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镧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正所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传承下来的历代名画,是一册沉甸甸的审美教育宝藏,它思想深邃,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技巧精湛且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易读易懂的特点,传承着五千年来中华正统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文化。
艺术凝固了历史,传统名画都有它产生的时代烙印和成画的信息,多侧面地反映了当时历史一定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历史背景的真实、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特征的真实、环境与事件及创作者艺术感知的真实等等。艺术真实是画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客观特性的集中,通过具有典型性艺术形象的塑造,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真貌,是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作品,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京都汴梁城社会市井的各个生活层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对于后世的绘画及鉴赏、考据等影响极大,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伟大作品。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价值体现出的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它是画家以当时北宋京都汴梁城的生活真实为基础创作的,按照生活发展的时空顺序,由城外到城内组织构成了整个画幅的视觉顺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早到晚展现出不同场景发生的不同事件。这种组织方式加之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消除了欣赏形式上的隔阂,使观者能置身于画中,仿佛穿行在街路行人之中,画中之人与你擦肩而过,挤过喧嚣热闹的摊床,驻足细观门市的盈联;感受到北宋京城的商业繁荣,体会宋朝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悠然的城市节奏。画家通过对写生观察而得到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使艺术形象既写实、简括又生动、典型。这些形象的处理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小小画卷以对人畜舟船车轿六百多个形象的刻画和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表现,真实反映了北宋人民在战乱临近却仍生活有序的真实情景与平和的生活心态。艺术真实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把东京汴梁复杂的场景通过概括提炼和加工重组,构成并展现出有主次、轻重的层次美感,有疏有密的节奏美感和前后左右空间关联的韵律美感,宛如一曲城市生活的交响乐。该作品中体现时间发展的展卷式艺术表现形式可谓匠心独到,是形式表现内容的典范之作,完美地体现了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创作原则。
特教绘画专业的聋生赏析名画,重点在于理解和把握名画所表现出的历史内涵,就是赏析艺术真实的意味,更是为了体会生活的艺术感受力对画家创作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赏析,从中可以全面提高特教绘画专业聋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加工的认知能力,培养特教绘画专业聋生对艺术表现思考的连贯性、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能力;深刻理解掌握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艺术创作原则,开阔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
特教绘画专业的聋生在绘画专业课的学习中,通过训练是能够掌握运用一定程度的表现技巧的,但却缺乏对审美理想的培养和认识。对于艺术表现能力的掌握来说,往往是能写实不能写意,能描写不能描绘;对形式美感的真正内涵及审美体现的深层意义了解不够,缺乏审美感知的能动性。
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活动特质,人的审美理想也是产生于这样的活动过程当中。但审美理想又与一般的社会理想、观念有所不同,它的特征体现在经验性的形象上。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以审美理想为媒介的认识,因此,它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大体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倾向性和艺术方法、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
《墨兰图》卷是元代著名画家郑思肖的惟一传世作品,也是能够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画面两株兰花,寥寥几片坚挺的兰叶,两朵兰花傲然吐芳。其构图简洁舒展,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画家郑思肖也是借笔墨来抒发胸中逸气,表现兰花坚韧挺拔、无畏风霜雪雨、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质,也是他自我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墨兰图》卷起首处题有一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郑思肖这首题画诗是借兰花自叙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追求脱俗清高、洁身自傲的情怀志向。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缘物抒情,以花咏志,更加深化了画面清雅的意境美。一方书印“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钤与画面的落款处下方,表明的是画家的画作可送平民百姓,而绝不送元朝官宦,渗透出“头可断,兰不可得也”的气节。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里的北风是指元朝的统治者,画家以宁可“抱香死”也绝不吹落“北风中”来表示清逸的君子风和不屈的爱国情怀。郑思肖在元代画坛上的位置是无人可替代的,元朝能画好兰花的不只郑思肖一人,元朝能画出兰花精神的只有宋人郑思肖一人,故其人其画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兰香在中国绘画史上香彻千年。
