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长海 汪志君
(1.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控对策分析
曲长海1汪志君2
(1.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不仅数量呈上升趋势,犯罪领域不断扩大,而且其犯罪呈现团伙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复杂,既有来自个体的原因,又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因此,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对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其预防应包括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强化家庭教育,同时注重社会预防的功效。
大学生犯罪;犯罪成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特别是一些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2002年的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案件,2003年的浙江大学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的案件,2010年的西安大学的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更是引发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持续、高度的关注与思考。从众多对于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自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调查数据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6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 。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5年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5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2003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20%。
从司法机关受理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来看,大学生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涉及的犯罪领域不断扩大,而且手段也越来越恶劣,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大学生犯罪主体宽泛化。在当前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大学生犯罪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涵盖了各类大学生,主体开始呈现低龄化,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犯罪日趋增多。从学历层次上看,包括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种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从性别上看,男性大学生在犯罪主体中占多数,但女大学生犯罪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从专业上看,犯罪主体也已经涉及了目前我国高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甚至包括法律专业的学生。
二是大学生犯罪类型日趋多样化。目前,大学生犯罪表现出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犯罪覆盖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大部分类罪和种罪,从犯罪种类看来,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其中财产型违法犯罪居于首位,占全部违法犯罪案件的6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逐渐开始参与一些新的犯罪种类,且呈增长的趋势,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等。
三是大学生犯罪呈现团伙化的趋势。近年来,行为主体的团伙性,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明显趋势,大学生犯罪已开始从校园扩展到了社会,首先表现在大学生与校外人员相勾结作案,作案团伙化,团伙犯罪在诈骗罪、抢劫罪与走私罪中表现尤为突出。
四是大学生犯罪日益多元化和智能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犯罪的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以及高危害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成为大学生犯罪的新趋势,有些大学生开始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犯罪之中,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
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体,根据一份对12所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大学生犯罪是个人修养与个性因素导致的占73.4%;认为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占54%;认为大学生犯罪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占43.2%;认为是由于法律素质低下的占46.2%;认为是受环境因素影响、交友不当的占21.6%。由数据统计可见,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既有来自犯罪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犯罪主体以外的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大学生违法犯罪,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首先,心理障碍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心理疾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大障碍,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内心常常充满自卑与自信、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以及由自身与现时状态的反差体验带来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常会导致产生犯罪动机和变态心理的犯罪。教育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另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 ~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其次,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绝大多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的缺陷,《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大中学生与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面对面——我们离“杰出”还有多远》的文章中提到:共青团陕西省委的一次大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被调查者回答“你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什么”时,“实现自我价值”和“考个好大学”分别占了40%和32.55%,只有19.13%的人认同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在问到“如果在街上有人需要救助时,你会怎样”时,22%的人选择了“与自己无关”和“心里同情但自己不要去做”。由此可见,传统道德观对犯罪的抑制作用已逐渐弱化。
此外,价值观错位引发道德行为失衡。价值观念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重要精神因素。近年来,西方思潮大量涌入,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我国盗窃犯罪位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大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女大学生的犯罪中享乐型犯罪占到了80%以上,主要表现为卖淫和盗窃。
大量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资料表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家庭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主要涉及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程度。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失当是青少年犯罪滋生的土壤。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美国犯罪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这也就是说,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则会导致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失当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支持,很少关注孩子行为、心理、道德修养的培养,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一定数量的缺陷人格者。
其次,家庭结构的影响。大量的大学生犯罪的事实表明:处于离异、破碎家庭,钱势、权势家庭,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根据一份对100名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其中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起伏不定。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组织的对八个省近2 00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则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的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记录。
高校是大学生继家庭之外的第二个主要社会化场所,高等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犯罪的产生与否。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不完善已成为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化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在应试教育中常忽视对学生宽容、诚信、责任等良好道德观念的培养。而我国高等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致使高校德育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淡化,忽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高校法制教育滞后。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欠缺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是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定位存在偏差,仅将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德育课进行传授,未能给予法律基础课以准确的定位,同时,法律基础课程的课时还在不断进行精简、压缩,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系列知识点的罗列、堆积。
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或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就我国的现状来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存在心理和人格教育长期缺失的尴尬。有关数据表明,国外高校学生与心理医生的比例是400∶1,我国教育部要求的是5 000∶1,我国的现状仅为10 000∶1,其结果必然是多数学生的不良心理无法得到矫治。
在犯罪形成过程中,行为人的个体主观因素起直接作用,而社会因素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大诱因。此外,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也随之涌进校园,这使得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个体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多数个体很少关心或者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就大学生犯罪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的许多观念如效率观念、自由观念、注重物质利益观点等在大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中逐步确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消费和享乐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优势需要,当经济满足不了需求时,便会产生犯罪动机。
其次,文化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自由化与多元化的时代,新文化同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同本民族文化的冲突,使传统道德对犯罪的抑制作用大大削弱。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犯罪动机合理化提供了便利。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文化需求高峰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一些非主流文化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对他们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来源于网络、电视、广播、书刊等大众传媒的亚文化的影响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德国社会学家施奈德也指出:“我们头脑中关于犯罪的图像大多是由大众传媒所反映的。”大学生中许多暴力与色情犯罪都源于媒体的影响,如提供犯罪行为的方式,减弱人对犯罪行为的敏感度,诱导大学生的偏执道德观的形成等。
犯罪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大学生犯罪预防的重点在于以教育、保护为主,同时大学生犯罪的事后矫治也不可缺少,其主要措施通常是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从而达到其减少犯罪的目的。总体而言,大学生犯罪预防主要来自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三大防线。
在家庭防线、学校防线和社会防线这三道防线中,家庭防线是最基础性的防线。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其中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和情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结构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一要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二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对孩子的违法违纪现象,要多加教育、引导。此外,家长的言传身教更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关键。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形成良好的个体素质。学校一方面要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有意识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服务等等,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一方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注意深入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改善处理各种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要耐心细政、入情入理,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结,防范其走向犯罪。
社会预防是犯罪预防的一个重要种类,即对社会存在的生产犯罪的社会因素依靠社会力量而进行的预防。
一是完善立法,司法、行政依法办事,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所在。随着大学生群体日益增大,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应引起各方重视。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大学生犯罪的文化背景。创设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次,要阻断不良文化的传播,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净化大学生周边的不良文化环境。
三是进行惩戒性预防,对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个体,依据法律、法规分别给以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惩戒性预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减少和控制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另一方面惩戒性预防可以帮助社会群体辨别社会所阻止的行为,进而对其他大学生起一定的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犯罪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合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学生犯罪率。
[1]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4):17-18.
[2]颜小东.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64-65.
[3]石胜勇,鲁森,李竹钦.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6):33.
[4]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78-388.
[5]杨雪梅.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6.
[6][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86-87.
Analysis on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ments of Crime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Qu Changhai1,Wang Zhijun2
(1.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27;2.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30)
In recent years,crime quant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reasing,crime fields are expanding,and cri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presented gangs,diversified and intelligent trends,cri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social problems.There are diverse cau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rime,including individual causes and family,school and social causes.Therefore,crime prevention measur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lso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auses of crime The preventing measures should include:strengthening school education for a healthy mental quality,good moral quality and the legal ideas,strengthening family education,and then focusing on social preventive effect.
cri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criminal cause,criminal preventive measurement
G641
A
1672-3805(2012)01-0035-04
2011-08-2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1D021)
曲长海(1972-),男,黑龙江鸡东人,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