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超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沈鹏超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则可以被视为“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教育”,在强调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之时,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如何全面认识并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积极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之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在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则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则相得益彰;处理不当,则相互影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培养、鼓励、引导等方式,使校园体育文化逐渐在学生当中产生和巩固,并最终实现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从而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实现的途径也主要依靠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逐渐由依附型转变成自主型,同时还形成了独立的人格,主张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发挥特长、追求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正是为其创造了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对培养学生遵章守纪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对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普适性,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尊重集体、维护集体,最终将集体主义精神铭记于心。青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体育竞赛本身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与纪律性,通过宣扬和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和团结友爱的道德指引,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互相帮助、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同时使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等问题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舍,提高学生自我行为的责任感。此外,通过团队竞争与合作,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通过参与团队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可以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意志信念上的动力,锻炼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其积极进取的愿望。对大学生而言,如何把在体育锻炼中培养的体育精神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以及奠定优良的思想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能否做到爱国爱党、敬业奉献,能否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否的问题。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然需要走上高考这座“独木桥”。也正因为如此,体育技能和技巧的教学环节已经基本上被全国的中学所忽略,甚至放弃了体育教学,广大高中生活动的时间尤其是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少,这对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家长们过分看重分数,几乎把子女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往学习上挤。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一个又一个“肥胖儿童”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当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方式仍然属于略带强制性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正因为它的这种存在的必要性,使之工具理性的色彩尤为突出。大力推广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必要方式,这首先表现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诸多必备素质中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广泛开展正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优良载体,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2]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更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如何与时俱进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为这一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3]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加强体育工作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效的载体,相对于空洞的说教,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一过程载体显得更为有效。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是要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过程,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直接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4]所以,在体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学生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部分生活方式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并且逐渐变为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常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生活方式诠释为:“不同的个体、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和社会条件制约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上已经逐步由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体育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即生活”的观念已被人接受。当代大学生的最普遍的特点是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敏锐度和接受力,同时大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体育必将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体育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还能帮助其实现娱乐、玩耍、交际等基本需求。校园体育文化的广泛开展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诉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保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拥有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魄。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提倡和培养体育精神,形成气氛浓厚的体育文化,使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逐渐从简单的娱乐玩耍、兴趣爱好转向体育的政治、社会、文化意义,到达体育文化传承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即使仅仅将我国的体育发展历史和比赛情况进行讲解,都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运动健儿们在比赛中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以及为国争光的精神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激情,产生心理认同,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完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十分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需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积极主动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选择正确的、普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体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断开展,逐渐教育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使其在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得到全面发展。
[1] 王春霞.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J].滩坊学院学报,2006(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3] 李容林.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8).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5.
G641
A
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互动下高校生态德育演进研究”(201101A520)
沈鹏超(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