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浩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启功体”泛滥反思
兰 浩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狭隘等不足。当今“启功体”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退化,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迫切。
启功;书法艺术;“启功体”;书法审美危机
蔡永胜先生在2006年《书屋》著述长文《启功先生的书法得与失》,他一方面指出启功书法的优点,如“启功先生是从传统书法走出来的人,对书法下过工夫并且懂得传统书法艺术之技法的精妙所在”;“干净利落、周正端庄、雅俗共赏”[1]等,这些正面评价基本上代表了学界观点。启功书法继承传统,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线条的干净,风格的清朗等,由此可见启功书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该文用更多笔墨指出启功书法的不足,“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却在于表达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却不是美观二字所能笼络的”;“表现在技法的程式化的简单,简单而不是如东晋人的有内涵的简约,所以模仿就变得十分容易”;“其个性或特点的简单就是钢笔字化,钢笔的表现力浅,或曰没有表现力,结构均衡,线条单调”;“启功先生书法就远不能达到或接近中国书法的高境界。他的书法的特点或个性太狭隘了”;“没有了苍茫、浑厚、萧散可言”等。[1]蔡先生指出启功书法技法的程式化、“美观”、“单调”和境界的狭隘、风格的单一等不足,笔者基本赞同。“美观”好看在古代美学中囿于视觉的愉悦,远不是书法的高境界;物无常形,字无常势,有法而无法,才是书法至境。古代名家结字多变,随心所欲不逾矩。启体用笔的程式化,使得书法简单机械,不是自由性灵的表达,因此显得“浅显”。从境界气象论之,启功书法没有达到古代书法大家的水准,虽然他书法中一些文人气获得一些人的尊重,但中国书法的境界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启功书法整齐好看,但笔法不“古”,多法度少意趣。用笔限于单调的“流”、“丽”、“妍”、“滑”,而不知道书法用笔取“涩势”的重要性,得书法之“妍”少得书法之“质”。启功书法上下连接是“做”出来的,字之轴心直线而贯,近似算子,他的章法也有致命的弱点,未通“行气”之理,这一点难为一般人察觉。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2]因为他是写字,而不是作为自由性灵感情的表达的层面对待书法艺术。陈振濂指出“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它的基点是审美而不是实用性;它的表现形态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而不是整齐、均匀、划一等一般美的实用工具式的格局”。[3]由此观启功书法,其实用性盖过艺术性。
启功书法的取法路径决定其书法水准。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周籀、汉隶,发展到三国魏晋就到达极高的水准,后世名家很难绕过钟繇、魏晋二王书法,“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比如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傅山、朱耷,实践证明从魏晋书法中汲取营养,才能取得书法较高成就。清代碑学曾欲以北碑取代二王帖学,历史证明难以走通,耐人寻味。二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世难以逾越。启功书法师承来自唐代楷书,如欧阳询、柳公权等,虽然用笔“笔笔中锋”,参悟篆籀笔法,肥瘦结合,但点划撇捺千篇一律,结体呈单调程式。“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启功书法中却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点、横、撇、捺,他把书法的表现力弱化为泛泛的“美观”。历来书法重视“取法乎上”,启功书法未能上溯魏晋,更缺乏金石秦篆汉隶的陶冶。虽然他重视传统技法功夫,但对书法作为心灵、境界的表现艺术来说,他只是很好的“字匠”,入能品、工品,但难入神品、逸品。
当代社会为何学“启功体”如此之多?“启功体”泛滥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是书法进步发展还是某种弊病?这其中蕴含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启功书法的流行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历来重视人品和书品的统一,学术水准、道德评价和艺术价值判断相统一。启功性格谦和、仁德长寿、高风亮节、学问很高、鉴赏眼力也高,社会对其人品和学问的高度评价和承认无疑是其书法得以广泛流传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如蔡先生说启功书法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只消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与真迹难分真假。“启功的书法作品和作伪者的作品在艺术水平上就无法区分出高下来,因真者浅,赝者也就无须深。其个性或特点的简单就是钢笔字化,钢笔的表现力浅,或曰没有表现力,结构均衡,线条单调,作伪者只需要一点小聪明足矣。这在内涵丰富的书法家是没有的现象”。[1]浅显则易速成,速成式书法快班正迎合当今社会一大批人渴求快速成功的心理需求。