与规则在这场危机面前变得脆弱不堪?答案也许有很多,但其中长久以来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金融伦理的缺失。
从金融伦理的视角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说在金融服务行业、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政府机构监督与干预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伦理缺失问题。
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金融市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金融服务行业的金融伦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由于金融服务是以一种合同关系提供给客户的,大多数的伦理难题都与公司对客人的义务有关。在这种客户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中,有些做法与实践显然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有些则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并且每种做法与时间都有一个灰色区域。在这个灰色区域内,可接受行为与不可接受行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而正是这些模糊的灰色区域,成为金融市场中最危险的地带,并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在金融市场上,金融服务行业可能出现的违反金融伦理的行为有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虚假与误导性声明;欺诈;隐瞒相关重要信息;炒单;不进行合适性推荐与风险公布。这几种行为违背了金融市场对于金融服务行业基本金融伦理的要求。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主要的金融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上述一种或多种违反金融伦理要求的行为,并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导火索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崩溃。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达到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自2005年四季度以来,美国的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开工量、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量开始下降,房价也开始走低,住宅市场的周期波动不仅影响着美国经济,也给银行和金融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次级债危机成了引发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危机的导火索。[4]
商业银行作为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者,在贷款发放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次级抵押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没有向自己的存款人及投资者说明这种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利润与收入,完全没有按照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要求保护委托人的利益,而是将委托人的资产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下。这种风险在不久之后随着以投资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的不断进行,各种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新型债券的发放与销售,使这种风险迅速传至美国的信贷市场。近年来美国旺盛的信贷需求使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意识普遍淡化,为提高收益而忽视操作风险的倾向在业务扩张中亦不断强化。违约事件集中暴露后,许多金融机构陷入了不良资产激增、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上升和资金周转紧张的困境,加之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一些金融机构提前催收可疑贷款的措施进一步增加了违约事件的发生。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暴露又很快传导至资本市场。
在上面整个过程中,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乃至保险公司的各个金融机构都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金融伦理层面的责任。这些金融机构违背了自己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义务,在委托人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将委托人的资产大规模地投入到具有高风险的次级抵押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之中试图赚取高额利润,而当最终信用泡沫破裂时,委托人的资产均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作为为金融市场中可能存在的违约现象提供保障的金融机构,美国的保险公司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顾投保人的利益,将大量的保险金投入到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通过为这些产品提供担保来获取利润。而当危机爆发,借款人无力偿还时,巨额的保险赔偿直接导致了大量保险公司的破产和投保人利益的损失。以美国最大的保险服务提供者美国国际集团 (AIG)为例,据AIG2007年底的数据,在CDS产品上,AIG担保的总金额高达5 273亿美元。也就是说,在最差的情况下,这是AIG要赔付的最高金额。除了AIG的金融产品部门“贩卖保险”以外,AIG的人寿保险部门还同时购买了大量的MBS(房贷证券化)产品和CMBS(商业房产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据AIG2007年年底数据,整个2 867亿的投资包里,CMBS占4%,MBS占了27%。以此计算,AIG人寿保险在这两块资产上的风险敞口也达到近89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风险敞口已经将曾经的保险业巨头AIG一次又一次拖到了破产的边缘。[5]
在这场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衍生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次级抵押贷款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债券的爆炸性的运用最终导致了资本泡沫的形成。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变革现有金融体制,增加金融工具,目标是获取现在无法取得的高额利润。金融创新一般要借助金融深化来实现,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运营效率,其手段是通过银行运用货币乘数效应和金融市场效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加快财富的积累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宏观上是金融组织、金融制度的创新,微观上主要是金融工具的创新,根本目的是节约资本量的使用,加快资本的周转,实现风险的缓释、对冲和转移。这个过程是通过使用金融杠杆、金融产品来实现金融市场间风险的转移。但金融杠杆若被随意、过快放大,且风险的转移和传递得不到有效监管,就极易导致金融泛滥,这正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同样要受到金融伦理的制约。首先,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来说,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的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品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委托人的利益。一次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衍生品是否可能为委托人带来过高的风险,这种衍生产品的运作方式与风险情况能否被委托人所理解和掌握,委托人的利益是否会因这种衍生产品的广泛运用而受到损害,这些都应当是金融服务行业所考虑的内容。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这样的考量显然被金融机构所忽视了。具有较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 (CDS)、住宅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及相应的保险服务等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地被设计出来并投放于市场之上。这样的行为本身已经违反了金融伦理对代理人义务的要求。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过度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和不稳定性的提高,对公共利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功能也有放大风险作用,极具两面性。华尔街投行对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事实上是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波动。次级抵押贷款、CDS、MBS等一个又一个衍生产品以追求高利润为目的被创造出来,这种过度的创新与形式上的复杂化,导致了金融衍生品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变得脆弱不堪。
