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洪,熊晓燕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晓洪,熊晓燕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了“分层次、全程化、自主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地方高校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难,实效性差的现状,着眼于整体规划大学生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学生全程接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突出学生自主,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践的全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层次;全程化;自主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费缺乏、教学资源短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对实践教学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缺乏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构建并实施了“分层次、全程化、自主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国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集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在今天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高校扩招,教师的配备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合班上大课成为高校普遍做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为突出,少则2-3合班,多则4-5合班,一个教师承担课程所覆盖的学生动辄达几百人。组织如此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多数学校只是象征性地组织部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或社会服务等活动,但这种做法有违实践教学的初衷,难以确保学生的全员参与。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特别是大规模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教学,更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教育部曾明文规定要求各高校每年应按一定的比例划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项经费,但是不少地方高校并未认真执行,没有为该课程实践教学设置专项活动经费,也有一些院校虽然有专项经费但数量有限,致使教师能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十分有限。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到校外参观、考察、调研。但是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实践,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意外和风险,教师会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由于面临安全的压力,尽管设计了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但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都是在校内或课堂内进行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很少开展,学生失去了实地感受现实鲜活素材、了解国情民意、增长才干的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几门课程的总称。各课程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时,常常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实践内容没有按照教育目标得到有效整合,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活动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凸现出来,致使学生对后期课程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受关注程度。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较少,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尽管很多高校在一些纪念地、革命圣地、社区和单位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要全面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还远远不够。
由于当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受制于师资、经费、安全、基地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增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全程化、自主式”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次、全程化、自主式”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感知型、践履型、研究型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将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四个学年的整个学习生活,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实践训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依据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自行组队、自行选题、自行研究、自行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践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层实践,能有效克服实践教学形式与学生知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都是以特定类型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而每一类型的实践又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又是有规律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社会阅历采取由浅入深的形式,把握好实践教学不同层次的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有效克服实践教学形式与学生知识、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1]。
2.贯穿全程,能有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严密,五门必修课程反映了学科内容由浅入深的编排布局并安排在大学四年的不同学期之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内容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且应突出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宏观上、整体上规划四年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使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不同年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相吻合,这样能有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吻合甚至脱节现象。
3.操作便捷,能有效解决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教学的问题
该模式突出学生自主,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到学生成绩评定的各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传统的“配角”转换为现在的“主角”,避免了大规模组织实践教学的弊端,能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资源短缺、教学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能真正确保学生全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4.开发潜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富有创造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学生自主实践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乃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2-3]。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了五门必修课。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每一门课程中划出一定的学时,制定出完整、周密的实践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该方案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于2005年开始写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学时安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6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与法基”)8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8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32学时、形势与政策8学时。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梯级提高过程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浅到深安排不同的实践形式。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只是有涉猎,未构成完整体系,主要安排感知型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进行参观考察,或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课外阅读,这也与学生正在进行的“纲要”课教学内容相吻合。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主要安排一些践履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或参与法律咨询等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正好也与学生正在学习的“思修与法基”课教学内容吻合。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主要安排研究型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国情调查,让学生联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这与学生正在进行的“原理”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大学四年级学生因其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压力,在对待与就业、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上,兴趣不大,这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专业实习开展,如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热点社会问题研究等,这与学生正在接受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相吻合。分层实践,既符合学生实际,也深受学生欢迎。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主题与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实践教学主题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把握课程的重点。“纲要”课程可侧重挖掘地方历史资源的教育价值,以了解国史国情为主要内容;“思修与法基”课可重点突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原理”课应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为主要内容;“概论”课应着重围绕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样的设计既能使各门课程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又能避免因教学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和参与热情降低的问题[4-5]。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点。在各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坚持学生“四自主”原则:一是学生自行分组。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把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形成,5~8人即可,每个小组确定1名学习组长。二是学生自行选题。在开学前,教师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重点、难点、热点确定3-5个活动主题,每个活动主题下再细化出若干参考选题。在学生自行分组后,由每个小组自行选择所要学习探究的题目,然后由组长代表本小组提交实践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方案。三是学生自行实践。在确定了实践选项以后,小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和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实践的方式,何时何地进行、如何实施、如何分工等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各显神通”。四是学生自行评价。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践活动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一篇实践活动总结或研究报告或参观考察的感想与心得并制作成PPT,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实践过程、切身感受、总体收获,然后由教师和学生提问,小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由学生组成的评委点评、评分,教师总结[6]。通过总结与交流,见证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1]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陈再生.论自主考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3]钱广荣.实践教学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4]张森年.“‘感—行—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5]黄齐.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重庆市“三进三同”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陈思莲.师生互动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8).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mong Local Universities
ZHANG Xiao-hong,XIONG Xiao-ya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For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mong local universities,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udents’growth,the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ased on“stratification,thoroughness and autonomy”.The proposal of this mode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cognitive levels and social backgrounds,the lack of integrated plan and arrangement among different courses,the difficulty to implement practice courses,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efficiency.This teaching mod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pla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four years of college education,let students get the practice training from the easiest to the most difficult,and highlight students’autonom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actice,which helps to promote the pertinen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mong local universities.
local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 teaching mode;stratification;thoroughness;autonomy
G641
A
1674-8425(2012)02-0100-04
2012-02-10
张晓洪(1966—),男,江西万安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