古人苦练书法,枯木静坐,数十年不易,退笔如山,费墨似海。怀素草书,笔头成冢;王羲之洗墨成池;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五十年不易;赵孟頫一日书数万字;米芾平生写过麻笺十万等等。今人难有前贤功力、耐心,不少欲借书法成名,只好走南山捷径。今朝捉笔,明天就成名家。拜名人,学流行,简易快餐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学简易的启功体,对于急欲成名的人来说非常合适,学启功者影从就不难理解。王铎说的很经典,耐人寻味:“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学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4]此言对当今启功的“徒子徒孙”应该有所启示和警诫。
再次,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也是艺术创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伽达默尔把艺术作品看做一个“历时性”的存在过错。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结构性存在,而是在同观赏者的关系中,即在观赏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中存在的。他说,指向观者、“为观者而存在”的观点,“对艺术的存在来说就成了根本性的东西”。[5]从这个角度看,启功书法的广泛接受、认可,反映了国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力问题。试想启功书法若是放在唐、宋、明等朝代,会有怎样的社会认可度?启功的书法弊病在眼力高的古代社会绝对难以有今天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四,从审美视觉的接受来说,启功书法迎合现代世界的感性艳丽和眼球需求。现代世界无需深刻、崇高、生活在当下,消解人存在的根基和历史性,“不思不想”,流连于感官的短暂赏玩,以视觉感性欲求满足为主要目的。启功书法犹如外表姣好但乏内涵的女郎,借助现代高度发达的媒体,以其外在感官的华丽悦目取悦众人,适应了大多数人“养眼”的审美观。同时单调程式化的笔法结体也利于现代技术社会的机械复制和广泛传播。外在的工整美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使得审美欣赏者无需太多的深刻思想就可以接受,导致启功书法如同流行通俗歌曲得以风靡一时。另外,学界对启功书法赞颂高扬的文章很多,赋予启功先生的“中国书法第一人”、“书法家”、“国学大师”、“书法大师”等称号随处可见,而对启功书法批评方面的文章则很少,这本身也暴露学术界的某些弊病。正如蔡先生所说“或者是书法领域的为尊者讳逐渐变形为阿谀的太监气,这里所反映出的就不仅是国民书法修养趋低的问题,而是现代书学风气的萎靡”。[1]
书法审美危机自传统文化受西方冲击伊始就存在,正如中医曾经面临西医挑战。现代人日益疏远毛笔乃至计算机键盘取代钢笔书写,写字日益成为问题,遑论书法艺术的欣赏?传统社会中国书法艺术作为文人雅士抒发性灵、寄寓精神世界的主要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启功体”泛滥现象表明书法艺术在现代文明世界逐渐退化、沦落为眼球的愉悦观赏。
书法和中国画有相同之处,尤其是水墨画与书法的表达机制极为相似,但无疑书法所蕴含的主题、境界更隐蔽。完全抽象化的纯粹线条比之尚有自然之型的模拟的绘画显得更为隐晦。书法艺术的难以言说之境界,决定它的受众必须具备相当的传统哲学、美学涵养。中国书法之美境依赖心灵的感悟,语言的有限性不能完全表达其中的深意,“妙不可言”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重要特征。中国书法是精英的艺术,能欣赏其中“高深景致”少之又少。艺术天才的创造需要天才的鉴赏,这种审美鉴赏能力,如同康德美学中的“判断力”,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领悟中非常重要。书法审美鉴赏力依靠欣赏者传统文化的滋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有深厚的传统文史哲基础,能在黑白世界、笔墨线条的开合中感受名家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古人谈艺,重视“师古”、“师心”、“师造化”,尤其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三者都很重要。现代文明社会流行时髦新潮,这与书法需要师法古人相反;“师心”与耳目感官享受也完全不同;师法造化,取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农业时代文化景观,现代文明天人相分,人被包裹于钢筋水泥,“师造化”缺少历史性“布幕”,传统审美观念在现代文明世界面临的尴尬可以想象。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失去欣赏古典艺术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场域,书法审美危机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产物。“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它的东西为代价”。[6]
