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立之诗
——《失乐园》

2012-08-15 00:45郑茗月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客观规律

郑茗月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多元对立之诗
——《失乐园》

郑茗月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在以往对于《失乐园》的研究中,学者们常认为弥尔顿主要通过撒旦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矛盾。弥尔顿不仅仅是将自己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撒旦一人身上,而是将其分别隐藏于诗里的几个主要角色中。这几个角色所代表或体现出的矛盾有角色自身的矛盾,也有角色之间交互影响的矛盾。通过弥尔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及引人入胜、宏伟非凡的语言,这些矛盾凝结成其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筑出《失乐园》这一巨著。

矛盾; 多元对立; 客观规律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作为一名在文艺复兴时期之末、17世纪英国革命之初登场的革命者和清教徒,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令他内心充满多种矛盾。那个时代正是“新旧思想激烈冲突、新旧势力斗争纷繁复杂、宗教改革和社会革命交织在一起”[1](P69)的时代,这些矛盾不可避免地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以往的学者常将撒旦的形象作为弥尔顿表现自己内心矛盾的唯一出口,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不仅是撒旦这一形象,上帝、神子、亚当以及夏娃这些主要角色的形象也都能够体现出弥尔顿的内心矛盾。这些角色所代表的矛盾既有其自身的矛盾,亦有角色之间相互影响的矛盾,而主要的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客观规律与违背客观规律

上帝的形象从第三卷开始出现。在第三卷里,上帝能够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上帝衡量继位者资格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维护人类,故做出了由神子继位的决定。但上帝并不会偏袒任何人,无论是对人类还是撒旦,上帝从未强迫他们去服从自己,而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由意志来真正忠诚于自己。在对待两者的态度上,上帝是不偏不倚的。在第五卷里,从撒旦叛变前后也可看出上帝施予了撒旦仁慈——这正是客观规律的特征,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依情而动,而是以理而行。因此在本诗中,遵循客观规律与否的具体表现即是否服从上帝旨意。

撒旦形象与上帝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和明显的。此时若将上帝形象作为客观规律,那么撒旦即为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在当时弥尔顿进行创作的大环境下,其作品中的撒旦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并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人。弥尔顿从第五卷起对撒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讽刺,并对其邪恶描写十分详尽,使撒旦形象从光辉天使沦为食灰大蛇,这些变化被评论家认为是代表当时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垂死挣扎的封建统治势力①。

人类的形象也随着上帝形象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把上帝作客观规律看待,那么人类的坠落同撒旦一样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不同的是人类的堕落是建立在被撒旦欺骗以及对自身情况不明朗的基础上,他们在面临对知识的追求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选择时,更加注重前者,却不明白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遵循客观规律其实是知识的最高表现。而撒旦的堕落与人类的堕落在动机上有本质区别,因此违背客观规律后的后果也是不同的。

神子的形象也同样是从第三卷出现的,他可以说是本书里矛盾形象最不突出的主要人物,也是较上帝更完美的存在。当上帝问众天使谁肯代人类受罚时,唯独神子站出来愿牺牲自己为人类赎罪,更体现出神子对人类的喜爱。不仅如此,文中形容上帝时常用“全能”、“神圣”、“公正”,而形容神子时,则多用“荣光”、“怜悯”、“慈爱”,体现出神子对人类的爱。如果代入弥尔顿的时代,那么神子代表的是维护英国人民利益的斗士,比起上帝的公正严明来,他更亲近人类。第五卷里与撒旦的一战中,他遭受挫折但最终获胜,正是因为他代表着英国人民的利益,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腐朽的封建制度必将被人民推翻。

二、追求自由意志与服从统治阶级

上帝在本诗里显得冷酷无情,有很多认同撒旦革命者形象的学者认为上帝代表的是当时的封建势力②。他即使知晓人类最终的结局,亦不尝试去挽救,只等待最终的裁决。对撒旦更是严酷无比,不仅将其打入地狱,更让其形象永远丑陋不堪。正如同弥尔顿所处时期的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样,以撒旦为代表的革命者们面对的是上帝这样几乎不可能被击败的对手,因此其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弥尔顿通过这篇史诗所想要表达的是“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2](P2)。因此上帝的总体形象更偏向于前一种,后一种代表封建统治势力的形象则是只出现于他与撒旦相对立的部分。这两种形象之间的矛盾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弥尔顿对撒旦描述的改变。

从人类的角度看,撒旦既是邪恶的化身,也是令人类痛失乐园的根源。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失乐园》里撒旦的人物形象始终争论不休,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是否应将《失乐园》同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并把撒旦的形象跟革命者形象画上等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布莱克,“……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而不自知”[3](P4)。在一开始的一至四卷里,如果将上帝的形象看做是封建统治者,那么撒旦的形象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斗士,他反抗的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更是自己的命运。早在大约8世纪时,便有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Caedmon's Hymns”)描写撒旦不愿屈从上帝并要求自我成神[1](P71),《失乐园》里的撒旦同样如此。追求自由的意志进行自我的解放,即使将面临的是统治者无情的镇压屠戮,这便是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崇高之处。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为了追求知识和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被驱逐出去。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到,高等创造物与低等创造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便是上帝是否给予了他们自由意志。高等创造物对上帝的忠诚不是出于必然,而是自愿[1](P72)。若是把上帝作统治势力来看的话,人类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的堕落是伟大崇高的。弥尔顿在诗中只提及人类在堕落后的互相怨恨及愿意共同面对将来的惩罚,更多的时候是在描写人类对于知识的渴望。知识往往代表着理性,“理性就是选择”[4](P1354),人类得到了选择的权利,而他们的选择是得到思想的解放、意志的自由。

