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悲凉人生,洞察人性之美——《我的叔叔于勒》案例分析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邬 梅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3)

一、案例背景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之美,它不过是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罢了。那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责任就落在教育者的肩头,基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引领,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蓄的人文思想,施教于学生。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而《我的叔叔于勒》是篇经典小说,正是通过塑造于勒、菲利普夫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里人性的问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揭示,来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在这样的背景指导之下,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人性之美上,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体验更加深刻。

同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另辟新径去解读文本。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经历。

二、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

课间,播放《流浪之歌》,感受流浪者悲凉的生活,为本文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师:我们今天要跟着莫泊桑走进一个流浪者的生活,这位流浪者是谁?于勒。

教师板书,并投影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师:左拉评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就寻着流浪者的足迹去感受一下他作品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流程

1.“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师:我们来看看于勒走遍天涯的足迹:哈福尔——美洲——哲儿赛岛。那么,他现在过得怎样呢?

生:穷困潦倒、困苦不堪。

师:你从文章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后投影: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师: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一生:勤劳。

一生:知恩图报。

一生:生活艰难。

师:既然,他过得这么艰难,为啥不回家呢?

2.“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投影: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一生:因为欠钱,不能回。

师追问:那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一生:有尊严的人。

师追问:他有尊严,即使在外面过得很糟糕也要自己熬着,也不愿意回家拖累家人,所以我还读出了一个善良的于勒。你还从文中哪里看出了于勒的善良呢?

生:两封信。

投影: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解读后,明确:这是一个善良、有良心、有尊严的于勒。

师:曾经的老流氓已变得有情有义、有尊严、善良,那么,你要是遇到他会怎么做?

生:我同情他,并把他带回家。

师:文中,老师也读到了这样暖暖的话语,他是——

生:若瑟夫。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指导朗读,重读“亲”,读出同情的味道。

师总结:读到这,我不觉为于勒再掬一把同情泪啊!那么,他的哥哥嫂嫂是如何对待他的?

3.“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

生圈点批注,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并投影: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教师追问: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菲利普夫妇?

生: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师总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如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冰冷至极,毫无人性。那么,冰冷的语言、暴怒的动作背后,到底掩藏着他们怎样的内心呢?

4.走进内心……

投影展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重读“就”、“不会有出息的”、“唉”、“竟”感受冷酷语言下他们复杂的内心。

生:其实他们心里早就知道于勒没有发财,于勒没在这条船上啊!

师追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二封信。

师生共同解读第二封信,学生发现了很多疑点。如:生意人怎么可能不管生意,作长期旅行呢?即使是长期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师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

生:第12节:“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师:是啊,漫长的十年等待,他们就是这样捧着“福音书”自欺欺人熬过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生:他们虚荣、想过上高贵的生活。

师: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生边找边勾画。投影: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师: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可是,他们的现状满足不了,那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

(生找到相关段落,圈点勾画)

师:他们生活穷困,就连女儿都穷的嫁不出去,可见,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啊!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改变现实状况,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其实,在他们的心中,于勒已不单单是于勒了,而是一种信念,一缕阳光,是他们艰难生活快乐支柱!

师:学到这里,我想请同学再来评价一下菲利普夫妇?

生:他们已不再那么令人讨厌,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啊!

师:现实是残酷的,一次偶然的邂逅,如晴天霹雳,摧毁了他们的信念,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学到这,我忍不住为他们掬上一把辛酸泪!!那么,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展开讨论,师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我想说,每个周日的栈桥边,再也不会出现翘首遥望的一家!

5.不再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补资料:

左拉:读他的作品,可以是或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省的。

看,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欢乐少,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居则有‘凄神伤骨’之虞(郭宏安《从蒙田到加缪》p185,三联出版社,2007.10)。

师:“痛苦多,欢乐少”,你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哪些痛苦?

生:我感受到是于勒生活艰难,有家不能回痛苦与无奈。

生:我感受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师总结:是啊,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我仿佛也看到了鲁迅笔下小人物闰土的麻木与无奈啊!这一切谁之过?

生:社会。

投影:《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师: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了?

投影: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师:在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制度下,人性已被扭曲,亲兄弟形同陌路,小说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但我也从小说中读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一缕阳光、一丝温暖?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此时无声胜有声”,三句话强调了于勒和我们家的亲属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

师总结:莫泊桑终身未娶,毕生受眼病的折磨,曾经自杀,四十三岁英年早逝,可恰恰是他用一颗最炽热的心让我们对话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希望亲情之光不灭,希望人间处处有温暖。那么,流浪者再也不会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三、案例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这部经典篇目,解读它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不过,熟悉19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立意并不新鲜,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并结出累累硕果。可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另有取胜之道。如果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就会发现,《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基于这样大胆的解读与尝试,我设计了上文的教学思路。一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反思:

(一)找准切入点,有层次地探究文本。我在反复研究教材后决定从于勒的悲凉人生入手,主题定位为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上。开篇以《流浪之歌》导入,整个设计的板块都是以曲中词来贯穿,从分析于勒入手,看到他身上人性善的一面,进而唤起学生的同情心,进一步深入课文,发现灰色生活中的那抹亮色:若瑟夫身上的善良,推出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由语言的表象初步感知人物的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在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渗入他们悲凉而又无奈的生活,同情之音在学生中鸣起,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被推出,在资本主义金钱观念下被扭曲的人性与人性善的一面唤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使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可谓环环相扣,既注重了文本教学知识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在老师精心搭建的舞台上,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在圈点的平台中,让学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真正地展开与文本对话,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如在品读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时,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真实内心,课堂上,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的表现是精彩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对金钱制度的解读不够深刻,后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是基于前一个问题,把学生圈入教师的精心设计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这样设计,从一个点深入下去又该如何解读文本呢?我的疑惑重重,还需不断思考和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 06:32:34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十年教学设计流变的反思
浅谈《我的叔叔于勒》的多重主题
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
浅谈《我的叔叔于勒》的多元化解读
基于名师课例对《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自主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