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

2012-08-15 00:44斌,黎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黎 斌,黎 娟

(1.东北电力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132012;2.吉林轻工业学校,吉林吉林132011)

近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致使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相关费用[1],我们习惯上把这一部分学生称为贫困生。笔者所在的学院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 136人,申请生源地贷款和在校贷款学生共计341人,占30%,其中2010级新生294人中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贫困学生就达到29人,占9.9%。这些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不容乐观,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经济困难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学习方面,他们也乐于帮助身边的同学。这些同学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每一学年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各种奖助学金,同时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也会积极去参加勤工俭学,为自己补充一些生活费用。然而在贫困学生中有一少部分同学,面对经济困难的现实他们不思进取,缺乏健康的心态,总是怨天尤人。这些同学为了相互攀比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购买高档生活用品,去饭店请客吃饭,更有甚者,他们经常逃课,荒废学业,以至于降级或退学。这一小部分学生不是积极地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贫困的现状,而是一味抱怨命运的不公。

1.2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有少数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2],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沟通,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担心别人讥讽和羞辱自己,因此以各种方式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的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一种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还有一种情况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心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在花钱的时候常常牵挂父母挣钱的艰辛,常常担心来年的学费还是否能够按时交上。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努力寻找各种各样打工赚钱的机会,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从而造成心理长期焦虑过度,损害了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

1.3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压力过大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由于受教育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有些贫困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也有些偏差,由于上学期间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迫使他们希望到规模大、工资高、条件好的单位去工作,不愿到基层去,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一些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里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中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统计了所在学院从2005年到2010年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中贫困生只占36.8%。

1.4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贫困生享受到了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生将资助视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不需要感谢任何人,他们将国家和学校的爱心看成是理所应当,对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视而不见。这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得到相关资助,不但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反而心生埋怨,他们很少想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

2 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帮扶的主要措施

2.1 努力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资助渠道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保证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特别注重公正原则和程序原则,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评选程序,精心组织、反复讨论并征求各方面意见,确保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公开、公正、公平,将资助真正落实给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学习优秀的同学。

笔者所在学院是一个贫困生较多的学院,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能否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也一直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学期学生工作人员都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库,并且定期摸查学生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实现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同时发动学院教师资源广开渠道,为贫困学生提供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等为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2.2 加强对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经常同经济困难学生交流,详细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的学习以及生活困难,以便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于因为贫困引起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学生工作人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和开导,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困难,在困境中锻炼自己;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则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平时重点关注这一部分同学。

另外,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要把帮扶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与培养其自立意识以及健康心理相结合。其实不管是奖学金、助学金还是各类补助,都只能是缓解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这些措施只能为学生起到“输血”的作用,而真正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品格,帮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等各种渠道建立自我“造血”的功能,才是我们帮扶的根本。因此,要把经济资助与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有效结合。[3]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相应报酬,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又帮助学生培养了自立意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2.3 努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通过就业指导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4]由于大多数贫困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忽略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指导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将有利于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个人能力已成为就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贫困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要引导贫困生参加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多参加各类竞赛,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5]鼓励所有学生认真选修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一些基本的就业技巧,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2.4 对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感恩教育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正确指导经济困难学生去体会出现在身边的各种恩惠。父母的辛勤养育、师长的谆谆教诲、他人的无私帮助、祖国的大力培养,我们教育学生都应该把这些视为最宝贵的“恩情”。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不管是父母给予的生命,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是朋友给予的友情以及社会提供的帮助,都应当满怀深情地去感知,去回报。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包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 结 论

总之,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高校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由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要教育学生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整个学生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李毅.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67-69.

[2]邱海萍.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32-34.

[3]罗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06):47-48.

[4]范洁.试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2):88-89.

[5]杜立琦.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的几个关键点[J].中国商界,2009(07):134.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