如果将上帝的形象作为与撒旦革命者形象相对的封建者形象来看待,即只从一至四卷来看,那么神子是镇压革命的助纣为虐者。从撒旦叛乱的原因便知神子是完全遵循于上帝旨意的,甚至被当做“上帝的影子”,而神子的即位便是要让撒旦等众天使不但要遵循上帝旨意,还要遵循神子的旨意。撒旦这样形容:“侍奉一位,已是难堪;况且是两位!如今他宣布,他的影子也该受尊敬,双倍的奉承,我们怎么受得了?”[2](P152)但往往研究者们都是指出上帝与撒旦之间的统治者与革命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较少提及神子,因此这个形象并不明显。

三、维护人民利益与背弃人民利益

亚当与夏娃在《失乐园》里的形象十分生动,不同于圣经里的寥寥数句话,《失乐园》里将这对夫妇在堕落之前的天真烂漫、堕落之后的后悔痛苦乃至相互指责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亚当与夏娃的形象正代表了弥尔顿当时所处环境下的英国人民,对政治、革命等都不了解,正如亚当夏娃一样纯真,追求着自由意志。革命爆发后又被统治者压迫,被当时的历史环境束缚。这些特征都集中体现在亚当与夏娃二人身上,而他们的切身利益便代表着英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失乐园》里,夫妇二人所代表的人类的切身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是否被逐出乐园,是否被处死以及是否被救赎。

在这个论点上可以说上帝也有双重形象,如果将上帝看做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那么他就站在了人民利益的对立面。在第三卷里,上帝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但仍不告诫人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上帝正是不管人民死活的封建统治阶级。如果将上帝形象作为客观规律的代言人来看,那么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公正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他把自主权交予了人类,人类只要遵循客观规律,上帝便是维护人类利益的存在;反之,上帝将按照其罪过的严重程度施予惩戒。总体而言,上帝是维护人类利益的,因为人类始终敬畏着上帝,敬畏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像撒旦那样妄图颠覆客观规律的存在且取而代之。

撒旦在被赶出天堂坠落入地狱时,仍然保持着大天使的英伟形象,但当他一次次企图诱惑人类堕落时,他的形象渐渐变得丑恶,这正是因为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将人民作为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尽管唯撒旦派认为撒旦的形象代表了革命者,但那是联系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弥尔顿创作时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融入撒旦的可能性后所做出的猜测。从人类利益的角度来看,上帝以人类利益为标准,故决定让神子即位并镇压撒旦,这才是弥尔顿所想要表达的“公正”。虽然撒旦的形象在诗中时常以不得志的革命者的形象出现,但对人民群众而言,当撒旦放弃自己曾为大天使的尊严而去报复两个与之无仇无怨的人类时,他只是个危害人民利益的祸首。

神子的形象是完全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正义化身。他从第三卷出现直到人类堕落,一直都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当撒旦因上帝让神子即位而反叛时,神子在知晓上帝的预言后对他父亲的施恩于人表示赞赏;当他知晓需有人为人类替罪受刑才可为其赎罪时,神子自愿舍己为人类赎罪,后来神子与撒旦作战时,神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以天父为代表的永恒公正的天理。正如弥尔顿笔下的上帝是以能否为人类利益着想为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之一一样,能否维护人民利益也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正义的标准之一。正因为神子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代表,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极力赞美他,将上帝的光芒毫不吝惜地用在对神子的描写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弥尔顿在《失乐园》里将自己作为清教徒与革命者的内心矛盾融入到对上帝、撒旦、神子、亚当和夏娃这几个主要角色的描写之中。这些角色不仅有着形象内部的矛盾,各个形象之间也有矛盾,这正是弥尔顿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弥尔顿并未因这些矛盾而犹豫不决,革命失败后他仍顶着社会的巨大压力创作出了三大史诗。弥尔顿曾说过,“谁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写出值得称赞的东西,就得他自己成为一首真正的诗”[2](P13)。正是因为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信仰的纯洁态度以及内心的复杂矛盾,才能让他自己成为一首真正的诗,继而构筑出《失乐园》这样一部巨著。

注释:

①参见徐莉华《〈失乐园〉》的匠心》一文里所提到的,“从他(撒旦)身上我们直接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在退出历史舞台前带着一种绝望的心理所作的垂死挣扎和勉强维持的虚荣和伪善”。

②参见徐莉华《在两个上帝形象的背后》一文里所提到的,“上帝与魔鬼的对立方式是刀枪相见。这直接影射着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和残酷。封建国王在他占领历史舞台的那个时期‘不受法律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只审判所有人,而不受他人审判’”。

[1] 肖明涵.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J].外国文学评论,1999,(1).

[2]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 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张炽恒,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 Milton John.Areopagitica[A].Abrams M H,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I)(3rd ed.)[C].New York:Norton,1974.

Abstract: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Paradise Lost,scholars constantly considered that Milton expressed his inner contrad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image of Satan.Actually,Milton did not embody his contradictions on Satan only,but also on the other main characters in this long poem.Such contradictions include conflict in characters'selves,and conflict between them.By Milton's unconstrained imagination and fascinating language,these conflicts form the animated characters and this poem which is the greatest masterpiece in English history.

Key words:contradiction;pluralistic antinomy;objective law

A Poem of Pluralistic Antinomy:Paradise Lost

ZHENG Ming-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106.2

A

1674-0297(2012)01-0068-03

2011-05-16

郑茗月(1987-),女,湖北贯县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客观规律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如何学好语文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