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陆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云南 芒市 678400)
论和谐政治文化构建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
赵子陆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云南 芒市 678400)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也代表着两种差异明显的价值取向。政治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的文化体现,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变化。处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以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为价值导向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谐;国家与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概念,涵盖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政治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文化反映,政治文化和谐与否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和谐与否的主要衡量因素之一。反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模式影响着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
“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1]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角度看,和谐社会集中表现在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协调与互动关系上即国家与社会关系和谐。国家、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态是多样性的,“国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观念形态的‘国家’,即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关于‘国家’的意识形态解说;另一种是‘物’的形态,即表现为国家机器。”[2]社会同样也可表现为文化形态、物质形态等。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和谐的文化反映则集中体现为政治文化和谐。故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也代表着两种差异明显的价值取向。”[3]因此,和谐政治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
现代政治发展理论表明,一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决定着这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形态和格局,政治文化结构随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变化而变化即“随着现实政治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体认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变化。”[3]21
当代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即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向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关键时期。“政治变革要求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而经济变革则要求减少国家对社会的控制。”[4]这种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一种双向现象:一方面涉及国家权力的塑造,另一方面与重构市民社会有关。只有承认‘双重民主化’进程(即国家与市民社会二者互相依存的转化)的必要性,自治原则才可能建立起来。”[5]而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基于中国特定的环境下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集权传统的国家,国家全能主义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基本环境。从社会转型的推动力看社会转型是由国家强制力推动的由上至下的强制性转型而非由下至上的诱致性的转型。这表明国家仍是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调整的核心主体。因而“强国家的重要性是完全正当,也是最为基本的,强国家是必然选择。”[6]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自主性不断增强的社会发育与成长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而要求国家在权力塑造即调整政权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的同时,也要承认自治社会的地位,并与之形成双向互动,这就映射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取向是强国家与强社会的关系模式。
从以上对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取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结构是多元化结构,是国家主导与社会互动为取向即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这就说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取向也是以民主为主题的。“政治亚文化的客观存在,使政治文化本身具有了结构上的相异成分。”[7]而正是国家与社会所代表的相异政治文化的存在使建设和谐政治文化成为必要。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打破和传统政治文化结构的变革。这是国家与社会和谐和中国政治文化走向和谐的开始。虽然,在传统全能主义模式下,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合和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亚文化的超强整合及对外来政治文化的极端排异后体现出来的一元化和谐。一元化和谐也是和谐,然而这种静态的、封闭的、保守的和谐是最初级的和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原有的一元和谐使政治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局,这同时也为政治文化和谐整合和构建提出了难题。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也存在消极因素。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势必造成国家权威向社会权威的转移,而这个过程反映在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上,则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的整合功能和价值规范作用的迅速消退,使社会出现价值取向不明确、价值规范体系失范,从而不利于政治文化的和谐。另外,国家与社会相分离后,多元文化的兴起必然带动原已被尘封的垃圾文化、传统遗毒泛起和西方政治文化中腐朽、堕落价值观的长驱直入。上述因素轻则影响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重则可能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从而致使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和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流产。综之,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方面看,积极因素是主流,而消极因素是结构调整的必然伴生物。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和谐化,消极因素也将逐渐消退。然而,理论与现实往往是有出入的,就现阶段的当代中国而言,消极因素正处于风起云涌时,因此当前对消极因素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当代中国,多元政治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三类。”[8]它们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是指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日起,就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并建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而且这一新型政治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赋予其新内容、新使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理论内容。
第二,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积累与积淀,其对人民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信仰和感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存在。虽然,其封建经济的生存根基已不复存在,但它仍以思想文化遗产的形式存活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社会中,并以政治亚文化形式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
第三,西方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是西方国家主导价值取向向我国渗透或文化交流过程中传入的一种政治文化,其在当代中国也是以政治亚文化的形态存在。
多元政治文化诸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矛盾系统。这个矛盾系统既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又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冲突和斗争的主要原因。具体讲,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进程中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当代中国存在以国家为取向的主流政治文化和以社会为取向的政治亚文化群。这种相异的文化价值取向必然在二者之间产生张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主流政治文化,具有主流政治文化具有的共性,即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价值主导和规范体系的性质,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其往往表现出反应迟缓、变革滞后的传统和保守倾向。同时,由于主流政治文化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点,容易衍生出抑制社会活力的负功能,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地位的认同危机。
