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麦的本草考证△

2021-01-04 02:26管仁伟郭瑞齐林慧彬林建强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绛州石竹药用

管仁伟,郭瑞齐,林慧彬,林建强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瞿麦为传统常用治淋要药,具有利尿通淋、破血通经之效,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其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DianthussuperbusL.或石竹D.chinensisL.的干燥地上部分[1],但部分地区作瞿麦入药的尚有兴安石竹D.chinensisvar.versicolor、长萼石竹D.kuschakewicziiRegel et Schmalh.、繸裂石竹D.orientalisAdams、辽东石竹D.chinensisL.var.liaotungensisY.C.Chu、长萼瞿麦D.longicalyxMiq.等。贵州地区尚有百合科粉条儿菜Aletrisspicata(Thunb.)Franch.作瞿麦药用。瞿麦商品药材亦比较混乱,除同属相似品种外,常混有禾本科野燕麦AvenafatuaL.的干燥花序[2]。此外,对瞿麦的药用部位存在一定争议[3],且关于采收加工炮制和性效考证的文献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性效等方面对瞿麦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瞿麦药材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1 名称考证

瞿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一名巨句麦。《尔雅》作“大菊,蘧麦。郭璞云:一名麦句姜,即瞿麦”,《广雅》作“茈萎、陵苕,蘧麦”,《说文》作“蘧,蘧麦”。[4]《名医别录》载:“一名大菊,一名大兰。”[5]陶弘景[6]注云:“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本草图经》载:“瞿麦,子颇似麦,故以名之。《尔雅》谓之大菊,《广雅》谓之茈萎是也。”[7]李时珍[8]对瞿麦之名解释曰:“生于两旁谓之瞿。此麦之穗旁生故也。”清代,张志聪[9]解释曰:“其茎叶穗实与麦相似,穗分两岐,故名瞿麦。”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引《广雅疏证》及各家著述对瞿麦的异名作了分析,曰:“《本草》载:瞿麦一名巨句麦,天名精一名麦句姜,二物不同。巨句麦、麦句姜之名相混,因误以麦句姜为蘧麦。郭璞注《尔雅》大菊蘧麦云:一名麦句姜,即仍此误也。各本麦句姜作陵苕,盖后人不知麦句姜当为巨句麦,又不知陵苕、蘧麦俱名紫葳而不同,遂据《本草》紫葳一名陵苕改之矣。《尔雅释文》引《广雅》:茈萎、麦句姜,蘧麦也。今据以订正。”[10]据此,已明确“蘧麦、巨句麦、大菊、大兰”指“瞿麦”,“麦句姜、陵苕”误作“瞿麦”。而在当时“茈萎”之名也指“瞿麦”,但与同名异物“紫葳”相互混淆。

《日华子本草》载:“瞿麦,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又云石竹。”[11]始出“石竹”之名。《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载:“瞿麦,名巨句麦、大菊、大兰、石竹叶、杜母草、茈萎、燕麦、蘥麦。”[12]《救荒本草》载:“石竹子,《本草》名瞿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13]表明“石竹”也称“瞿麦”。明代李时珍直接称“瞿麦”为“石竹”,并纠正曰:“日华子本草云,一名燕麦,一名杜姥草者,误矣。燕麦即雀麦,雀瞿二字相近,传写之讹尔。石竹,人家栽者,俗呼为洛阳花。”据此可知,“瞿麦”亦指“石竹”“杜姥草”(杜母草)、“燕麦”“蘥麦”误传作“瞿麦”。

李时珍所称“石竹”俗名“洛阳花”,被明清时期的本草著作沿用,如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覈曰:“瞿麦,即洛阳花萼”[14],清代《本草述钩元》载:“瞿麦,即洛阳花。俗谓十姊妹。”[15]李时珍根据宋代《圣济总录》卷七十“南天竺饮”药方所载“南天竺草(即生瞿麦)”,肯定了“南天竺草,即瞿麦”的观点[16],且后世本草也有沿用。但《圣济总录》中“瞿麦汤方”“石苇散方”等方剂中均以“瞿麦”相称,那么“南天竺草”何以与“瞿麦”对应,尚无其他证据支持。

2 基原考证

瞿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无形态描述。梁代《本草经集注》描述了3种植物,陶弘景云:“瞿麦,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微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唐《新修本草》[17]与陶弘景描述一致。其中“细叶”者有2种,分为“微大,花边有叉桠”和“小者”,据《中国植物志》描述瞿麦“高50-60厘米,花瓣边缘繸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18],石竹“高30-50厘米,全株无毛,花瓣顶缘不整齐齿裂”,可推测“微大,花边有叉桠”者为瞿麦,“小者”为石竹。

