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晓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转喻认知解读*
彭 晓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概念的界定,着重阐述了把转喻看作是以空间上“部分—整体”与“具体—抽象”邻近性的原型范畴转喻观,并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将转喻分为整体和部分的转喻及部分之间的转喻这两大类,其下又各细分为六小类。
原型范畴理论;转喻;部分与整体;具体与抽象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1]。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认为,结构主义转喻观对认知框架下的转喻研究有一定的阐释力,其把转喻理论描述为基于空间临近性关系的原型范畴,得出了空间“部分—整体”为转喻范畴原型的结论对转喻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试图从转喻的认知原理及其分类进行详细分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
(一)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传统范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弥补了传统理论的不足。在传统范畴理论中,“范畴”就是将具有共同特点的元素相结合。在范畴之内,各个成员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划分,但是均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中心成员、边缘成员的划分,一视同仁。
与传统范畴不同,原型范畴理论的“范畴”并不强调共同特征,也不是共同特征元素的叠加或组合,更强调范畴的“成员性”,且每个成员都是来自家族相似性的联系,由中心向外延拓展。在同一范畴中,每个成员的地位都有所区别,具有边界模糊性、家族相近性等特征。原型范畴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中心成员,而其他成员就被认定为非典型成员,或者边缘成员[3]。在现代化原型范畴理论中,可将其归纳为如下几方面特征∶其一,范畴的属性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其二,特征具有中心性、重要性等属性差别,同时也具有边缘性、非重要性的属性差别,同时边缘属性和临近范畴的属性具有相交特征;其三,在原型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可能出现重叠、组合,也就是所有成员拥有某部分的共同属性,并以此构成家族的相近性[4];其四,各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可分为中心成员、边缘成员两大部分,共同属性较多的成员就是中心成员[5]。
(二)转喻
在传统观点中,普遍认为“转喻”就是用某项实物的名称替代了相近事物的名称,即在表达中以一种事物指代另一种事物,而这个事物往往具有“部分—整体”或同一整体内的“部分—部分”间的临近性关系。但是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角度出发,转喻并不是简单的修辞方法,更重要地是体现了一种语言现象,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与行动等。众所周知,语言交际受到经济最大化、信息最大化等竞争原则的限制,作为交易者,只能选择其中突出或重要的部分取代整体或整体的某部分,或以感知的整体取代部分内容,实现顺利交际,可见,转喻是语言的本质形式之一[6]。在转喻过程中,转体应该充当参照点,并为转喻提供通道。例如在“all Chicago is excited”,此处“Chicago”转喻为“芝加哥公民”。再如,在“Alice ate an orange”一句中,以整体替换了个别活跃区域,由于吃橙子并不需要整个身体的动作,仅涉及到牙齿、消化道、胃部等个别组织,且吃的不是橙子核,而只是橙子的果肉。因此,Alice是作为一个整体替代了她的牙齿、消化道、胃部等活跃区域;orange则是作为一个整体,转指橙子果肉。
可见,转喻的本质在于突出实用性、重要性,便于感知、记忆和辨认,通过转喻通道,将转喻目标激活,从而更利于目标的理解与实现。
Lackoff&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语》一书中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和隐语一样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规则,其过程就解释为映射的过程[7]。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问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来辨认该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另外转喻的投射一般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思维模式主要有“整体于部分”“部分于整体”“地名于机构”“原因于结果”“人名于作品”等[8]。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认为转喻是语言内部解释给与语言意义的相邻,或者成为语义特征,并把转喻定界为意义相邻。而Lac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转喻以邻近为基础,即给予“邻近联想”[9],如 Beijing 代替 China,bottle 代替wine,两者之间没有相似之处,只是因为出于相邻接的关系才被取而代之。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分类较为具体,如发明者转指发明物,地点转指机构等。这种分类较为繁琐,缺乏概括性。另一方法是根据转喻所出现的领域将转喻分为空间、时间和抽象转喻[10]。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现分述如下。
