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行与乐府的关系
——以《文苑英华》为研究重点

2012-08-15 00:49王辉斌
关键词:歌行英华乐府诗

王辉斌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论歌行与乐府的关系
——以《文苑英华》为研究重点

王辉斌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文苑英华;歌行;乐府;比较研究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说其复杂,是因为歌行属于诗体学的范畴,而乐府则是指一种“入乐之歌诗”,即其属于诗歌品类的范畴,二者本无可比性,但由于“入乐之歌诗”的特殊性,而使得乐府成为了一种本非为诗体的诗体。所以,将乐府诗称为一种诗体,即构成了文学史上一种极为特殊的诗体学现象。从渊源的角度讲,乐府诗始于汉武帝设立乐府机关的西汉时期,而歌行则首见于沈约《宋书·乐志四》,此后,在由唐而清的1300年(此举其成数而言)间,二者却因人们的认识不同,而使得其既分而合,又合而分。仅就分而言,为宋初李昉、宋白等人所选编之《文苑英华》,即为最具典型性的一例。《文苑英华》凡整千卷,其于卷151至卷330共收诗180卷,于卷331至350中,又收有歌行20卷。这种分类编排的事实表明,在李昉、宋白等人看来,歌行与诗似乎是一种并列平行的文体,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如诗与赋、诗与文一般。而尤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苑英华》的180卷诗中,又收有20卷(卷192至卷211)乐府,这一实况表明,在李昉、宋白等人的认识观中,歌行与乐府也是并列平行的,即二者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文体。李昉、宋白等人的这种认识,对于后世论乐府或歌行者影响甚大,如胡应麟《诗薮》、冯班《钝吟杂录》等,即皆与其关系密切,但其是否正确,却历来少有涉笔者。有鉴于此,笔者即对其做一重点考察与论析。

一、《文苑英华》所收歌行与乐府

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文苑英华》,由于是宋刊本与明刊本的一种混合物,所以于正文卷首附了一篇明人胡维新的《刻文苑英华序》,以述其原委。其中有云:“《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乎?”此则表明,《文苑英华》的分类编排,主要是因“宗《选》”所致,也即是受萧统《文选》影响的结果。关于《文选》的选录之况,萧统《文选序》曾有所言及,即首先将文与经、子、史区别开来,继之以体为分类标准,将所选收之文,分为38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如诗这一大类,即被细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等22小类。虽然如此,但其中却没有歌行。由此可见,《文苑英华》虽然是“而部系类,分悉宗《选》”,即沿袭了《文选》的编纂体例与分类原则,但其实则并非是“悉宗《选》”的,而是增加了歌行一类。而事实上,《文选》的38类之分并非科学,对此,黄侃《文选平点》、骆鸿凯《文选学》等已多所指出,《文苑英华》沿袭《文选》者,亦应如是。

正因为《文苑英华》是“分悉宗《选》”的,所以其将所选收的近两万篇作品,亦分为了38类。《文苑英华》中的这38类,若从今天文体学的角度言,则其实际上只为赋、诗、文三大类,即赋为一类,诗与歌行为一类,杂文以下全为一类。《文苑英华》将歌行从诗中抽出而另为一类者,其中原因,是颇具考察之必要的。或谓歌行在唐代甚为成熟发达,故《文苑英华》乃将其分为一类云云,实则不然,原因是近体诗在唐代较歌行更为成熟发达,但其却不曾被另分为一类,这一实况表明,所谓的“成熟发达”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虽然如此,但歌行为《文苑英华》38类之一者,则成为了一种既成的事实。

《文苑英华》中的20卷歌行,共有诗364首,其中重合者10人17首,实际为347首。而在重合的17首中,除杜甫《徒步归行》、李白《梁国吟》2首属于歌行重合外,余15首全部为诗,而在这15首诗中,属于乐府的有7首。《文苑英华》卷192至卷211共著录乐府20卷,凡1080首。这20卷乐府,是自有乐府诗总集以来,所选收乐府诗之最多者。其中,汉晋六朝隋之乐府诗为498首,有唐一代之乐府诗为582首。这一具体数量表明,李昉等人在选编20卷乐府时,是相当注重唐人的乐府诗的。而在这1080首乐府中,属于重合者为7人7首,实际为1073首。

