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2-08-15 00:46陈清波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教育者话语

陈清波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后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这既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媒体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特征的影响

传播方式去中心化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这从其典型应用形式——对等互联就可见一斑。对等互联摈弃了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的模式,采用“客户端-客户端”的传输模式,真正解构了“核心服务器”。借助这种技术,用户不需要再经过服务器这个“中心”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直接联系。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用户不再接受“他者”的主导,其实质是在虚拟空间中倡导一种否认核心、张扬个性的精神。

新媒体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的特性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性特征有一定的冲突。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处于核心地位并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人们的价值观具有主导和引领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和主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规范。但是,在新媒体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特征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主张张扬个性、拒绝权威、否认核心、摈弃主导。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一个社会是否需要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质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 “19%的大学生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1]。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新媒体传播方式在去中心化、解构主导的同时,赋予了大学生的“中心”地位,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具有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体现在价值取向、价值目标方面就是容易出现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和主导地位的倾向。如果大学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建构方式,追求个性的极度张扬,模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就会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性形成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话语差异”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套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相适应的话语体系——网络话语。“网络话语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它不仅仅是网上交流的必要工具,也是当前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在网络化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话语的网络话语。这种带有明显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被接受,并逐步更替为一种全新的网络话语体系。”[2]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和严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比,网络话语具有多样多变、创造性强、亲近生活等特点,易为部分大学生所接受。

“网络话语的解构功能显于结构功能。多数网络话语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了青年一代在整个社会后现代化过程中,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取向。大量流行的网络话语,都是以颠覆传统政治语言或是社会语言为初衷的。”[3]在大学校园的BBS中,经常出现许多“广为传诵”但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话语,如“不在课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买醉”、“始终没有沦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靠的就是坚强品质”等。此类网络语言“幽默诙谐”的另类表达方式受到部分大学生的追捧,个别大学生甚至以编制、宣传类似的网络话语为荣,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编制、宣传各种各样的“个性语言”,借以彰显自我,表达个性。简明扼要、个性十足的网络语言容易“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话语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且凭借其鲜明的“个性”迅速在大学生中传播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拒斥感,从而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教育者因“话语差异”难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网络话语具有多元化、更新快、娱乐化、不规范等特点,如“范跑跑”、“楼脆脆”、“躲猫猫”、“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信春哥,不挂科”等网络话语,其近似荒谬的表达方式其实背后都蕴藏着其产生的背景及寓意。教育者如果不熟悉网络虚拟空间生活,就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网络话语及其内涵,从而也就无法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部分大学生因话语差异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兴趣。由于网络 “话语差异”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架起了一道“话语鸿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但很难以大学生熟悉的表达方式融入到其身处的文化语境之中,无法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能与部分大学生所认同的网络语言及其文化心理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萌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抵触情绪。

三、网络负面信息的冲击

目前,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摆脱了“守门人”的限制,为来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们敞开了交流之门,这必然促使虚拟空间中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趋势。虚拟空间因思想观念的多元而显示出活力,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性、高效性和“无屏障性”,也为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及扩散提供了温床,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1.敌对信息的渗透

目前,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为了进行思想渗透,借助网络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电子邮件、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手段,发布和传播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一些反华媒体肆意歪曲事实,恶意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有甚者,“利用技术优势、金钱攻势来提升他们的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与我们争夺青年学子的视线,企图掌控大学生的思想,让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西方至上'的观念占领青年人的心灵。”[4]实际上,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隐蔽性强”、“渗透力强”的反社会主义的信息,极不利于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低俗信息的影响

目前,互联网上泛滥的低俗信息主要包括淫秽色情信息、血腥暴力信息和侵犯隐私信息等。据中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仅在短时期内,该中心就接到59298条举报信息[5]。可见,当前低俗信息已通过新媒体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引起广泛关注。网络低俗信息肆无忌惮地传播,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大学也是网络色情、手机色情重灾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浏览色情网页成为一种习惯,关于性的话题变成口头禅,成为一种流行的态度。”[6]手机功能的升级,更是加速了网络低俗信息的蔓延。“以'上网更方便、下载更快、通讯更流畅'的3G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给用户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给色情垃圾内容的传播插上了翅膀。”[7]在网络低俗信息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有的大学生甚至参与制造、传播低俗信息。网络低俗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侵害,混淆了大学生的荣辱意识、是非观念,使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违法乱纪、见利忘义、骄奢淫逸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超国家主义”的出现