宋代《本草图经》载:“瞿麦,高一尺以来,叶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细蔓菁;花红紫赤色,亦似映山红,二月至五月开;七月结实作穗,子颇似麦。”[7]并附有绛州瞿麦图。据文图所描述植株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与石竹的植株形态一致。

明代,李时珍[8]1061称“瞿麦”为“石竹”,且《本草纲目》重点描述了“叶”和2种“花型”的植物特征,载:“石竹叶似地肤叶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高尺余,梢间开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钱,红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妩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烂数色,俗呼为洛阳花。结实如燕麦,内有小黑子。”据《中国植物志》描述瞿麦“花瓣长4-5厘米,通常淡红色或带紫色”,石竹“花瓣长16-18毫米,紫红色、粉红色、鲜红色或白色”[18]414,424,可推测“花大如钱,红紫色”者为瞿麦,“花稍小而妩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烂数色”者为石竹。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9]附瞿麦图,与《中国植物志》[18]414所述石竹“茎直立,上部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花顶缘不整齐齿裂,喉部有斑纹”的植物形态一致。

然而关于陶弘景所谓“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的理解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可能是剪秋罗LychnisfulgensFischer ex Sprengel,有的认为是兴安石竹D.versicolorf.leucopetalus[2]。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覈曰:“瞿麦,即洛阳花萼,云石竹,及剪秋罗者谬矣。”[14]297可见,卢之颐将瞿麦、石竹、剪秋罗分列为3种不同的植物。据《中国植物志》,剪秋罗为石竹科剪秋罗属植物,描述为“高50-80厘米,全株被柔毛。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和边缘均被粗毛。花瓣深红色。花期6-7月”[18]275,符合“叶广”“有毛”“花甚赤”特征,但“瞿麦”花期6—9月、“石竹”花期5—6月,“剪秋罗”花期6—7月,不太符合“花晚”的特征。

且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并无“剪秋罗”的记载,但有“剪春罗”和“剪红纱花”的记载,曰:“剪春罗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茎绿叶,叶对生,抱茎。入夏开花,深红色,花大如钱,凡六出,周回如剪成可爱。结实大如豆,内有细子。人家多种之为玩。又有剪红纱花,茎高三尺,叶旋覆。夏秋开花,状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围如剪,鲜红可爱。结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细子。方书不见用者。计其功,亦应利小便、主痈肿也。”可见,李时珍“状如石竹……,结穗亦如石竹”[8]1064的特意描述表明“剪红纱花”与石竹极为相似。据《中国植物志》,剪春罗L.coronata Thunb.“高50-90厘米,全株近无毛。花瓣橙红色”[18]275,并不符合“复一种”的“有毛”“花甚赤”特征。剪红纱花L.sennoSieb.et Zucc.“高50-100厘米,全株被粗毛。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顶端渐尖,两面被柔毛,边缘具缘毛。花瓣深红色,不规则深多裂,裂片具缺刻状钝齿。花期7-8月”[18]276。其花期略晚,更加符合“复一种”的“叶广相似”“有毛”“花晚”“花甚赤”特征,推测“复一种”更可能为剪秋罗属植物剪红纱花L.sennoSieb.et Zucc.。

综上所述,古时瞿麦药材来源有2种,分别为瞿麦和石竹。但历代本草瞿麦附图皆与石竹植物特征一致,且“市人皆用小者”,表明古代石竹以瞿麦之名药用,且是瞿麦药材的主要来源。而陶弘景所谓“复一种”更可能为剪秋罗属植物剪红纱花。本草相关附图见图1。

注:A.《本草图经》所附绛州瞿麦图;B.《证类本草》所附绛州瞿麦图;C.《救荒本草》所附石竹子图;D.《本草蒙筌》所附绛州瞿麦图;E.《御制本草品汇精要》所附绛州瞿麦图;F.《本草纲目》所附瞿麦图;G.《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瞿麦图;H.《本草纲目》所附剪春罗图;I.《本草纲目》所附剪红纱图。图1 历代本草所附瞿麦、剪春罗、剪红纱

3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瞿麦产地相对简单,以“生太山川谷”(太山:今山东泰山)为主。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生泰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河阳河中府出者,苗可用。淮甸出者根细,村民取作刷帚。”[7]177(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淮甸:淮河流域。绛州:山西省新绛县及周边地区。)并附绛州瞿麦图。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生泰山川谷、河阳河中府、淮甸,今处处有之。道地:绛州。”[12]316表明古时候瞿麦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淮河流域,以山西省新绛县及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

近代以来,瞿麦药材产地较多。民国《药物出产辨》记载瞿麦产广东北江、连州等处[20]。《中华本草》描述瞿麦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石竹主产于东北各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亦产[21]。《新编中药志》[22]描述瞿麦药材主产河北安国、四川广元、湖北孝感、湖南邵阳、浙江长兴、江苏句容、山西、陕西、河南、广西等地,石竹主产地与《中华本草》描述一致。目前药材市场瞿麦产地以河北、湖北、江苏、广西等省为主。可见,瞿麦药材道地产区已经发生变迁,产地更加广泛。