二、《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之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李昉、宋白等人在编选20卷的歌行与20卷的乐府时,并没有对二者进行任何文字上的定义,因之,其选录歌行或乐府的标准为何,也就不得而知。虽然如此,《文苑英华》卷192“乐府一”之下的一段文字,却颇有助于我们对此之认识。其云:“乐府共六十卷,以《艺文聚》、《初学记》、《文粹》诸人文集并耶。郭茂倩、刘次庄《乐府》参校,注下同者为一作。”[1](P941)但这段不足40字的文字,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乐府共六十卷”,这里的“六十卷”显然为“二十卷”之误,否则“六十卷”乐府诗,与中华书局本《文苑英华》所收乐府为20卷的实况,就极不相符;二是“《艺文聚》、《文粹》”,此二书之名为省称,具体应为《艺文类聚》、《唐文粹》;三是据“郭茂倩、刘次庄《乐府》参校”云云,据此可知,此段文字的作者应为南宋周必大等人,盖因郭茂倩《乐府诗集》乃后于《文苑英华》。尽管问题不少,但其中的“以《艺文聚》、《初学记》、《文粹》诸人文集并耶”一句,却是颇值得注意的,即其表明,《文苑英华》之于乐府的选编,主要是将《艺文类聚》、《初学记》、《唐文粹》“诸人文集”之乐府诗合并的结果所致。即是说,《艺文类聚》、《初学记》、《唐文粹》“诸人文集”对于乐府诗的认识,构成了李昉、宋白等人的乐府观。

复次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艺文类聚》,共收乐府诗2卷,即卷41“乐部一”之乐府古诗、卷42“乐部二”之乐府。卷41乐府古诗凡40题110首,除去《饮马长城窟行》、《陌上桑》、《相逢行》、《驱车上东门行》4首古辞外,计诗人24家。卷42之乐府凡71题137首,除去《长歌行》2首古辞外,计诗人39家。以此合勘卷41乐府古诗,并去其重合者,可知《艺文类聚》的2卷乐府,共选录了47位诗人的111题247首乐府诗。

徐坚《初学记》无乐府之专目,其仅在卷15“歌第四”列举了古乐府《燕歌行》、《艳歌行》、《长歌行》等32题,而无只字歌辞;姚铉《唐文粹》也选收了2卷“乐府辞”,共152首,其中的主要诗人为卢照邻、崔国辅、李颀、王维、李白、杜甫、李贺、元稹、白居易等[2](P52)。以上所述,即为《文苑英华》卷192“乐府一”之“以《艺文聚》、《初学记》、《文粹》诸人文集并耶”的实况,即三者合计,其乐府总数为329首(含重合者)。这一数量相对于《文苑英华》的1078首乐府诗而言,可知李昉、宋白等人在编选20卷乐府时,于《艺文类聚》、《初学记》、《唐文粹》之外,乃是参考了大量的其他总集与别集的。

与20卷乐府相比,《文苑英华》中的20卷歌行之编选,则无任何文字说明,而周必大等人在校勘时,也不曾对其有任何的文字交待,因之,这20卷歌行的选录标准为何,也不得而知。虽然如此,如果将《文苑英华》的20卷歌行勘之《初学记》卷15“歌第四”之所载,可知诗题以三字题为主,且结构为××歌者,虽非古乐府,却是可目之为乐府的。此为其一。其二,如果再将《文苑英华》的20卷歌行勘之上引《艺文类聚》2卷乐府古诗与乐府,以及《唐文粹》之2卷乐府辞,又可知诗题以三字题为主,且结构为××行、××篇、××吟、××辞(词)、××引、××曲、××叹者,亦是可目之为乐府的。这样的乐府题,虽然与音乐已无必然之联系,但其属于典型的乐府诗题,则乃不言而喻,因为与××结构的歌、行、篇、吟、引、曲、叹等,乃皆具有歌辞性特点,即与之结构而成的诗题,皆符合汉乐府的命题规律,如《豫章行》之于《桃源行》等,即足可说明之。正因此,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鉴》卷一《体凡》中,即对乐府诗进行了如此定义:“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其题或曰歌,亦或曰行,或兼曰歌行。又有曰引者,曰曲者,曰谣者,曰辞者,曰篇者。有曰咏者,曰吟者,曰叹者,曰唱者,曰弄者。复有曰思者,曰怨者,曰悲若哀,曰乐者,凡此多属之乐府,然非必尽谱之于乐。”[3](P2)此则表明,将《文苑英华》20卷歌行中的××歌、××行、××篇等,目之为乐府诗者,是完全言而有据的。

