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西昌学院 文教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种用法:助动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昌方言中的“得”。
西昌方言中的“得”作助动词,可用在动词前后,具体用法下面分别描写。
(一)“得”用在动词前
1.“得”作助动词,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如:
(1)学校要到七月中旬才得放假。
(2)明天得下雨不?
(3)衣服晒在阳台上,不得淋雨吧?
(4)车子停在路边,不得遭罚款吧?
“得”与其后的动词构成“得+V”①结构,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性,相当于普通话的“会、可能”。“得+V”结构的否定式是“不得+V”,否定式表示“不会、不可能”。
2.“得”作助动词,表示主观的意愿。如:
(5)我明天才得走,今天不得走。
(6)你答应我的要求,我才得帮你办。
(7)我今天不得出去,你随时来都可以。
(8)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才不得帮你办。
“得”作助动词,与其后的动词构成“得+V”结构,表示主观的意愿,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肯、愿意”,“得+V”结构的否定式是“不得+V”,否定式表示“不肯、不愿”。
3.“得”作助动词,表示必须、应该。如:
(9)你得先通过考试,才能上岗。
(10)我得走了,要不然就赶不上末班车了。
(11)这文件得领导签字才生效。
(12)这车子得买了保险才能上路。
这个助动词“得”表示“必须,应该”,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得[tei53]”。 这种用法的“得”没有否定式。
(二)“得”用在动词后
“得”作助动词,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或必要性;表示应该、必须;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强弱大小等意思,具体分析如下。
1.“得”作助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构成“V/A+得”结构,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或必要性。如:
(13)这个价钱卖得。
(14)这么大的娃儿说得,打不得。
(15)买鞋子大得,小不得。
(16)预订酒席多得,少不得。
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或必要性的“得”既可以用在动词后,又可以用在形容词后,肯定式表示“能V、可以V”,如“卖得”就是“能卖、可以卖”。 否定式表示“不能V、不可以V”,如“小不得”就是“不能小、不可以小”。
2.“得”作助动词,用在动词后,构成“V+得”结构,表示应该、必须。如:
(17)你走得了,再不走赶不倒公交车了。
(18)你该起来得了。
(19)饭还没有煮好,还吃不得。
(20)你的脚还没有完全好,还下地走不得。
“V+得”表示应该、必须时,肯定句必须在“V+得”后加“了”,用于规劝、提醒别人“到V的时候了,应该V了”,如“走得了”就是“到走的时候了,应该走了”;否定句必须使用“还+V+不得”,表示“还没有到可以V的时候”,如“吃不得”就是“饭还没有到可以吃的时候”。
3.“得”作助动词,用在动词后,构成“V+得”结构,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强弱大小。如:
(21)这个娃儿人不大点儿,但好吃得哦。
(22)就是要睡得,精神才好。
(23)人得病了,饭也吃不得了。
(24)晚上睡不得,白天睡得。
“V+得”结构肯定式表示“能V”,如“吃得”就是“能吃、吃得多”;否定式表示“V的能力差”,如“吃不得”就是“吃得少、食欲差”。
这一结构还存在两种变式。
第一,在“得”字后加西昌方言特有助词“倒”,构成“V+得倒”结构,如:
(25)现在几点了?晓得知道还吃得倒不?
