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练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越来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求学生会学,更要使学生乐学。在学校教育中,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协同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良好的平台。一方面,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另一方面,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受到了现实很大的阻力,使得其原本具有的强大能量根本就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释放。综观现代各个学科教学的课堂气氛现状,无不令人担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充斥着单调与乏味,没有一丝生活激情,缺乏应有的饱满情绪,学生厌学语文情绪严重,教师授课则以升学率作为指挥棒,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语文教学陷入泥潭,几近走向死胡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及时审视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出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方法。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地利用良好课堂气氛的心理环境影响力,改善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负面思绪,增强双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奋斗的凝聚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感情是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1]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之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状态。
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课堂气氛中的积极成分,具有以下特点:教师的相对权威性在组织及管理学生学习活动时被学生所认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密切合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充满着自信并充分认可自己的学习能力。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有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核心的把握。
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论是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还是教学效果的角度,良好的课堂气氛都是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所必需的。
(一)学生的角度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由于课本本身刻板单一,高中教学活动死板老套,为了应试的需要,只把语文学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要求学生多死记少理解,使得学生感觉学习语文很无趣,产生了烦闷厌学情绪。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放松,使他们更容易卸下思想包袱,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引导当中,积极努力参与到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也会有所提高。相反,消极沉闷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教师的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囿于老师,整个课堂处于专制化状态,很少看到民主的影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推进民主教学并促进情感期待效应,课堂氛围良好,学生易于信赖老师,便能主动接受老师的引导,参加课堂讨论,形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配合力”,当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的信任与支持,教学起来就更为投入,更有激情,课堂氛更浓烈。若课堂气氛消极,教师的教学热情很快冷却,根本没心思上课,照本宣科成为最终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效果的角度
课堂是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场所,我们在教学时,应转变观念,积极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关爱中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种愉悦氛围的刺激当中,使学生和老师都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配合默契,教师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更容易吻合,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激发双方潜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消极对抗的课堂气氛,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而且严重影响着最终的教学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亢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去创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尤其沉闷。这不仅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关,还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有关。近十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传统的教学低估了学生的发展潜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要求。[2]首先,语文教学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教学活动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处理不当,致使教师相对权威性过于凸显。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不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根本认识不到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情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其次,高中阶段,由于应试的需要,老师不断强化学生的“高分”意识,极度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高中语文学习目的走向单一。为了应对高考,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而被动性地学习,教师则因为升学压力,将教学带上了一条为升学率而奋斗的道路,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好坏与否无疑被教师和学生们抛到九霄云外了。再者,高中阶段学科学习难度加大,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往往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处于应付状态,因而高中语文的课堂气氛亟待改变。
(二)如何营造高中语文教学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如何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教师威信,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把握讲解知识难易度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1.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更是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的威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记不要走上威信至上的道路,否则又会把课堂教学气氛压得死死的。我们要立足于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实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相对威信,只有教师具有了一定的威信,他的言行举止才会被学生们信服,他所传授的知识才会被学生们确信,他管理的课堂才会被学生们认同,由此,学生便乐于跟着老师学习,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更爱学习,也更尊敬老师。
2.采用民主的课堂组织管理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整个课堂的气氛基调是否愉快,是否更适宜教学,重点还要看老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否民主。民主的课堂管理给学生们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还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另外,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3]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我们见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科目,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他教的学科,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在老师上课时愿意跟随老师的脚步,积极踊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花心思好好研究,怎样和学生搞好关系来营造好课堂氛围,推动学生学习的进步。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交往就越多,就越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平等﹑积极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处于其间,就问题与知识点作出深入的剖析和理解,进而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4.把握知识难度。知识点过于难,往往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的一大原因,试想,本来一堂课的气氛非常好,可课上涉及的知识点不是难于被学生理解就是学生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无疑受到很大的阻力,良好课堂气氛怎么能维持下去呢?所以,在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化难为易,讲解时深入浅出,语言表达幽默诙谐,化抽象为形象,选择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讯息,这样便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和维持。总之,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掌握,灵活运用,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赫尔巴特曾明确指出:“使听者仅仅处于被动状态,并强迫他痛苦地否认自己活动的一切方式,本身就是使人厌恶与感到压抑的。所以一种连贯的讲课必须通过使学生始终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来激发学生,或者,假如教育者在什么地方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对儿童教学时,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那么他就不要把讲课连贯下去,而允许学生穿插意见打断教学,或者由自己启发学生穿插意见。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4]由此可见,课堂上学生并不仅仅听课,还需要适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一堂课的成效很大程度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需要师生双方借助教材知识点互相磨合,共同参与问题的探讨和知识的探究,营造一种充满民主气氛的良好氛围。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是广大教师急需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1]黄希庭.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7.
[3]韩稼梓,沈宏斌,钟勇,魏俊杰.课堂气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7,(2):153.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