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难点问题解析

2012-08-15 00:42梁颖华
文教资料 2012年35期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办学

梁颖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学院,北京 10019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原有的空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多校区办学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多校区办学分为兼并重组型、自我扩张型以及二者兼有的模式。在校区功能定位上,有的学校按高低年级划分校区,有的学校以学科布局划分校区,而不论是哪种划分模式,都给学校的管理和运行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高低年级分校区的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高低年级分校区对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

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等多种资源,多种资源相互作用,经过多年积淀,从而形成一所大学的特色。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表面上看仅仅是空间距离和年级的差别,实际影响远远不仅于此。

(一)、教学资源的分配难以平衡,并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褊狭

大学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以“大师”为代表的软件资源和以“大楼”为代表的硬件资源,“大师”、“大楼”与学生,共同形成了大学的生态系统,而将低年级学生迁移到新校区,无疑破坏了原有系统的平衡。首先,教师的住所多以老校区为中心分布,新校区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便利,必然会给教师在新校区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利,从而降低其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承担由教学到科研、由低年级教学到高年级指导等多方面的任务,无论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哪一校区,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另一校区的偏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将基础教学资源侧重分布于老校区,而科研资源侧重分布于新校区,在新校区低年级学生中强调基础学习,在老校区高年级学生中强调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这种分配模式看似合理,而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平衡,容易造成低年级学生过度专注于基础学习,将大一大二变成三点一线的“高四高五”,而高年级学生则容易被纳入研究生式专业培养,涉猎的知识面过于狭隘。

(二)、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两校区的运行

学生管理工作依附于所有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使得原有的管理机制也不再适用,而新的完善的管理模式的出现还有待探索。由于新校区功能相对欠缺,建立之初基本只能满足住宿、吃饭和教学等基本要求,学校倾向于引导学生以日常学习为重,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从而使学生疲于应付课业,将大一大二变成高中生活的延续;新校区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周围环境的不完善,使得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更为严格,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相对压缩;而由于在新校区的安全管理和学风建设投入的精力过多,易导致学生从新校区返回老校区后,在心理和行动上都有所松懈,造成脱节。

(三)、校园文化资源传承困难,使新校区学生文化归属感不强,老校区学生面临文化断层的尴尬

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质、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既表现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反映着校园文化在社会主导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内集中体现为某种校园气候,对外则向社会树起学校的形象,并发挥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该校特定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切成果的总和,需要长时间的建设与积淀。新校区,尤其是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的新校区,不仅缺少老校区独有的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更因为人员结构单一、师生交流阻隔加大了文化传承的难度,使得新生在入学后难以体验学校的人文氛围,极易产生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而在老校区,高年级学生积累的社团、学生组织文化由于空间距离等因素难以传承,许多社团面临被迫解散的困境。

(四)、校园服务成本增加,造成效率和质量下降

新校区的建设,本已耗费学校大量财力,而新校区建成后的运行,则需要更高的人财物成本。由于学校难以增加编制,院系和组织机构不得不将原有人力分散到两个校区,且由于新校区在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遇到办事手续烦琐、效率低下等问题。新校区学生在医疗、财务、图书、教务、食宿等部门享受到的服务比较有限,而老校区学生也因为资源的分散在服务上受到影响。

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使得学校在教学、管理、文化、服务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造成影响。新校区学生由于很少与老师有课外交流,在学业困难时难以得到支持而容易感到失落;新校区出于安全考虑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新校区校园文化积淀不足,新老生文化传承的断层,使得学生归属感不强;新校区管理服务的相对不完善,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老校区学生在文化传承、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也遇到困难。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学生工作资源,确保两校区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如何有效解决两校区办学中学生工作的难题

两校区办学过程中学生工作的难题,是在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其解决既需要学校宏观层面的整体调控,也需要学生工作部门微观层面的精心努力。

(一)宏观层面调控

1.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校区定位。高校校区定位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多校区高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思路。新校区的建设是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步,其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校整体的现状、布局和定位,更应该考虑到其中长期发展规划。虽然学校整体发展定位会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所调整,但对于新校区在学生培养和教学方面的定位,应及时明确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针,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尽快形成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2.结合校区定位,合理改革管理服务机构。学校现有教学管理服务机构是在单一校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机构体系,但面临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原有机构体系已无法满足办学需求。在编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有进行机构改革,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才能给出新条件下的最优解,最大限度地利用为学生培养服务。

3.加强新校区文化创新,注重新老校区文化传承。在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中,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大学应是开放的大学,应为科学创新提供自由而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也应广纳博取,融合百家之长,培育起强大而稳固的文化根基[2]。新建校区校本部作为文化发祥地,继承校本部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大胆结合自身特色,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理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研究和融合国内外著名大学校园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校园文化的载体以及校园文化的运行模式。

4.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多校区高校进行学生工作的指导。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管理者要针对多校区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知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及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之进行思想和信息的沟通交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领导机制。

(二)微观层面强化

1.打造一支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常年工作在第一线,可以最及时地发现学生工作当中的问题。学生工作队伍不仅仅要做问题的发现者和反馈者,更应当作为一个思考者和研究者,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2.搭建各类平台,调动学生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时期的大学生,在生活阅历、成长背景和性格等方面千差万别,要想把个体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生群体在统一的管理教育模式下,培养成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并从中重点培养出领导和领军人才,仅仅靠管理和规范难以实现。学生工作队伍更应注重提升学生观念,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将工作重点由规范管理变为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思考、交流、展示的舞台。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管理和服务品质。调查显示,上网占据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大量时间,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第一选择。网络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只有主动融入网络,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此外,网络可以弥补多校区办学在空间上的限制,搭建统一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能极大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1]殷俊海,莎日娜,陈佩文.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5):14.

[2]赖莹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59.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办学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