特教绘画专业的聋生赏析名画,一定要通过赏析来了解前人的审美追求与做人准则的统一,并树立自己正确的审美取向,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及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特教绘画专业聋生喜爱绘画的那颗心真正活起来,明白做人和作画是一个道理。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核心就是意境美,赏析传统名画,感悟名画意境之美是赏析的重中之重,是特教绘画专业聋生学习艺术创作、艺术意境创造的重要途径。
艺术家是通过心灵与万物交互感映,表现的是客观的自然景象与主观的生命情调相互交融和渗透,借助描绘山川以表现心中崇高的情感,构成一种以物言志、以物状情从而表现那样一种生命鲜活之形式的灵境;这种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意境”,换言之,没有意境就不成其为艺术。传统美学追求自然与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相互感染、触动、融合,强调以艺术家的内在生命力去感悟存在于宇宙天地间的生生不息的生机。由此,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师法自然,含合造化,在自然形态的感知中探寻自然生命存在的节奏律动。
宋人的花鸟画作品,尺幅虽小,却显得磅礴大气,一花一草都能表现出与天地通融的意境之美。《果熟来禽图》是南宋著名花鸟画家林椿传世的代表作品,花鸟、草虫、果疏处理的工细严谨,设色清淡逼真,善于体现自然的物象特征,当时即被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果熟来禽图》刻画了一个栖息在硕果累累的树枝上的小鸟,悬挂着沉甸甸果实的树枝仿佛在随风颤动,挺胸翘尾欲飞的小鸟神态生动。充满生机的画面,虽然简单却有盎然意趣。宋人画花鸟画不是只为了画花鸟而画花鸟的自然抄袭,而是要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等与要表现的物像具有某种关联关系。通过艺术加工的真实,体现出美与善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对人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花鸟画创作与欣赏的审美功用性,体现在欣赏者志趣、情操与精神层次的陶冶与升华,创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的完美表达。
特教绘画专业的聋生要在赏析作品简疏的用笔、空灵的格调、超然的意境中,学习如何把握律动的生命形式与沉静的自然气韵的结合,追求“景外之景”“画外之音”的意境创造,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清逸恬淡之美感,净化心灵、超脱凡欲之快意。
传统绘画的学习讲究读画,读既是理性的分析,也是学习的过程。特教绘画专业聋生的当务之急、根本之需是在赏析传统名画时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趣味和审美人格魅力。也可以说是作画必先做人。
北宋大画家李唐的代表作品《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作品,内容以殷朝重臣伯夷、叔齐在周灭殷后,“不食周粟”,宁死也不失去气节的故事为题而画。图中伯夷和叔齐二人面容清瘦,用双臂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看得出来,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导致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目光炯然,眼神中传达出沉着坚定的意志,精神上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李唐用墨无多,却将伯夷和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神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靖康二年(AD1127年),金灭北宋,李唐被俘,当时金人对大宋的宫廷画家是礼待有佳,以李唐当时的声望和地位,到了金国不仅可以衣食无忧,就连创作条件也恐怕优于内忧外患的北宋。可是,他却在押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了,逃跑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宋朝子民,他不能够效力“外族”。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的立场和气节。正因为他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民族气节,才使他创作了具有警世与讽刺意义的《采薇图》。他采用这个历史典故来彰显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当时,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其心可敬。
绘画不仅可以抒发正义还可以鞭挞邪恶,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人们的心境,驱除功利思想,使思想境界升华,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美。
名画赏析的意义在于,使特教绘画专业的聋生透过画中历史,体会画家是怎样感知那个特定历史生活的,怎样创造出不朽的绘画作品的,以及创作的原则是什么,进而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表现技巧通过训练都可以掌握,可是生活的艺术感受力是需要用真心来培养,用灵性来体悟。
通过传统绘画的赏析,向特教绘画专业聋生播撒理想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追求自然的真、善、美灵境,创造理想美之意境。传统名画的赏析,它好比春雨润物无声,对全面提高聋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洛加.美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徐玲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