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

2012-08-15 00:49聂广桥
关键词:鬼神哲学思想天命

聂广桥

从《论语》看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

聂广桥

以回归文本的方法,将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天”、“命”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和归纳,认为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主要是唯物的,具有十分积极的进步意义。

孔子;《论语》;天命观

世界观是哲学思想中始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天”、“命”的看法就是其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因此,弄清孔子的天命观对于理解其世界观乃至其整个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孔子的天命观,前人已经有过论述,但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唯心主义倾向;或着眼于孔子天命观对前代的继承及后代对其发展,对孔子天命观本身的论述并不深入。本文以回归文本的方法,将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天”“命”的含义进行考察和归纳,以总结其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

一、《论语》中“天”名义述考

关于“天”的名义,前贤已有论述。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所著的《中国思想通史》引了《论语》中出现的所有作为单音节词使用的“天”字,它们分别是: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上)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天生德于予。(《述而》)

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同上)

吾谁欺,欺天乎?(同上)

天丧予! 天丧予! (《先进》)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自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

终身学习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学习不分年龄和人群,每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工作的新需求。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做人做事具有大格局的人,因此,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追求终身学习目标,才是新世纪每个图书馆员的不二之选。[4]

根据以上例证,他们做出以下分析:首先,他们认为“孔子的‘天’倘非有意志的主宰,则所谓‘获罪’、‘将以夫子为木铎’、‘厌之’、‘生德于予’、‘将丧斯文’、‘未丧斯文’、‘纵之将圣’、‘欺’、‘丧予’、‘富贵’、‘知我’云云,将全不可解。 ”[1]其次,“天何言哉”之“天”,“仅形似自然之天, 而实仍为意志之天。 ”[1]再次,“孔子言‘天’之处,大多用惊叹语或追问语,这显明地是在最后穷究有意志的根本动力。”[1]综合以上三点他们进而得出结论:“‘天’在这里依然是有意志的人格神。”[1]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孔子之“天”有分别是非善恶的意志[2]。张岱年先生认为“孔子所谓天仍有最高主宰的意义”[3],但“孔子讲天,有时亦指广大自然而言,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有待商榷。本文拟对《论语》中的“天”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探讨孔子“天”的意义。

《论语》中“天”字凡49个,孔子言及的有34个,其中作为单音节词使用的有15个,与其他字组合成双音节词的有19个,有天命、天下、天子三种形式,我们重点讨论作为单音节词的“天”。笔者将其分析、归类如下:

首先,是自然之天。15个单独使用的“天”中有三个是指自然之天。分别是:(1)《泰伯》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对于第一例中的“天”,正如张岱年先生认为的那样,“所谓‘唯天为大’,不能理解为唯有上帝最伟大,而是说天是最广大的,这所谓天,乃指广大的苍苍之天。”[2]第二例中“天”也当是自然之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没有发挥控制和主宰作用,自然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天在这里是没有意志和主宰力的。

其次,孔子言及的其他“天”的含义比较模糊、复杂,表面上是有意志的“天”,但是孔子又不认为“天”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主宰力,意志之“天”的意义被虚化。孔子所谓的“天”是一个符号,被拿来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作为自己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当孔子处于困境时,言及“天”是对自己和弟子的一种心灵抚慰,一方面也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懑,是无可奈何境况下的一种言说方式。此时的“天”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如《述而》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述两例都是身处困境时说的,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安慰。如同我们今天在安慰处于困难中的朋友或亲人时说“吉人自有天相”一样,这并非真的说具有神性的天会帮助他们,它仅仅是一种心灵安慰的方式。这里,“天”的具体意义被虚化,它的意义融入到了整个句子的表达意义中。在理解这类“天”的意义时不可以文害意,而要着眼于关于“天”的话语的整体意义。

第二,孔子有的关于“天”的言论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襟怀,同时表明自己对对方的蔑视和指责。如《八佾》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整句话的重心不在“获罪于天上”。重心是表明孔子自己的志向,并回击王孙贾的话。

