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荣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及体征,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不恰当,导致炎症迁延不愈而形成,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疗,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不愈、复发率高等特点。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慢性盆腔炎为西医病名,根据其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全部已婚,年龄21~54岁,其中21~30岁8例,31~40岁26例,41~54岁14例,平均37岁,病程最短的4个月,最长约8年。
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现行妇科学教材[1]制定。本证为气滞血瘀夹湿热,临床表现有反复小腹、少腹隐痛或胀痛,腰骶酸楚,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或带下量多,舌质淡或暗,苔薄,脉沉细或涩等。②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或白带增多。妇科检查:腹部有轻微压痛,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及压痛。全部病例均经超声确诊提示,子宫厚壁及盆腔有积液,或有输卵管增粗、或有囊性包块等。③排除标准全部病例均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以及严重内、外科疾病。
1.治疗方法:方用自拟中药,基本方为:银花12g,连翘 15g,败酱草 15g,蒲公英 15g,元胡 12g,川楝子12g,赤小豆 15g,瞿麦 10g,萹蓄 10g,冬瓜子15g,滑石10g,车前子10g,主要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中银花、连翘、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萹蓿、瞿麦、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湿,川楝子、元胡行气活血,赤小豆、冬瓜子活血利湿排脓。加减:下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腹胀明显者加木香、大腹皮,少气、乏力加黄芪、党参、白术,带下色白量多者加白果、芡实、山药,带下色黄,质稠、恶臭难闻者加忍冬藤、薏苡仁、红藤、腰骶部酸痛者加杜仲、续断、菟丝子。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两周为1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妇产科学》[3],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和超声检查报告未见明显异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和超声检查有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和超声均有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和超声检查均无改善。
3.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5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治愈率52%,总有效率91.6%。
李某、女,38岁,农民、已婚,2010年11月13日初诊。3年前人工流产后开始出现小腹部庝痛,白带量多色黄,经期小腹庝痛加重,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有血块量多,色暗。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多次口服西药及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因劳累后腹痛加重,尤以两侧小腹为主,腰骶部酸楚,白带色黄量多,恶臭难闻,伴尿频、尿急、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欠清晰,盆腔积液少量。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属湿热瘀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选用自拟中药银花15g,连翘15g,败酱草15g,元胡 10g,川楝子 10g,五灵脂 6g,赤小豆 15g,瞿麦10g,萹蓄 10g,滑石 10g,车前子 10g,丹参 15g,1 剂/d,水煎分2次口服。治疗2周后,小腹部庝痛及腰骶部酸楚明显好转,白带黄色量减少。效不更方,继服2周,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中医学无慢性盆腔炎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见于"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癥瘕"等范畴。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因全身用药难以到达病灶,对局部盆腔组织的病变作用较弱,且近年来耐菌珠增多,副作用大,患者不易接受。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内经》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究其原因: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多产多育(包括人流)经期术后房事,病后体弱、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情绪忧郁、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寒凉,积久成疾,给患者工作、生活、身体均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用自拟中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恰中病机,方用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止痛,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湿,元胡、川楝子、五灵脂行气活血,赤小豆、冬瓜子活血利湿排脓,对病程长久、病情急剧,可加用抗生素综合治疗效果较为肯定,总之、在治疗中必须辨证施治,灵活应用、要守中有变、以防贻误病机。因证治宜、随症加减。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综合确切疗效。
1 许润三.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7,29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2.
3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