而据笔者的统计,又可知在《文苑英华》的20卷歌行中,以××歌命题者为152首,以××行命题者为68首,以××篇命题者为23首,以××词(辞)命题者为12首,以××引命题者为9首,以××谣命题者为6首,其他如以××曲、××怨、××吟、××叹命题者,则有16首,总计为286首。即是说,在《文苑英华》2卷共347首歌行之中,属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一《体凡》所言之以××歌之类命题且可目之为乐府者,乃有286首,其数量刚好占总数347首的83%。这一数据表明,《文苑英华》20卷中的歌行,其实只有61首。而应注意的是,即使在这61首歌行中,也还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以白居易为例,被李昉、宋白等人目之为歌行而实际为乐府诗者,即有《七德舞》、《新丰折臂翁》、《华原磐》、《五弦弹》、《胡旋女》、《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两朱阁》、《司天台》、《官牛》、《秦吉了》、《百炼镜》、《鸦九剑》、《西凉伎》,共15首,且均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4](P52-90)类此者,另有李白、韦应物、李贺、皎然等人的10首。二者共25首,若再加上以××歌、××行命题的286首,则其总计为311首。这一具体数据表明,在《文苑英华》20卷的347首歌行中,其实际上的歌行只有不足40首,而且,这不足40首的歌行,主要是一些赠、送之作,如任华《杂言赠杜拾遗》、《杂言赠李白》,杜甫《赠裴施州》、《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李白《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张谓《赠乔林》,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等。这类赠、送之作,虽然大都为七言,但其诗题却均非××歌、××行之类的命题结构,故其为地地道道的歌行体,乃是甚为清楚的。

三、《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的关系

从乐府诗批评史的角度进行审视,唐人最早论及歌行与乐府之关系者,当首推元稹的《乐府古题序》一文,其中有云:“况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誊,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希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5](P4604)元稹此文,虽然是为和刘猛、李馀乐府古题而写的一篇序,但其所言,却成为了检验新题乐府的一条标准。即在元稹看来,只要是符合“凡所歌行”而又属于“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者,便为新题乐府,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即是此方面的代表作。为元稹所举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4诗,既全为七言歌行,又皆为新乐府之属,故唐人乐府歌行之认识,即因此而始。由元稹的这一论述可知,不沿袭古题的歌行(这里主要指七言歌行),且又具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特点者,即为新题乐府。以此合勘上引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体凡》之所言,可知为《文苑英华》所选编的286首以××歌、××行为题的歌,不仅皆为乐府之属,而且几乎全为新题乐府(其中有少量属于旧题乐府,如朱孝廉《白雪歌》、韦应物《长安道》、辛德源《霹雳引》、皎然《风入松》、李贺《箜篌引》等)。