第三,孔子借“天”发誓,表明自己的胸怀。这种情况下,“天”仅是发誓时所面对的一个对象,并不是在强调天的意志力。如《雍也》篇中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但凡发誓,总要有一个监誓者,或天地,或山川,或鬼神,“天”在这里充当了监誓者的角色,不在乎它是否有一定的意志和神性,仅在于它是发誓时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如同我们今天发誓时说的“天诛地灭”一样,仅是起誓时的一种表达方式。

第四,“天”有时是一个虚设的倾诉对象,孔子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先进》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表达了孔子痛失爱徒的悲痛心情。正如司马迁所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子罕》《宪问》中的“天”也是借以抒发感情。

第五,“天”有时指外在的偶然性和不定因素。如《颜渊》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任何社会,人类都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孔子将这种外在的偶然性和不定因素名之曰“命”、曰“天”,并非说“生死”与“富贵”早已是定数,此由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可知。

此外,孔子言论中还出现了“天命”,“天下”、“天子”等词,“天命”留待下面“命”名义述考中讨论,“天下”、“天子”是成语,与单音节词“天”不相类,不在此讨论范围。

综上所述,《论语》中“天”有指自然之天的,除此之外的“天”貌似意志之天,实际上它的意义已经被弱化,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被孔子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去表达不同的感情。《论语》中孔子所言及的另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是“命”,它和“天”紧密相关,都涉及到孔子的天命观。

二、《论语》中“命”名义述考

《论语》中孔子言及的“命”字有15个,作为单音节词使用的有10个,与其他字组成双音节词的有5个。现归类分析如下:

第一,指人的寿命。如《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先进》篇也有“不幸短命死矣”。显然,这里的“命”是指人的寿命。

第二,言辞之“命”,和语言有关,如命令。如《子路》篇“不辱使命”,《宪问》篇中的“见危授命”,《季氏》中的“陪臣执国命”,都是命令的意思。《宪问》篇中还有一则关于“命”的言论:“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注疏》对此“命”字作了解释:“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无论命令还是政命盟会之辞,都是言辞之“命”。

第三,天命,这也是孔子关于“命”的最本质和核心的论述。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孔子所说的“命”有时是客观规律的意思。《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天命”,是关于社会人生的规律。《论语注疏》对“五十知天命”的解释是:“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这里的“天命”,就是关于社会人生的规律。

其次,有时孔子言“命”,表明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并非真的相信命。《雍也》中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的这段话,有对冉伯牛病的痛惜而又无可奈何的意思。

再次,孔子用“命”来表述一种说不明白的力量,但不是所谓的“至上神”,而是一种客观情势。《论语》中有如下记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三处引文中出现的“命”、“天命”都是人们无法阻挡和抗拒的外在因素,是一种不定性和偶然性。

综上所述,孔子所说的“命”有的是指人的寿命,有的指言辞之命。作为哲学概念的“命”则主要指外在于人的不定性因素和偶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上天注定一切的“命”的含义比较淡薄。

三、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

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也是其天命观的体现。孔子对于神,特别是一些怪诞不经的神持怀疑态度。《述而》篇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鬼神敬而远之,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孔子不相信通过鬼神可以治病。《述而》篇记载,当孔子有病时,其弟子要向神祈祷。孔子曰:“有诸?”持怀疑态度。《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有病,群臣为他占卜,认为“河有祟”,楚昭王坚决不让祭祀。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当学生问及事鬼之事时,他明确强调“事人”,而不谈“事鬼”。《论语·先进》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是极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孔子的学说是人的学说,而不是神的学说”。

四、结论

笔者通过以上对《论语》中“天”、“命”名义的考察以及对孔子对鬼神态度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孔子所说的“天”,其意志意义已经弱化了,它仅作为一个符号被孔子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来表达情感。“命”则主要是指外在于人的不定因素、偶然性和客观情势,上天注定一切的“命”的含义比较淡薄。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因此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命观主要是唯物的,具有十分积极的进步意义。在这样的天命观指导下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庞朴,马勇,刘贻群.先秦儒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94.

[3]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0.

B222.2

A

1673-1999(2012)10-0036-03

聂广桥(1980-),男,河南许昌人,硕士,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讲师。

2012-03-12

猜你喜欢
鬼神哲学思想天命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鬼神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天命夫人
浅谈天命通宝钱版别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