新媒体的全球共享性和跨地域、超国界性,促进了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了现有的“国境”和“地理”界限。人们只要登陆互联网就可以轻易地与全球各国公民进行交流,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一个“无国籍”的“地球村”。伴随着信息资源的全球流动和“地球村”的形成,“超国家主义”悄然兴起,认为传统的民族国家将随着网络的普及逐渐消失,一个充满“星球意识”的“无国界世界”和“超国家”时代必将来临。数字乐观主义者甚至预言:“就好像樟脑丸会从固态直接挥发一样,我料想在全球性的电脑国度掌握了政治领空之前,民族国家根本不需要经过一场混战,就已经消失无踪。毋庸置疑,国家的角色将会有戏剧性的转变,未来将越来越没有国家的发展空间。”[8]网络“超国家主义”虽然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 “深深打着 '全球主义思潮'、'市民社会思潮'和'技术决定论'思潮的历史烙印”[9]55,违背了客观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发展规律,其实质是“只'超越'发展中国家而'不超越'发达国家自身的双重标准的'西方中心主义',是某一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谋求和'超越'世界上其他国家,以达到在信息时代领导世界的新霸权主义”[9]56,客观上成为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借口和手段。许多大学生没有看清“超国家主义”的本质,被其表象迷惑,认为可以“超越”国家的地理、国别限制,在忽略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非国家形态”的“世界社会”。这种狭隘的“地球村”村民意识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不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开展。

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创新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技术挑战。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深蕴其中的技术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都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实现自我创新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新媒体的平等交互性、自主参与性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造成强烈冲击。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综合。不可否认,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价值观教育模式面对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但难以实现教育目标,甚至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价值观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将大学生当作单纯的“客体”,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期望教育者正视其主体地位。大学生希望解构教育者的权威,在交往过程中与教育者平等交流,期望自身的个性要求充分参与到自我价值观的形成与构建中。这种新型的主体间性关系迫切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是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育者把层层筛选过滤的,有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信息传授给大学生,注重“我讲你听”、“我疏你通”的说教灌输方式。新媒体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丰富社会关系提供了方便。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互联网可以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选取所需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在与其他网民的互相交往中丰富社会关系,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功能。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教育方式迫切要求改变以往的封闭的、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

2.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创新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队伍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其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新媒体应用能力、专业素质、网络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与新媒体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

(1)部分教育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

当前,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部分教育者存在畏惧被动心理,视新媒体如洪水猛兽,“新媒体焦虑症”、“恐网症”普遍存在,难以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新媒体。由于大多数教育者不是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对新媒体的应用不多、介入不够、体会不深,缺乏信息技术的专业基础和对新媒体的深入研究,部分教育者在面对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者在新媒体知识、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更显欠缺。如果不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应对心理,增强新媒体应用能力,不仅会抑制新媒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会导致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急剧扩大,造成不良的后果。

(2)部分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欠缺

新媒体对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的新媒体在丰富教育方式、手段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接触良莠不齐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使教育的不可控因素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用生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帮助其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底,甚至对一些理论问题吃不透、拿不准,因此很难向学生讲清楚、说透彻,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10]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有可能受到腐蚀和侵害。所以,部分教育者专业素质不高,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自我创新不够重视的必然结果,是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的制约因素。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亟需加强

2000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11]303。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要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11]380。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是虚拟空间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力量。虽然许多高校按照相关要求,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目前仍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合理,战斗力不强等问题,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

[1]吴细玲,谢松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与建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6,(4).

[3]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石国亮.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5]人民网.20天“扫黄打非”办接举报近6万近期奖励举报人[E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 10655744.html,2009-12-25.

[6]人民网.一名深受网络淫秽色情侵害大学生的举报信[E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 10653219.html,2009-12-11.

[7]田国垒.手机扫黄,仅有“断臂”还不够[N].中国青年报,2010-01-07(12).

[8]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9]李伟.网络“超国家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本质[J].湖北社会科学,2002,(3).

[10]高鸣.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