第二,政治亚文化群鱼龙混杂。异质因素的存在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异质取向超大则阻碍社会政治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进程中,政治亚文化群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既推动了社会积极因素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消极因素的泛起。比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其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皆充分地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如重人治轻法治的官本位思想仍充斥于社会生活中;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人权观念的淡漠缺乏、清官情结的广泛存在等。而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则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思想本源和重要根据,成为新的民主实践原则和伦理规定。如:关心民利、顺应民心等传统思想在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中则体现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理念。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是在双向互塑中向民主政治推进,而伴随这一个过程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将以这一模式为取向。因此,构建和谐政治文化,应以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动为导向。
从国家层面看,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力量的增强和创新是维护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流地位的关键。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多元政治文化结构形式,这就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势和允许异质平衡力量的存在和成长。
第一,增强主导力量和创新主导力量。增强主导力量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中的轴心地位。主流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中对政治人格的塑造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社会缺少主流政治文化轴心的运转和调控,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缺乏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的社会,国家也是充满危机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国家。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生命线。就当代中国而言,增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博取众长的创新活动。事实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就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如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全新阐释等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创新中发展的最好例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应继续吸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价值观、诚实守法的价值观、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属于文化的民族性范畴,它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9]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而对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法治等也应吸纳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基本内容中,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
第二,重视包容和平衡。包容是现代政治文化结构的基本要求。包容意味着竞争的平等,意味着开放性而非封闭性,意味着价值的交流与融合,更意味着政治文化的宽容。政治文化结构的平衡是各个层次政治文化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平衡意味着限制、互动、协调和和谐,只有动态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文化和谐。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包容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交流与融合、开放和竞争中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对自身结构功能进行调整,满足竞争性的需求或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的主体主要是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他(它)们作为承载着政治亚文化群的实体,也承担着建设和谐政治文化的使命。
公民自主政治人格的树立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主要使命。公民自主政治人格培养。公民自主政治人格的完整和独立是民主政治意识成长的标志和出发点。而公民自主政治人格的树立则意味着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是政治人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公民自主政治人格的培养是消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素(如:臣民意识、清官情结)的有效途径。
第三,民主意识培训。“民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健康有效的结社生活方式同样也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10]我国公民社会组织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公民参与发展活动,对增强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培养公民健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1] 吴忠民.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J].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5(10):3.
[2] 戴维·赫尔德.民主:一种双向过程[M]//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出版社,2006:286.
[3] 庞金友.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J].政治学:人大资料,2005(1):21.
[4] 塞缪尔·p·享廷顿.经济变革与政治改革[M].刘军宁,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5:29.
[5] 徐海波.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5(4):16.
[6] 桂勇.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J].战略与管理,1997(3):43.
[7] 虞崇胜,李艳丽.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J].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5(1):19.
[8] 孙兰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分析[J].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3(1):25.
[9]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4(11):36.
[10] 李笃武.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J].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6(9):45.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Politics Culture—An Analysis Based on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ZHAO Zi-lu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Dehong Teachers College,Mangshi 6784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it is shown as a kind of real social existence,but also represents the two value orientation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olitical culture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As the relations change,political culture with certain value orientations changes.Mordern China,in the process of the adjust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should take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s value orientations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political culture.
socialism;political culture;harmony;state and society
D0
A
1009-3907(2012)01-0076-04
2011-06-2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c0063)
赵子陆(1974-),男(白族),云南宾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民族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沈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