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江苏 高邮 22560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作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讨论,已经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受教师的青睐。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多向信息交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现,彰显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激活主体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实效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内时间十分宝贵,怎么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马要求学生就该问题在各小组同学间互相讨论,于是,五六个同学匆忙围起来,七嘴八舌地大声讨论,交流彼此看法,气氛十分热烈,几分钟后,教师突然叫停,开始提问,经常出现“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哦,还没想好,你呢?”这样的对话,达不到讨论所需的深度。如此热闹非凡的课堂背后是什么?学生只说不听,只议不思,甚至有的谈些不着边际的题外话,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质上并没有认真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的相互碰撞,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们去讨论,学生只好“被动地”去参与讨论,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在问题的表层游荡。
我认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我观点后,再安排小组讨论,这样小组成员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有问题要解决,有答案要争辩。其实我们应该清楚,讨论不是目的,而应该是通过讨论来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时间,正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良机,学生独特的见解会在这时产生,学生创新能力会在这时得到锻炼。因此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去认真地思考。
我们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教师设计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实际,问题的设计要引起学生的争辩,让学生在思辨中得以提升,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实际。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都必须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有典型性,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其次,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想认识水平。由于高中学生年龄还小,思想单纯,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2.2 问题的设计要引起学生的争辩。
及时点拨问题的设计要有激励性,能使学生看到问题,就有讨论、争辩的欲望,并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磋商、争论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孩子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获得的信息也非常丰富,感悟也越来越多,他们敢于也愿意谈论社会上的人和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关注的话题上设计问题,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争辩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不放,把问题引向深处,并且及时做出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教师作为调控者、推动者,讨论前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恰当分工;讨论中教师要灵活控制讨论时间,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位发言的同学,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
3.1 讨论前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合理分组是课堂讨论取得有效的前提。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和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小组间各方面水平相当。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互相间谈谈,就会出现合作效应。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小组成员间互相依赖。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发言内容,并整理形成书面讨论结论;发言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的主要结论。监督员,负责保证人人参与,都能说出小组讨论的结论。每个角色在每次讨论后轮流交换。通过对学生强制分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均担任重要角色,实现小组成员胜任角色,增强生生互动。
3.2 控制讨论时间,参与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的时间需要教师灵活掌握。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保证在额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
我认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学生一旦进入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有的教师就像蜜蜂般穿梭在每个小组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摆形式,有的教师则不知所措一脸茫然站在讲台边等候。还有的老师则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加强小组间的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做与讨论无关的活动要及时制止,对讨论遇到困难的小组,适时提供有效指导。其次,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讨论气氛。小组讨论时,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带动本组学习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最后,教师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讨论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思维的生成,对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3.3 讨论后有效评析。
课堂讨论中或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讨论的态度、讨论过程、主要观点及闪光点等方面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同时,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讨论后学生必须作自我报告。这种自我报告既包括小组讨论观点的陈述与总结,又包括小组成员对讨论贡献的评价。学生总结陈述,也是继续交流思想的过程。可以说,课堂讨论后的评价过程,既是评价过程,又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评价总是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但是,一个有效的评价更着重于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赞赏。小组讨论,尤其是基础小组讨论应建立在共同合作、同舟共济与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进行课堂讨论评价时,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过程评价,可以使学生关注讨论的过程,并认识到发展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而集体评价,可使小组成员认识到讨论小组是一个集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的力量,从而避免小组歧视、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效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与人交往等综合能力。有效的课堂讨论,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郑兴功.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基础教育论坛,2011.(11).
[2]翁晓萍.让讨论在课堂有效进行.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2).
[3]冯巍巍.浅谈化学课堂中有效讨论的几个关键点.学周刊A版,2011.(4).
[4]黄凤权.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快乐阅读,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