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兰 莹
(大连民族学院计划财务处,辽宁大连116605)
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发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公开作了基本要求;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高校财务公开再次被予以细化和重申,明确将“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等列为高校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除此之外,相关财经类的文件也具有指导性条款,均指明要求财务信息公开。按照政策性指导意见,高校财务公开的制度化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毕,约束效力已经形成,财务公开已经有据可依。
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学生缴费、校友捐赠等,同时部分高校扩建,当资金不足时,银行贷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这种来源属性,决定了高校的财政预算、决算应当同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一样,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的监督。多元化的资金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对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必然对高校管理提出新要求。各不同利益关系者之间的财务关系逐步复杂化。以财务关系为焦点,各利益关系人合理合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诉求应该得到满足,同时高校具有公共受托性质,这些都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实行财务公开[1]。
当前实际是,部分高校财务公开工作实施的不够理想。高校不愿公开财务信息,与某些政府机构不愿公开“三公经费”一样,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经费支出都经得起阳光的检验。近年来,高校腐败大案频频见诸报端,高校反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湖北的7所部属院校中就有3所高校校级领导有贪污腐败行为。不难想象,高校领导贪腐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而这也正是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所在。
当前,财务信息公开在各高校普遍开展,此举对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促进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推进廉政建设的进程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财务公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财务信息的公开、资金使用的透明,是当前高校的软肋,为此,作者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严重落后,主要因为认识误区,动力不足。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招生信息、就业信息,公开情况相对要好一些,而财务信息、经费收支等关键信息的公开,基本上仍属空白。另一方面,高校长期处于行政的羽翼之下,资金来自财政拨款,没有依靠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的紧迫感。再有,公开工作还没有常态化,有些学校的财务公开是“工作闲及时,工作忙推迟”,没有时间规律,公开时间不确定。
某种程度上,高校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清水衙门”,招生、科研项目、基建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有了充裕的经费流动。加上自主决策权被逐渐强化,高校管理者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调配拥有更为开阔的权利;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始终未能更新,与高速增长的办学经费呈现深度错位。高校财务公开,根本上是建立一套针对权力的制衡机制,执行动力不足或者遭遇软抵制在所难免。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制度在遭遇搁浅之时,它的威严当以严苛问责的方式体现出来,而非对高校的无动于衷选择观望。从这点来看,高校财务公开制度,显然留下了过于宽泛、弹性的空间。
高校的财务信息应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审查,从而减少资金运营的风险。贪腐现象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理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资金量增加,高校这块净土也受到腐败之风的侵蚀。很多学校出现了买分的招生现象、乱收费现象、私设“小金库”情况也存在。2012年教育投入将占GDP的4%,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资金量,高校要深入谋划、合理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不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无疑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只有公开财务信息,才能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腐败问题的出现。
多数高校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时,避重就轻,公开内容不完整,或是模糊不清,仅公布总账不公布明细账或流水账,一些不便公开的费用以“其他支出”公开等。财务公开的内容不够通俗易懂,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可能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公众提出的疑问或建议,不能作出及时答复和解释,使得财务公开变成一种形式,引起公众疑问增多[2]。
本着公开与保密的辩证关系,财务公开的内容也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要公开高校改革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财务事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及难点的财务问题。公开的内容具体包括:
(1)财务业务流程和规则。任何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更是如此,要公开学校财务部门的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咨询与投诉渠道等。
(2)财务规章制度。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公开各种财务法规、政策汇编和执行标准。一是要让社会和师生知晓高校财务所执行的准则和制度,二是让师生在经费使用方面有章可循,不至于走弯路。做到办事者心中有数;使财务监督有据可依,避免暗箱操作,减少违法、违规活动的发生。
(3)预算、决算的公开。对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同样也涉及对财务预算的编制、审定、变更的监督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财务决算情况及分析、各项财产与债权、债务、固定资产购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重大基金使用情况等要公开。
(4)重大事项。财务公开的内容应把握住两点:一是重大财务事项,二是社会和师生关心的财务事项。诸如各项基建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资金使用、住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重大投融资事项、大型维修项目和物资采购等。这些资料的公开,可以让公众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5)收费项目与标准。学校对于各种项收费事项进行公开,主要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和收费结果。
高校财务公开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程序简洁、操作简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网络公开。定期将学校财务收支、基建工程项目、住房资金情况、重大投资、重大融资事项、大型维修项目和物资采购情况,上传到互联网主页,使社会及师生及时通过校园网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2)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实施学校财务公开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在此可以充分发挥教代会在高校财务公开中的民主管理作用,向代表通报学校财务状况,接受监督。
(3)公告栏。设立财务公开栏或财务公开布告窗,定期或不定期公布学校的财务动态,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和监督。
(4)下发文件。通过下发文件公开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财务办事规则等,既告知广大师生其规则,又可接受监督。
(5)设立举报箱。长期设立专门举报意见箱、邮箱,并公布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咨询投诉电话。
(6)通过媒体。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公开。
(7)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师生对财务状况的意见、建议和满意度。
上述各种形式,多是同时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公开工作中要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公开作用,因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时间保存久、随时随地都可阅读、便于更新等特点,特别适宜财务报告、财务规则、办事程序、规章制度等公开。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持续展开,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要有健全的财务公开制度和有效的事后监督机制来保障。
目前总体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相对不完整,部分高校仅仅是将一些传统的财务数据在网上展示,并没有给信息使用者以提示或引导;有些高校避重就轻,对于一些不便公开的数据采取隐瞒的手法,甚至有些公开虚构的财务信息。针对这种现状,上级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高校管理者对财务公开的思想认识,改变人们对于高校财务资金使用的传统看法,同时高效自身应将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支出加以说明。只有让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的业务流程、认同高校的资金用途,才能正确地看待学校的财务信息。反过来,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又能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
实践证明,健全的财务公开制度,是实施财务信息公开的有力保证,也为财务信息公开提供规范的准则,使得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同时配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落实财务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制度规范、内容明确、时间落实、程序公开,做到这四点,才能实现财务信息公开的实效性。具体就是:一是规范阵地,建立固定、标准化公开栏;二是规范公开程序,从账目清理到审核再到公开,每个环节工作都要做到位,尤其是要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三是将财务公开工作列为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来抓;四是要规范公开时间,定期公开,常态化。
高校应加强财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对财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表扬先进,批评后进。财务上墙仅仅是事后监督,财务公开不仅要实现事后监督,而且还要实现事前、事中全程监控。事前、事中的监控往往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有效。另外高校应加强审计工作,财务情况要定期经过独立审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将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表一起对外公开,这样才能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可信度和准确度,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公开的作用。
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时,首先,要进行高校基本信息公开,具体包括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机构设置,院系、学科和专业设置等;招生规模、学籍、学位评定办法;学费等相关收费依据、标准等。通过公开高校的基本信息,可以使外界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综合实力。
其次,公开各类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财务报表反映的通常只是一个历史区间的财务信息,单从一张报表中很难让公众完全理解报表所反应的财务状况。况且财务报表是基于一定的专业规范生成的,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在目前不成熟的公开环境下,高校公开的报表也缺乏一定的标准性和可比性,这就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对某些信息加以描述和阐释,增强公众对公开内容的理解和了解。
总之,高校财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非常强的综合工作,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还必须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还要做师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制定详尽的公开措施或办法,明确程序,完善媒体设施等,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高校办学氛围。
[1]乔春华.论高校财务透明度[J].教育财会研究,2010(4):11-17.
[2]张琼瑜.建立财务网络环境推进高校财务公开[J].教育财会研究,2008(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