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控制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9申大魁
关键词:组块被控控系统

申大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控制论、控制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申大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控制论是关于一切控制系统实现控制职能的科学。从组成要素来看,课堂是一个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或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可控系统。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的无反馈的教学模式,应将控制论原理、控制方法引入课堂,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控制,使施控系统与被控系统之间的目标差逐渐缩小,逐渐逼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控制论;控制方法;课堂教学

一、控制论及控制方法

(一)控制论

控制论(Cybernetics)是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综合性的新型科学理论。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一书于1948年在法国赫尔曼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之后,控制论向各门学科广泛渗透,形成了生物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等众多分支。

“控制论是关于一切控制系统的共有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控制论是一门关于一切控制系统实现控制职能的科学”。[1](P204)一切带有“目的性”的活动都渗透着控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现代控制论逐渐由人工控制发展到自动控制,由个别对象、个别过程的局部自动控制发展到对复杂的、大规模的、综合系统的自动控制。

(二)控制方法

自动控制是在控制系统中实现的,而任何控制系统都是由施控系统和被控系统构成的。当施控系统不断依据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时,就是所谓的控制。人类都处在控制的过程中,控制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重要的表现方面。

“控制方法就是施控系统如何实现对被控系统的控制,即如何使被控系统按照施控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来发展的方法”。[1](P206)无论人、生物,还是自控机器,其控制过程都是相同的:首先,施控系统发出口令、指令、信号、行为等控制信息,输入到被控系统。其次,把被控系统输出的结果、情报、资料、状态等信息反馈给施控系统。施控系统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并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比较,继而调整控制信息,最后,再向被控系统输入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新的信息。如此反复,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控制方法就是在上述控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控制方法是一系列方法的总称,最主要的有反馈方法、信息方法、择优化方法、黑箱方法,其中,反馈方法是控制方法的核心。

反馈方法就是将施控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之后,被控系统输出的信息收集回来,作为修改下一次发出的控制信息依据的方法。反馈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一般把趋近于目标的反馈称为负反馈,把偏离目标,打破原有稳定状态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择优化方法就是通过先建立模型,然后比较各种模型的利弊得失,从而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加快进度,提高效率,而且使决策和预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黑箱”方法,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而我们又不能打开这一事物的内部时,虽然我们不知道该事物的内部结构,但完全可以测出相应的输入——输出过程,我们把这种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叫做“黑箱”。例如我们可以视人脑为“黑箱”。“黑箱方法”就是指不打开和不损坏事物的内部结构,而仅从输入——输出的整体转换功能来把握事物的方法。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信息方法的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态,把系统的有目的性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信息流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反馈信息的存在,才能使系统按预定目标实现控制。当然,控制方法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上述各种方法所构成的动态、综合的方法。

二、课堂教学引入控制论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课堂教学引入控制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控制论是关于一切控制系统实现控制职能的科学。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老师借助于一系列的辅助手段,诸如教科书、教具、电教设备、多媒体课件等,利用高超娴熟的教学技巧来实现的复杂信息动态控制过程。既然课堂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可控系统,当然可以应用控制论和控制方法。

假如将课堂系统看成是由施控系统和被控系统构成的,则教师就是施控系统,学生就是被控系统。从组成要素,可将课堂系统看成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或环境)等因素组成的系统,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与外部环境构成更大的系统。

(二)课堂教学引入控制论、控制方法的必要性

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追求的目标。可是,纵观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老师讲了很多遍的内容,老师总以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可是,每当考试结束后,才发现这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其实很多东西学生依然没有掌握,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学习不够认真,头脑不够聪明等等。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没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就是一种单向的无反馈的传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控制过程,或者控制不够,结果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建立反馈机制,形成控制系统。

三、控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反馈信息的获取

反馈是控制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反馈方法是控制方法中最为核心的方法。所谓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反馈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2]具体到课堂系统而言,教师既有控制信息输入到学生,学生也有反馈信息回到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反馈原理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并应用,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早有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而知不足,然后自反;教而知困,然后自强,其实就是教学信息反馈过程。反馈信息的获取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控制方法的关键。在课堂中获取反馈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观察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眼、耳或仪器等观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听课时的表情、神态、眼神等捕捉他们内心活动,从而推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有兴趣,并依此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征询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获取更多、更全面、更准确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征询法就是一种教师创设信息反馈的情境,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形式多样的问题,并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洁、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的方法。

卡片法,即教师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记载到卡片上,并将记载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综合使用一种甚至多种方法,以获取更多信息,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控制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可控系统,离不开控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控制。与以往不同,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与此相对应,课堂教学目标一般也从这个三个维度进行表述。此处所指的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知识领域。

第一,教学内容数量的适度性。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956年乔治·米勒在其著名的论文“神奇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些限制”中,明确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即一般为7,在5~9之间波动。在心理学中为了方便记忆,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称之为组块。组块的作用就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一单位中所包含的信息。不同的组块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组块数,而且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所包含的信息越丰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减少组块数目,丰富组块内所包含的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五个组块,因此,每堂课的信息容量不能超过五个组块,否则人的短时记忆就难以保持,更不能将其转化到长时记忆中,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欲速则不达”。当然,一堂课究竟多少信息容量合适,也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而异,决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搞“一刀切”。

第二,知识密度的控制。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总量确定之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平均密度也就大体确定了。但是,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馈信息等合理控制教学内容,当然,知识密度的控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知识密度太大,导致学生难以及时消化;二是知识密度太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低下。高效率的课堂应该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第三,教学方法的控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应以讲授法为主,综合运用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控制,特别是要建立反馈机制,形成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的反馈信息等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每一种方法最大限度起到作用,才能使各种教学方法形成“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否则,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自以为是”,学生还没有完全听懂,教师却仍然滔滔不绝地往下讲个不停,或者学生已经完全听懂了,而老师仍然一遍又一遍讲个没完等现象,无论讲授法还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其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当然,课堂教学系统的控制还包括教学对象控制、情绪控制、语言控制、机智控制等方面。总之,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可控的系统,要善于利用控制论原理和控制方法控制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施控系统与被控系统之间的目标差,逐渐逼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1]钱玉干.教师思维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谢国生.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徐特立研究,1997(47).

G633.93

A

1673-1395(2012)08-0124-03

2012 -06 -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880093)

申大魁(1968-),男,青海互助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组块被控控系统
关于DALI灯控系统的问答精选
联调联试中列控系统兼容性问题探讨
港警在“修例风波”中拘捕近万人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大惯量系统位置控制策略研究
组块构词法研究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一种新型列控系统方案探讨
简析GSM-R在CTCS-3列控系统中的作用和故障判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