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平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部新课标的提出正预示着我们的教育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鉴于多元文化观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当代社会广泛的赋予它对教育的意义,因为要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视觉文化和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在原有教学模式上添加,而是需要各个环节的畅通保障,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这不仅为高师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而且为当下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更为公平的依据。
视觉文化的发展必定带动“视觉素养”的养成。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视觉图像的理解和接纳都反映在一种能力上,这种能力的传达就是视觉素养的养成。视觉素养就是一种通过有效的阅读或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信息的能力,是通过视觉观看、理解并能对其所感知分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有效利用则会帮助人们通过交流、识别和享受其符号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也就是说,视觉素养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素养,这种素养可以看做是包括视觉交流、视觉消息和视觉思维模式。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视觉素养也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包含了视觉信息、视觉交流,还有视觉学习。所以,视觉文化下的艺术教育应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具备视觉观察、视觉认知和敢于表达视觉语言及评论视觉信息的人才。
相对于视觉多元化的视觉素养,美术教育则体现的是视觉性的培训。美术教育的典型特点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视觉训练,这种训练不光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看,而是让受教育者感受怎么看的认识过程。要培养学生自己的视觉模式,而不是带着别人的眼镜来受教育,这就要培养学生会解读受众文化中的视觉语言,从而获取自己感知的视觉思维和视觉学习。这种似乎“深奥”的视觉模式其实是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觉素养,而这素养是要建立在具备绘画能力上的感知能力,比如要掌握视觉审美的基本组合规律,能解读视觉形式中的意象和内涵,懂得视觉图像的内容和含义。尤其在视觉表达上,学生要在自己建构的视觉分析批评能力中,提升自己的视觉形式语言,以达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风格,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视觉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学生视觉表达形式的一种感知能力,是建立学生运用自己直觉到视觉意识的过程,是建构学生具有独立观察、思考、审美及分析视觉图像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能力。这是美术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
面对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视觉图像强调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而高师的美术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专业教学,还要有通识教育,不可能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目前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问题也在于此,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没有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依然是模仿高等师范教育的其他本科专业。要体现信息时代的艺术教育,视觉素养势不可少。
美术专业的划分在艺术学院来说较细,高师的美术教育虽没有细划,但传统的纯绘画和工艺设计还是分得较多,教学形式也较单一。在视觉艺术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和载体使得基本的或基础的教学也趋于多样化。我们在专业上汲取了传统绘画的营养,一些受众的实用艺术也给了美术教育可借鉴的视觉语言形式。在学科内部,融合美术理论的学习,把知识结构和美术素养结合起来,同时建立美术教育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开拓跨学科教育的新思路,利用多元文化的视觉信息,从而使美术教育顺利转型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
那么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概念该怎样理解呢?在20世纪美国的学者保罗·邓肯姆就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词,欧美的艺术教育者也研究了艺术学科的整合包括一些艺术创造等,这些早期的艺术教育思潮无一不是以推动艺术教育的整合为目标,不仅把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形式归结到美术教育中来,还颠覆了传统的美术教育,强调了艺术教育在与文化的本质、内涵、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由此扩大了美术教育的教学范围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总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提供的资料,缺乏自主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处理和评价。因此,美术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体系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在视觉文化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视觉文化下,学生的学成了主体,且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更是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感受图像文化的魅力,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从而提升自己对受众图像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这种多元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意识和创作意识得到提升,还在其过程中让受教育者自由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更构建了新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说,视觉文化下的美术教育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善于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来丰富单一的教学模式。
还要看到的是,美术教育不单是技术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之一。既然是文化,我们的教育者就要重视其文化的内涵,视觉文化的来临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视觉艺术的技术功能,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的价值。教师也要在这种文化下深入探究不同的、多元的教学观点,以便为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适应视觉多元化对图像的分辨力,包括其利害关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并能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现在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而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在视觉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为了转变以往的精英式的教育形式,师徒制的单一传统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如今,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对于视觉艺术或者说视觉文化的研讨,则是把视觉影像的范围和价值从传统教育拓展到更加丰富的层面上来,美术教育的关注也扩大起来。因此,扩大教育的形式或方法就是要实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通过数码等多媒体拓展视觉艺术。
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来说,视觉文化不仅是以视觉传达信息为主的一种文化表现,还是多媒体展现信息所给学生带来的开放而又便捷的视觉资源。尤其是它的跨时空的可视性交流则是高校师生或更多人获取信息与其他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之,高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不仅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体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今的高师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多元文化下的新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与其说是视觉文化的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明确而有步骤性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和模式的建立。
[1]施勇.视觉文化与教育传播[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袁晓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美术教育价值转向[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赟.视觉文化对教育传播若干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丁梅芋.谈视觉文化背景中的美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