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民
(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江苏 盐都 224001)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面对丰富的未知世界,学生既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同时也常常因为对许多新知识一时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而产生迷惘,甚至不知所措。禁锢学生的个性思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大忌。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充分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一些理解反了,和标准答案相比荒唐可笑的想法我们不能粗暴指责,轻易纠正。因为对和错,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谁能保证它不是对的呢?
在日常的课堂上,一些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往往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教师如果不闻不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勃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批评,甚至体罚、辱骂学生,那就更加大错特错。这些学生在老师眼里,是所谓的“差生”。如果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学业困难的学生,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背起书包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果有学生提出疑异,老师不是加以引导,保护学生疑异中的闪光点,而是训斥,完全排斥了这部分学生的个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为“差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教育先贤的告诫,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我们眼中的“差生”,正是我们教育失败的结果。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耐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赞赏则意味着你欣赏学生,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尽最大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尊重、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点。学生哪怕取得微小的进步,要不吝表扬。学生的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甚至超越了老师的知识点,内心再难以接受,也要大度宽容。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很容易接受到新的观点,如果我们老师不能与时俱进,仍因循守旧讲课,被学生指正,那是很有可能的。
“润物细无声”,我非常欣赏新西兰优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一条评价标准:教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这种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每一位优秀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人格魅力的存在。
教师传授、解惑的过程,也是一种感染的过程。教师人格完美,身上就具有很强的感染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而这种感染魅力,往往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正面的影响。
时刻让每一个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就很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借鉴。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乡村小学,随机抽取了20%的受测者,告诉这些学生,他们很有学习潜力,将来一定很有出息。结果奇迹产生了。当他8个月后再次来到这所乡村小学时,人们告诉他,他眼光独特,那20%的受测者果然很有学习潜力,每个学生都在学业上有了显著提高。该实验表明,以积极的、向上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会促使所有的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反之,对学生的偏见和歧视,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上映了一部教育大片《春风化雨》。每一位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深思。约翰·基廷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教师,他勇敢地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他鼓励学生抛弃学院式的教条讲义,向他们展示诗中的美、爱情和生命的意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别只想着作者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约翰·基廷只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角式。他是在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欣赏诗的美丽的同时,也能体悟到生命的丰富多彩,达到启发、发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效果。
尽管约翰·基廷在影片的最后是以悲剧的角式离开了学校,但他留给学生们的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教诲和启迪。许多学生因他的教育方式而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激发了他们身上的学习潜能,走上了一条灿烂的人生道路。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就是要看所有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否能挖掘出来。约翰·基廷那种追求个性、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方式,正是我们许多教师身上欠缺的。世界上找不到指纹相同的人,因此也不可能找到两个相同的学生。我们也知道要因材施教,也知道学生身上的个性差异,但许多教师缺少发现学生,特别是一些已被贴上“差生”标签学生的个性特点,更谈不上挖掘他们身上的学习潜能了。如何调动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责任。改变和创新,凝聚着无穷的智慧,是一个优秀教师一辈子追求的目标。
课堂上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尝试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主动参与的乐趣,保护和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下面是我有意创设的一段教学情景:
老师: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同学们围坐在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大家展开想像,不要怕出错,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A:太阳。
3.3 构造决策树 以临床患者数据作为样本集并依据 C4.5 算法构造决策树。选取烧伤病理属性-救治方案信息表的属性项“救治方案”为类别标识属性。属性项“烧伤程度”“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意识状态”“末梢循环”“血常规”“血生物化学”“凝血酶原时间”作为决策属性集。
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太阳?
学生A:因为篝火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
学生B:爸爸温暖的怀抱。
老师:为什么会想到爸爸温暖的怀抱?
学生B:因为在这样漆黑、寒冷的夜晚,在爸爸温暖的怀抱里,我才会有安全感。
……
学生Y:刺猬取暖。(学生们哄堂大笑)
学生Y:因为我在一篇故事中读到过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它们也是要靠在一起取暖的。它们身上有刺,不能像其它动物一样紧紧挤在一起取暖。它们必须保持适应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被同伴刺伤。(教室里安静下来)
学生Y:在漆黑、寒冷的夜晚,我们围坐在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也必须和篝火保持适当的距离。
……
上面这段教学情景,告诉我们有时换一思路也许更有趣,更能激起大家学习的兴趣。总是以固定思维去考虑事物,以答出标准答案为自豪而满足,只能禁锢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就是发现我国过去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相比,缺少了人性、灵性、个性和创造性。近几十年来的教育,我国是以扼杀几代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的。教育先进的国家,他们培养出的是一批批令人瞩目的X家,而我们则制造出了大批的X匠。
要想激发每位学生的个性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自己的好恶对待学生,是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美国小学老师麦琪的做法是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楷模。
麦琪在担任一个“特殊班”(差生班)的老师时,不是混日子,而是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和管理中,麦琪想方设法地对学生渗透平等、民主、自主的观念。课堂提问时,为了保持公平,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回答的机会,她让学生挨个儿回答问题。学生即使答得不对,她也和颜悦色,让学生彻底放下学习的包袱。这样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学期结束考核,麦琪教的这个所谓“特殊班”(差生班),成绩竟然比普通班的学生还好。与其说麦琪创造了一个奇迹,还不如说是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带来的好结果。
公平、公正对待“差生”,使“差生”成为“优等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激发、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最好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公平、公正地对待“差生”,使“差生”成为“优等生”就不再是梦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