(26)这张床宽得很,睡得倒四五个人。
(27)这季节还买不倒新鲜樱桃。
(28)这间教室太小了,坐不倒那么多人。
“V+得倒”表示人或事物因客观原因,如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表现出的能力的强弱大小。肯定式表示“能够V”,如“吃得倒”就是“能够吃上饭”。否定式用“V+不倒”,不用助动词“得”。否定式表示“因客观条件限制没办法V”,如“买不倒”就是“因时间关系没办法买到”。
第二,在“得”字后加助词“起”,构成“V+得起”结构。 如:
(29)他们家穷是穷点儿,倒还是吃得起饭。
(30)他要没得钱,他还买得起宝马车。
(31)今年的樱桃太贵了,吃不起。
(32)我买不起这么贵的衣服。
“V+得起”结构表示因主观原因,如人的经济能力的限制而表现出的能力的强弱大小。肯定式表示“有能力V”,如“吃得起饭”就是“有能力吃上饭”。否定式用“V+不起”不用助动词“得”。否定式表示“没有能力V”,如“吃不起饭”就是“没有能力吃饭,吃不上饭”。
以上三式还可以在“得”字后加宾语,构成“V+得+O”、“V+得倒+O”、“V+得起+O”结构,意义不变。 如“吃得”可以变成“吃得饭”、“吃得倒饭”、“吃得起饭”。
以上三式都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强弱大小,但有细微差别。“V+得”使用范围广泛,无侧重点,否定式用“V+不得”;“V+得倒”使用范围较窄,侧重表示人或事物因客观原因的限制而表现出的能力的强弱大小,否定式用“V+不倒”;“V+得起”使用范围也较窄,侧重表示因主观原因的限制而表现出的能力的强弱大小,否定式用“V+不起”。
西昌方言中的“得”还可以作结构助词。具体如下:
1.“得”作结构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构成“V/A+得+C”结构,如:
(33)你倒耍得安逸,把我们累惨了。
(34)这个娃儿之勤快,把屋头(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35)他们两个关系好得很。
(36)今年的樱桃大得很。
西昌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连接中心语和补语,这与普通话的用法基本相同,只是西昌方言中“得”字后面的补语常常由固定短语充当,如“V/A+得+遭不住”、“V/A+得+不得了”、“V/A+得+倒住”、“V/A+得+没法”等。这些固定短语都表示程度极高。
2.“得”作结构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构成“V/A+得来+C”结构,如:
(37)他变得来我都认不倒了(不认识)。
(38)你看他醉得来连路都认不倒(他醉得不认识路)。
(39)你硬是懒得来像条猪。
(40)生了一场大病,他瘦得来皮包骨头。
“得”前面的动词可以是动作动词,如“变、逼、装”等,也可以是状态动词,如“醉、羞、饱”等,还可以是形容词,如“瘦、矮、高”等,但无论是动词,还是形容词,都只能是单音节词,不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得来”后面的补语的范围较窄,只能是短语或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能是单音节词。
3.“得”作结构动词,用在动词“有”后,构成“V+得+有+O”结构,如:
(41)他们家养得有狗,你去了要当心点儿。
(42)我揣得有钱(我包里有钱),你不用担心。
(43)我们家门上没贴得有对联。
(44)我们家门上没有贴对联。
“V+得+有+O”结构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而动作行为的结果或影响还继续存在。这种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着+宾语”,如“养得有狗”就是“养着狗”。
“V+得+有+宾语”的否定式可以用“没V+得+有+宾语”,也可以用“没有+V+宾语”,如“养得有狗”的否定式可以是“没养得有狗”或“没有养狗”。
西昌方言中的“得”作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可以用在以下结构中。具体如下。
1.“得”作语气助词,构成“V+得”结构,如:
(45)这件事大家都不好说得(不好意思说),你还是不要再说了。
(46)都是些熟人,不好提得(不好意思提),干脆就算了。
(47)他都这么困难了,我不好开口得(不好意思开口)。
(48)他们两口子正在吵架,我不好去得(不好意思去)。
“V+得”结构前常常需要加上“不好”,构成“不好+V+得”结构,整个句子才能成立。这种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好+V”。西昌方言中“得”也可以省略。但“得”省略后,语气较强硬。
2.“得”作语气助词,构成“不怕+得”结构,如:
(49)不怕得,我一会儿来收拾就行了。
(50)淋这么点儿雨不怕得。
(51)你有话就说嘛,不怕得,他不是外人。
(52)不怕得,这点伤疤不影响外观。
“得”作语气助词,没有意义,仅表达一种舒缓语气,可以省略。“不怕+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用怕”。
总之,西昌方言的“得”词性多样,语用复杂,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得”字,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昌方言。
注释:
①文中所用符号,V表示动词,A表示形容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
[1]张一舟,张清源等.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张豫峰.“得”字句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0,4.
[3]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J].汉语学习,1992,6.
[4]李莉.四川宜宾方言中“得”的用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杨绍林.彭州话中的“得”[J].成都师专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