4 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瞿麦药用部位最早为“实”,然陶弘景发现“实中子至细,燥熟便脱尽,今市人惟合茎叶用,而实正空壳,无复子尔”的实际药用情况,此后,唐宋至明代初期的本草沿用“实(子、穗)、茎叶”合用的观点,且宋《绍兴本草》记载“虽云采实阴干,今方家入药,茎、叶、实皆用,但去其根矣。又雷公有药壳茎叶并使,令人气咽,小便不禁之说,无所据。”[23]581但唐宋时期方书中的瞿麦仍以“穗”“去梗”为主,且明代后期至清代明确“只用蕊壳,不用茎叶”,表明古代医家开方用药认同“瞿麦穗”为好,但“合茎叶用”亦可,这与现代药用部位的情况基本一致。

采收时间以“立秋”为主,仅清代《本草述钩元》[15]255载“宜采于夏至后。交小暑节则迟矣”,与《中国药材学》[24]和《全国中草药汇编》[25]特指的“花开放前”时间一致,而《中国药典》[1]383综合古今采用“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则比较符合历史和现代实际情况。加工炮制以“阴干”和“先须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干用”为主,李时珍将“穗”“叶”分开,“穗”以《雷公炮炙论》[26]方法,叶则可以“捣傅”,明末清初尚有“炒用”之法。现代加工炮制仅采用较为简单的“除杂,洗净,稍润,切段,干燥”方法,且干燥多采用“晒干”,与本草记载的“阴干”不同。瞿麦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具体记载见表1。

表1 瞿麦不同历史时期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续表1

5 性效考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瞿麦“味苦,寒”[4],陶弘景曰:“味苦、辛,寒,无毒。”《药性论》首提“味甘”[23]581,但后世本草未采用。至明代中期一直沿用“味苦、辛,寒,无毒”。从明代《本草纲目》开始,则以“味苦,寒,无毒”为主[8]1061,清代《本草崇原》作出解释:“瞿麦一本直上,花红根紫,禀厥阴少阳木火之气化。苦者,火之味。寒者,水之性。气味苦寒,乃水生木而木生火也。”[9]74可见,古代本草比较认可瞿麦的“苦寒”之性。现代著作仅保留瞿麦“味苦,性寒”的观点与古本草一致。

《神农本草经》记载瞿麦“主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4]。《名医别录》增加“主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5],后世本草基本以此为基础记述,亦有重点总结,如《绍兴本草》载其“治诸癃闭有验”[23]581,《本草备要》载其“为治淋要药”[31],《本草求真》载其“功专泻心利水”[35],《本草思辨录》载其“然则排决之任,自当属之瞿麦”[37]。且瞿麦在方书中最常用于治疗“五淋”,如瞿麦汤、石苇散、栝蒌瞿麦丸等方剂;亦有“破胎堕子,下闭血”之功,如《证类本草》引《备急千金要方》载“治产经数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欲死。以瞿麦煮浓汁服之”[28]202,《备急千金要方》载:“治产难子死腹中,瞿麦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一升服一升不出再服”[38],《圣济总录》载“治妊娠子死腹中未久,急服此”。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应该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载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既遵古取其“利小便,下闭血”“治淋要药”之功,又符合瞿麦现代临床药用治疗的实际情况。相关记载见表2。

表2 瞿麦不同历史时期性味及功能主治

续表2

6 结语

古代瞿麦药材植物来源有2种,分别为瞿麦和石竹。石竹以瞿麦之名药用,是瞿麦药材的主要来源。且认为陶弘景所谓“复一种”更加可能为剪秋罗属植物剪红纱花。

瞿麦的药用历史发生过许多变迁,经历了取其精华切合实际的过程。瞿麦的道地产区已经发生变迁,其药用部位经历了“实”“茎叶合用”“只用蕊壳,不用茎叶”“地上部分”的变迁历程。古今对瞿麦“味苦,性寒”的观点基本一致,且《中国药典》2015年版遵古鉴今,取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功效之精华。

瞿麦古代采收加工以“立秋”“阴干”为主,现今以“夏、秋二季花果期”“晒干”为主。据报道瞿麦尚含挥发油成分[42],不同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影响瞿麦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可比较不同采收加工方法对瞿麦药材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瞿麦采收期和加工炮制方法。

猜你喜欢
绛州石竹药用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药用矿物及其在河北省分布概况
桔小实蝇雌成虫对寄主挥发物β-石竹烯的行为反应
石竹茶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自由基清除作用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新疆石竹主要病害及危害调查
石竹属植物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及种间杂交结实率研究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互帮互助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