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霄男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略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谢霄男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盛赞为“理论界的鲁迅”。李达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用毕生的心血研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李达,字廷芳,湖南零陵县人,是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是我国重要的理论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杨献珍于1984年7月12日撰文写道:“李达同志是最早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准确地、坚定地传播给中国革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我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也盛赞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李达“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哲学思想启发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义中国化”,他抵制“顶峰论”,用生命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他还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935年,李达出版了《经济学大纲》,指出“:必须有正确的客观的理论做实践的指导,才能成立民族解放的战线,才能进行民族解放的工作。要获得那种客观的正确的指导理论,就必须把捉住一般根本路程上的经济的进化之客观的法则,同时具体地考察中国经济的特殊的发展法则,以期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理论。[1]李达在此提出建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任务。
毛泽东依据李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2]
1958年,康生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李达认为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其进行抵制,表现在李达在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中坚决不把“顶峰论”思想渗透到著作中,李达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料,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因此决不会有什么‘顶峰’”。
1966年,李达因不肯向“顶峰论”俯首而作为珞珈山“三家村黑帮”之首受到了错误批判,7月18日,李达被开除党籍。8月24日,李达因抑郁成疾而与世长辞,在他临终最后一刻也未向“顶峰论”低头,李达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用灵魂和肉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健康发展铺就了道路。
李达于1959年发表《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掀起理论学习的高潮》,根据1958年以来出现的“重实际,轻理论”的倾向和理论界的混乱情况,强调有必要掀起一个理论学习的高潮。李达认为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握三个需要:第一,需要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需要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第三,需要提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3]。
李达以普遍性与特殊性为基础,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李达通过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由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途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理解各异以及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侧重点可能会发生转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进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李大钊和陈独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唯物史观,瞿秋白把科学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无法说明哲学本体论问题。李大钊、陈独秀和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没有作出恰当的理解就无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李达“实践的唯物论”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论”,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唯物论”从本体论意义上看使唯物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就使得唯物观的唯物论,既超出了以往的唯心论,也超出了以往的唯物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提供了思想路径。
李达“实践的唯物论”的哲学动力来源于当时党和革命事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政治环境变化,推动党和革命事业顺利发展的时代主题而产生的。李达将“实践的唯物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同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两次论战并取得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论战是中国改良派思想家张东荪、梁启超同李达、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等展开的一场论战,李达根据“实践的唯物论”驳斥了张梁二人的反社会主义论据,认为实践证实中国的阶级对峙已经很明显,中国是劳动过剩而不是没有劳动阶级。以黄凌霜、易家钺为首的无政府主义者宣扬废除一切国家权力,争取个人绝对自由,李达从“实践的唯物论”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认为无政府主义者宣扬的自由管理和平等分配在实践上是不可行的,有效地纠正了无政府主义者的错误理念。
李达将“实践的唯物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以“实践的唯物论”作为考察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是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一种新解。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强调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但他强调不能用这些基本理论代替对中国社会特殊性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作出实事求是的研究。
李达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以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特殊性,注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国革命道路作出深入、具体的研究,为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4]。
我国从1840年起进入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反动统势力的双重压迫,处在极度的贫困和饥饿中,劳苦大众受教育水平有限致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处于压迫中的劳苦大众带来了希望,广大民众渴望了解、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对于玄奥的哲学义理很多人感到难以掌握,李达从实践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工作始于1921年5月翻译了荷兰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果特的《唯物史观解说》,李达之所以选择这部著作进行翻译,是因为它词义浅显,解释周到。译著用劳动者浅显通俗的语言解说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符合大众的实际状况,满足了大众的利益诉求,截至1932年,这部著作重版14次。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可是关于辩证唯物论的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李达针对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写作了《<实践论>解说》与《<矛盾论>解说》,李达对毛泽东这两部著作的解读一方面注重从哲学史出发,另一方面注重用实例对文本进行说明。使得《实践论》与《矛盾论》读起来有史为据,形象生动。这就不仅帮助人民很好地学习了“两论”,融会贯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和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满足人民实际需要的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1937年5月,李达出版了《社会学大纲》,在这部著作中,李达详尽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重点强调了科学的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品读后称这部著作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本书从精神上为正值抗战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很好地宣传了辩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作了全面系统和准确的论述,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达一生坚持不懈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强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哲学思想,所主张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致思取向,所凸显的实践唯物论路径,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仍将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重大的战略任务,学习、研究和继承李达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对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李达.李达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3] 周太山.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4] 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7-218.
B27
A
谢霄男(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