(一)整体和部分的转喻
1.事物的整体与部分
从转喻认知角度来看,事物理解成由各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整体代替部分,如已提到的Alice ate an orange;二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即我们常说的提喻。如We should help the grey hairs,其中grey hairs本指白发,但在该句中,代表一个整体——老人(old people)。
2.标量转喻
“标量”主要由若干个标量单位构成一个整体,可代表标量的上限。如George is speeding。其中“speed”本来是速度的意思,现将“速度标量”转指为“标量上限”,这句话的意思是“ Henry is driving at a speed hat exceeds the speed limit”。反过来,标量上限也可代表一个整体,如How old is Lily?此处“old”原本作为标量上限,这里却单指一个整体。
3.构成转喻
任何物体都是由材料构成,在转喻中,物体可以代指材料,材料也可代指特定物体。例如,Where the skunk。其中,skunk本是北美的幼小动物臭鼬,由于在受到攻击时会发出恶臭以自卫,因此在该句中指代“臭味”;再如,We arrived at the woods。Woods就是由树组合而成的森林。
4.范畴和成员之间
一方面,可以将范畴作为一个整体,替代其中的个别资源,如teenage指代青少年,另一方面,也可将范畴成员替代范畴整体,如car转指汽车;water转指饮用水等。
5.范畴和特征之间
一般范畴以其主要特征定义,利用范畴可替代其主要特征。例如,Boys is very boys。第一个Boys代表男孩,第二个boys则代表了男孩们调皮、叛逆等特征。反过来,范畴的一些特征也可用于替代整个范畴。
6.事件转喻
一般事件可分为连续发生或同时发生的两部分构成,而事件整体也可代指事件的一部分,反之亦然。如,He okes maijuana,该句以“okes”一词代表了与吸烟类似的一系列事件。
(二)部分之间的转喻
1.工具转喻
由于语言的描述者可能不知道工具的使用者,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提出这一要素,而是通过工具的显著特征,指代工具使用者。例如,the scalpel will be prosecuted。其中 the scalpel是手术刀,在该句中代表使用手术刀的医生。
2.控制转喻
控制主要包括控制方和被控制方,二者可相互替代,一方面,实现控制者代表替代控制者,例如,Nixon offensive Hanoi。Nixon以“尼克松”代表了其带领的美国军队;另一方面,被控制者替代控制者,例如,The car can not drive tired。由于说话人也不知道驾驶员的具体名字,但是汽车具有明显性,因此以“the car”代表驾驶员。
3.因果转喻
在因果关系中,人们常常可以以原因代替结果,例如,healthy complexion,就是代表健康表情体现的健康状况。同时,结果也可替代原因。
4.容纳转喻
容纳主要包含容器与容器内容物两部分。一方面,由容器代表内容物,例如,The kettle has been boiling over。“the kettle”代表了水壶中的水;另一方面,以内容物代表容器,例如,The milk was broken[11]。“milk”代表了牛奶瓶。
5.地点转喻
一般地点与该地的特征相符,例如在该地生活的人、发生的事或者该地机构等。因此,可以用地点代表相关人物、事件或机构;反之亦然。例如,Pearl Harbor will not forget Pearl Harbor,即生活在珍珠港的人们不会忘记珍珠港事件。
6.生产转喻
产品主要包括了产品的名称、生产者等要素,这些都可以用来替代商品。
实际上,有关原型理论的转喻问题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领域。首先,并不是所有具备邻近性特征的实体都可指代另一实体,很多转喻需要在适当的语境因素中完成;其次,还涉及转喻和相关语法现象的鉴别等问题;再次,当前很多转喻模式需进一步结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一一解决,从而更全面地解读转喻认知。
[1]傅翀.语言中的原型范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周福娟,汤定军.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梁丽.基本层次范畴及其在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5]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7]邱雅敏.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8]冉明志.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9]陈明芳.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J].云梦学刊,2007,(2).
[10]程呈.认知转喻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体现[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胡薇.言语行为转喻及其语用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责任编校:陈婷)
H315
A
1008-4681(2012)01-0100-02
2011-11-29
彭晓(1988-),女,湖南 长沙 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