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宜宝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关系探析
解宜宝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都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价值,追求人发展。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主体能动性,这与西方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一味追求抽象的人的平等、自由、博爱有本质区别。
人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吸收了以往思想家和哲学家人本”思想的精华和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把人本学说推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因而,马克思始终对人本身和人的现实境况做出分析,而不是从人抽象性和概念性进行解释。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社会活动的前提,现实的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人。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物质生产。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从事各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必须学会安身立命,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用等问题。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要生产和消费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即生产各种物质。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充分表明:考察人、研究人必须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现实社会的每个人都从事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活动,并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更多的社会联系、政治联系和经济联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从事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联系,必须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必须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系,形成一定的群体。个人的活动都体现在社会交往之中,个体与群体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人离不开群体,孤立的个人是完全不存在的。反过来,社会又是个人构成的,人是构成社会群体的最重要元素,社会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模糊的,而是绝大多数个体组成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群体的作用;社会群体的作用离不开个人的作用,个人的作用可以使社会群体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群体的作用可以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展现。因而,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从事实践的人。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人在现实世界中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活动、发明创造活动,从而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能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实践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动力和源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解决。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实践史,人类社会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实践和创造,正是人在不断实践中创造了世界。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适应社会,也要不断发展。人的道德、学识、能力、观念、思想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任何事物都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中,人更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将享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条件,人将在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中获取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靠人来推动,人是世界发展的主体和根本,没有人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国家。因而马克思指出:世界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最高本质就是人自身。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社会的直接创造者。人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革命、最先进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和根本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检查准则和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体系中,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剥削和压迫,人类必将摆脱必然性的制约,由必然国向自由王国跨越,社会必将成为“自由人联合体”,人真正成了自然、社会和自然的主人,不平等的根源和状况会得到根本的消除,每个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实现人的工具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完美统一。
西方人道主义意指博爱、友善、尊重、怜悯。但其作为社会历史思潮,最终被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级所接受,作为一种遵循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理念,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人道主义思潮肇始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思想和理论关注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把人当作世界的中心,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和压迫,它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倡导自由平等;鼓励人们为实现自身的幸福,而冲破封建等级制度的桎梏;强调人应该按本性生活,追求解放,用经验和理性造福人类。
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纷纷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口号号召新兴资产阶级和中下层人士进行反封建的斗争,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种种不平等的现象,鼓舞人们为求得自身尊严和价值自由而生活。用人性的目的性和功用性来解释历史发展的历程,强调理性自由、个人主义为核心。
20世纪以来,人道主义在西方哲学理论中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精英哲学和意志本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现代人本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的反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对人的精神、思想、感情、自由的压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反抗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违背伦理道德的强权和暴力,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倡导每个人的尊严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权力都应得到维护,坚信人的能力和人的创造能给人带来一切幸福和美好等。
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虽然这一思潮出现和发展包含各种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思想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理解上,认为人是宇宙万物中的最高价值,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护人,重视人。
第二,“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的出发点,至中心,是归依。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把抽象的个人作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并此来理解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
第三,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过分地强调了客观规律的制约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地看,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积极内核,比如它对主体性的强调,对人价值的推崇,对人性的赞美等。
第一,关于人是最高本质、最高价值。“人是最高本质”,“人是最高价值”被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看作是体现人道主义价值理念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肯定这个论断,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和“人是人的最高价值”是建立在以下两个条件之上的:其一,在人与神、人与资本的关系上,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生存和劳动。人不是神的奴隶,不是资本的俘虏,人是神与资本的主人。其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和联系中,人是为了自身的要求和需要去改造自然,而不是做自然地奴隶。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是活生生的人,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人。
第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可否认,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是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把获取利益看成行动的目的,但实现的手段就必须依靠他人和社会。他人和社会必然会成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要劳动,参与社会实践必须要服从别人的指挥,必然加强与别人的协作。因而,个人本身也就在不自觉中成了别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目的的媒介。即使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不充分,不完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达到。
第三,关于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个思想,也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据:人道主义从人出发,马克思人性论也是从人出发,二者具有相同的起始点,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这一理论看似合乎情理,但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名正言顺地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人道主义”,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思想的产生与成熟,都是基于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利益。但人道主义歪曲了作为“人”的理解,将人作为一种抽象的虚幻的类本质,忽略了人的真正内涵和实质,必将使对人的研究陷入空洞,使人道主义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注解,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出发点,将人看成是发展的人,能动的人,从而对人学理论作了最深刻的解读。
第四,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以现实的物质生活为前提,从人的现实本性和历史性对人进行解说,因而具有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比较抽象的思想,它较少考虑阶级历史,尤其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这就必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切实的效果,实现人的自由和价值。但马克思人学思想却突破了道德主义的束缚,对其进行彻底地批判,主张通过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实现人类的发展和幸福,因而马克思人学论比传统人道德主义更具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起源于人道主义,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学理论的扬弃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传统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可以超越历史和现实条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脱离现实和实践,一味追求人的利益,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尊重的自然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人,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人学思想充满了对人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人应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种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青.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B505
A
1673-1999(2012)10-004-03
解宜宝,安徽金寨人,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00)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