弄清楚了《文苑英华》20卷歌行的真实情况(即有311首乐府且为新题乐府),对于其20卷的乐府之选编,也就容易理解了。仅就《文苑英华》20卷乐府的目录言,可知其几乎全为旧题乐府,也即皆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古乐府诗题。为便于认识,兹将其依次抄录如下:《京洛篇》、《帝王所居篇》、《帝京篇》、《煌煌京洛行》、《新城安乐宫》、《凌云台》、《长安道》、《洛阳道》(卷192),《神仙篇》、《升仙篇》、《升天行》、《道士步虚词》、《飞龙引》、《凤箫曲》、《凤笙曲》、《阳春歌》、《金乐歌》、《白纻歌》、《美女篇》、《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月重轮》、《泛舟横大江》(卷193),《公子行》、《少年行》、《轻薄篇》(卷194),《结客少年场行》、《行行且游猎篇》、《门有车马客》、《对酒歌》、《对酒》、《对酒示申屠学士》、《湘中对酒行》、《对酒曲》、《秋日对酒》、《钱塘对酒曲》、《前有一樽酒》、《前有樽酒行》、《将进酒》、《山人劝酒》、《相劝酒》、《饮酒乐》(卷195),《侠客行》、《西游咸阳中》、《侠客控绝影》、《刘生》、《燕歌行》、《雁门太守歌》、《将军行》、《战城南》、《胡无人》(卷196),《塞上曲》、《塞下曲》、《出塞》、《塞上》、《入塞》(卷197),《度关山》、《关山曲》、《关山月》、《陇头水》、《陇头吟》、《陇西行》、《出自蓟门行》、《拟塞外征行》、《苦战行》(卷198),《从军行》、《古悔从军行》、《从军有苦乐行》(卷199),《行路难》、《蜀道难》(卷200),《巫山高》、《江南行》、《蜀国吟》、《白铜踶歌》、《襄阳行》、《大堤曲》、《襄阳歌》、《豫章行》、《东武吟》、《武陵深行》、《纪辽东》、《广陵行》(卷201),《长相思》、《有所思》、《君子有所思》、《自君之出矣》、《古别离》、《潜别离》、《远别离》、《久别离》、《长别离》、《生别离》、《别离曲》(卷202),《幸甘泉宫歌》、《棹歌》、《绍古歌》、《劳歌》、《鞠歌行》、《浩歌》、《长歌行》、《短路》、《放歌行》(卷203),《长门怨》、《长信宫》、《西宫秋怨》、《昭君怨》、《班婕妤怨》、《铜雀台》、《铜雀妓》、《湘妃怨》(卷204),《古意》、《长安古意》、《拟古》、《拟古赠陈子昂》(卷205),《飞来双白鹤》、《黄鹤》、《乌生八九子》、《乌夜啼》、《乌啼曲》、《乌啼曲赠张评事》、《乌栖曲》、《乌栖篇》、《晚栖乌》、《雉子班》、《射乌词》、《朱鹭》、《斗鸡》、《斗鸡东郊道》、《看斗鸡》、《寒食斗鸡》、《鸡鸣高树巅》、《晨鸡高树鸣》、《赋鸡鸣篇》、《鸡鸣曲》、《东飞百劳歌》、《拟古东飞百劳西飞燕》、《燕燕于飞》、《双燕离》、《野田黄雀行》、《野田雀》、《沧海雀》、《雀乳空城中》、《空城雀》(卷206),《梁甫吟》、《白头吟》、《游子吟》、《妾薄命篇》、《妾安所居》、《宛转歌》、《拟古神女宛转歌》、《古兴》、《古曲》、《古歌》、《古词》(卷207),《陌上桑》、《采桑》、《折杨柳》、《梅花落》、《殿前生桂树》、《采莲》、《采菊》、《采菱女》、《青青河畔草》(卷208),《君马黄》、《紫骝马》、《騘马驱》、《騘马》、《白马》、《发白马》、《拟饮马长城窟》、《走马引》、《爱妾换马》(卷209),《临高台》、《登高台》、《上之回》、《钓竿篇》、《箜篌谣》、《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公无渡河》、《苦热》、《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五言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苦热行》、《苦寒》、《猛虎行》(卷210),《登名山篇》、《秦王卷衣》、《上留田行》、《古挽歌》、《怨歌行》、《悲哉行》、《怀哉行》、《独不见》、《定情篇》、《杂曲》、《忆昔行》、《偪仄行》、《胡笳曲》、《云中行》、《长干行》、《小长干行》、《江风行》(卷211)。共计203题。在这203题中,有少许为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无,如卷192《帝王所居篇》(张正见)、《帝京篇十首》(唐太宗)、《赋得鸡鸣篇》(岑德润)、《鸡鸣曲》(李廓),卷210《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五言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郭茂倩与李昉等人在乐府认识观上存在着差异,即为李昉等人在《文苑英华》中认定为乐府者,郭茂倩并不作如是认识,故于《乐府诗集》乃不予收录;二是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由于篇幅大、数量多等缘故,有可能因疏忽而漏掉,而李昉、宋白等人之所以将《帝京篇》、《鸡鸣曲》等作为乐府予以收录者,所考虑的应主要是因其与古题相近或者相似,如《帝京篇》之于《京洛篇》,《鸡鸣曲》之于《鸡鸣》(古辞),《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之于《苦热行》等,乃皆可为证。即是说,在李昉等人看来,《帝京篇》等之所以为乐府者,关键在于其诗题乃是因古题而派生变化的结果。而这种派生与变化,在南朝诗人的乐府诗题之于汉魏古题中,比比皆是,如傅玄《艳歌行》之于古辞《陌上桑》,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之于《艳歌罗敷行》,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之于古辞《豫章行》,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之于曹植《艳歌行》等,即皆为其例。所以,李昉等人虽然在《文苑英华》中将歌行另立为一个类别,但在其认识观中,则是将歌行与编入诗中之乐府等同的,即认为二者皆为乐府诗,所不同者,只是一为旧题乐府,一为新题乐府而已。这就足以表明,李昉等人在选编《文苑英华》时,是认为歌行与乐府乃为同一家族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故而皆为其安排了整20卷的篇幅。正因此,才加深了后人对歌行与乐府的认识,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古体下》有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6](P41)而清人钱良择则谓:“歌行本出于乐府,指事咏物,凡七言及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7](P781)又,冯班《钝吟杂录》云:“歌行者,乐府之名也。”[8](P41)特别是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更是将歌行与乐府的关系进行了画龙点睛的阐释。这样看来,可知李昉等人在编纂《文苑英华》时,自作主张地增加歌行为一类者,还是极具见地的,而宋及其后的歌行大都为乐府诗的事实,又可对此佐证之。

[1]李昉,徐铉,宋白,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M].合肥:黄山书社,2010.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元稹.乐府古题序[A].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5.

[6]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7]钱良择.唐音审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冯班.钝吟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I207.22

A

1673-1395(2012)08-0001-04

2012-06-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W072)

王辉斌(1947—),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佛教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歌行英华乐府诗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长歌行
乐府诗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