古人观书法重心领而非目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书法欣赏的关键。真正高超境界的书法作品,是形和神的高度统一。元代书法理论家郑杓说“至哉,圣人之造书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散而观之,万物纷错,书之义大矣哉。”书法不是简单的形式艺术,其中蕴藏天地之精神、宇宙之奥秘,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只有以心灵去体悟,在形神超越中追求其高致,非限于眼目之看。在古代,中国书法艺术是人的精神气韵、心灵境界的外化,是宇宙自然界一切美与力的展示,高妙的书法作品,有“飞走流注之势,惊梀峭绝之气,滔滔娴雅之容,卓莹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萧衍《草书状》)传统文人虽然视书法为“小道”,但总是把书法与人生修为、文化涵养紧密联系,通过书法来修心养性,由技进于道,从外在的形质的表现迈向内在的精神的畅达,从文字的书写发展为人格心性的培养,进而形成一种整体的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印记。从“启功体”的流行,我们不难想象当代书法却在追求感觉层面的刺激上远远超过了内在心灵的激荡。当今模拟启功书法惟妙惟肖者比比皆是,太多的雷同“启体”触发审美疲劳,“启体”泛滥即成病态。启功书法的书卷气能满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慕,其中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若从更高处着眼,启功书法没有承载中国传统深层的审美智慧和哲学思想。学术界对启功书法价值的历史定位,不宜人为拔高。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取法启功不是学习书法的正路,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的几千年演化发展,从钟繇、二王到后世无数书法大家的努力探索,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仅仅“美观”工整、感性悦目!对书法更高要求来说,仅仅学习启体远远不够,纵观历史上书法大师,多从传统魏晋二王、魏碑、秦汉篆隶、唐代楷法中取法众长,转益多师,熔铸自家气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齐白石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启体作初学入门很好,但学之不当必死且俗。把启功书法临摹得一模一样,真假不辨,还远远不是书法艺术。南宋吴琚书法酷似米芾,但书名却超越不了米芾。
学书贵在表达自己的性灵,失去自己,谈什么艺术?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从古拙的篆籀汉隶、清新古韵的魏晋行书、雄浑的唐代大楷、宋朝的幽深意趣到晚明的狂放草书,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刻的审美智慧和悠久的精深文明。书法作为汉族独有的纯粹的线艺术,它的文化基础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远非启功书法的美观工整所能涵摄。
[1]蔡永胜.启功先生的书法得与失[J].书屋,2006(1):62-64.
[2]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6-27.
[3]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王铎.《琼蕊庐帖.临古法帖》后跋[M]//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32.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7.
[6]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31.
责任编辑:李凤英
Reflections on the Overflowing of“QI Gong Calligraphy”
LAN Hao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QI Gong calligraphy art,with certain artistic value,inherits tradition,but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dull skills,narrow state and so on.Nowadays,the overflowing of“QI Gong calligraphy”reflects various modern social culture problems,including that QI Gong calligraphy is easy to follow,people’s degradation of calligraph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bility,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modern civilization goes down and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criticism attitude.These phenomena indicate that Chinese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aesthetic ability is declining,and it is urgen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QI Gong;Chinese calligraphy art; “Qi Gong calligraphy”;calligraphy aesthetic crisis
J292.1
A
1009-3907(2012)07-0874-03
2011-11-15
兰浩(1973-),男,湖北黄冈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