尽管如此,把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未免太过苛责。真正应该为金融危机负责任的,是开发和买卖这些衍生产品的人,他们违背了金融市场中金融伦理对他们的要求,过度追求短期内的高额利润,而忽略了这种行为可能对委托人和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对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金融伦理在金融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
政府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上法律与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参与主要分两个层面,其中政府监管是基本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政府借助一系列市场制度设置,引导市场发展方向,规范市场行为,实现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政府矫正市场失灵与调控市场发展的重要渠道。除了政府监督外,政府干预是政府介入市场的特殊形式。它是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隐患或金融危机时,政府对政府监管失效或监管失败进行的补救行为,即通过政府采用的特殊方式和手段,使金融市场由非常规运行回复到正常有序的发展状态。作为金融市场的成员之一,政府机构同样也受到金融伦理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危机爆发前的监管与危机爆发后的干预两个方面。[6]
在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伦理问题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取舍。效率与公平的取舍是金融市场上金融伦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政府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找到最佳的公平效率均衡点,并依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与法规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正是美国政府以及相关的机构偏离了金融伦理的要求,过分偏重效率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而忽略了公平的重要性,才导致了衍生品市场上监管的缺失。政府监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失真,市场参与者行为失范与市场运行失序,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抑制与削弱了市场机制的活力和作用。这些都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与深化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刻开始积极地介入金融市场,进行政府干预,所使用的主要干预手段有两种,一是修正相关的法律与法规,重建金融市场的秩序;二是对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的金融机构给予救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构依然面临许多金融伦理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则是政府救助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非常广,受到影响的行业除了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行业外,许多实体经济行业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业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美国政府拿出数千亿美元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但是对于大量处于破产边缘的金融机构来说仍然远远不够。而每一家金融机构都代表了众多投资人、存款人以及投保人的利益,因此,在政府救助的过程中,难免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政府救助的公平性问题。事实上,在政府救助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获得救助的金融机构对于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屡次斥巨资救助美国国际集团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进行救助时不得不以公平性为代价,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保持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使金融危机得到缓解。
上面从金融伦理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和爆发的原因,但是以上分析还仅仅局限于美国自身的金融市场,而导致这场危机更深层的原因并不只限于此。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因此,在对这场金融危机进行伦理反思时,我们的道德批判视野应该从华尔街金融界的个人道德素质扩展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制度伦理缺陷。国际正义理念既为我们反思和批判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伦理视角,也为重建并完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伦理基础。
目前,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分析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如次级贷款的泛滥和贷款标准的恶意降低;衍生金融交易过度发展和缺乏监管;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内在约束机制,将大量按揭贷款资产评为AAA级,误导投资者;金融机构杠杆比例过高;金融机构资产和债务期严重错配(以短期债务来发放长期贷款和购买长期资产);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华尔街盈利模式存在问题等等。而这些技术层面的弊端,其实都是全球金融制度安排内在缺陷的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所谓“华盛顿共识”导致许多国家不顾本国需要和监管能力,实施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导致短期债务急剧增加和国际投机资金到处冲击各国金融体系,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巨大弊端;(2)美国首创的股权激励机制导致企业高管片面追求短期盈利和不惜一切手段推高股价;(3)美联储2002-2003年的错误货币政策(连续降息)直接导致信用泡沫和资产价格泡沫、埋下了祸根;(4)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其中的核心是美元本位体制和浮动汇率体系,这个霸权货币体系的本质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的错误买单。[7]
金融伦理的缺失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行业人士对于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义务的违背、以追逐高利润为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对于金融市场公平性的破坏、金融市场上普遍的金融伦理问题导致信用链条的断裂、政府监管过程中对于金融伦理的忽略成为金融危机出现和发展的原因。而从更深层的方面来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制度和国际货币体系所蕴含的金融伦理问题——不公平性,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尽管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是对于金融伦理的忽略却必须得到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重视。无论是从整个市场层面,还是以金融服务行业作为整体,抑或是作为个体的金融人士来说,金融伦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来说,无论是政府监督还是政府干预,金融伦理都应当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内容。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未见缓解,欧债危机已经越过意大利大有蔓延到法国之势,整个欧元区面临着解体的考验,而金融领域的危机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长久而深重的。中国金融业当务之急应重视并大力加强金融伦理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1][3] 王曙光等.金融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霍淑珍.金融危机继续深化黄金强势格局不改[N].证券时报,2009 03 09.
[4] 胡惠民.金融霸权背景下的对冲基金投机冲击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0301.
[5] 王康,吴晓鹏.分拆AIG?[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 02 27.
[6] 黄丹华.金融危机下政府监管与政府干预的反思[N].金融时报,2009 03 23.
[7] 向松祚.美元霸权制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N].南方都市报,2009 0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