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育东
(汕头市澄海区莲东中学,广东 汕头 515000)
在我的记忆深处,当年初三语文老师上课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常常觉得,语文课过得好快,老师与我们常常沉浸在课文的情节当中,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并且从那时就迷上了语文。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我也常以这作为标准,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参与、融合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思绪在课堂中涌动。思绪,思想的端绪;思路。《晋书·潘岳传论》:“安仁思绪云骞,词锋景焕。”我要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思路通畅,有所感,有所悟。思绪,情绪;心情。我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高涨的学习热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好的学习状态,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体会语文的源远流长。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能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编排下,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其中,并且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使自己的思绪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感悟。
在课堂上,我常用用诙谐幽默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写错别字,例如“拜”字,我边强调边说:“这个字由两兄弟组成,一个老三,一个老四,所以左半个先一撇后两横,右半个则要写四横,我们不妨称之为”老三老四来拜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记住了字的写法。当然,诙谐幽默应得当,否则,会失之庸俗。
此外,巧用俏皮话也可让学生轻松记住错别字。如“买”与“卖”,强调学生在写时注意“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再如,“燥”与“躁”,让学生记住“干燥要防火,急躁必跺足”,这样,两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体味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我先播放收集的吆喝声,让学生听听、评评,看谁学得最像,最有韵味。又引入《吆喝》这篇文章,提出问题: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吆喝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出。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各种吆喝声。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乞丐的吆喝声;“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大清早过卖早点的。“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硬面——饽饽”,卖硬面饽饽的。“算灵卦!”敲小钹的盲人。“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小玩意儿赛活”“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学生找出吆喝声,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有的还能读出一点韵味。模仿各种“吆喝”,自己也参与其中进行“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学生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课后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把旧北京各种吆喝声融入到剧情当中,或者编写“新剧本”,把街头各种吆喝声融入到剧情中去。
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中淳朴乡民六一公公的形象时,我模仿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责备的语气“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这是应该的”,突出了他不是吝啬的人,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六一公公热情好客的性格,把全班同学逗得笑弯了腰……
我童心未泯,让师生关系更容易拉近,学生喜欢大胆发言,喜欢一点“放肆”,童心大发,课堂上师生其乐融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表现个性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其个性。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故乡》的一文中,我先布置大家进行预习,其中包括生字词、人物描写、人物性格的分析等,还鼓励大家上网查阅文章的社会背景,这着实让学生忙活了几天,等到上课的时候,每位同学跃跃欲试,都想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给大家。“我能读准字词,还能解释词义。”平常不大爱说话的小蔡说;“我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好动的小王也不甘落后;“我能说出闰土的性格特点。”班长也争先恐后……班里的气氛好活跃,好令人感动的画面,每一个人都是课堂上的主人,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是鲁迅先生,我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在初一、初二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在网上查阅鲁迅先生写作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体验中国近代的国运、国难。
上课前,先让学生展示查阅到的资料,小王在投影仪上投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李也迫不及待投出《故乡》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全班以热烈的掌声对两位同学给予肯定,也积极回答出以前所读的篇目。
学生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我抛出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我再分组派代表提出不同的意见,大家跃跃欲试,竞争得好激烈,理由十足,各有各的观点,互通有无,这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虽然,不是每位学生回答的内容都让人满意,但从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也发现了很多同学的优点,更利于以后的因材施教,更好发挥他们的个性。我们要把广阔的课堂时空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出,大展拳脚。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就连书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好,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取、乐观热情的心理状态。我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清楚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充当主角,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赢得一阵阵掌声,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并保持快乐的学习体验。正是由于我的爱心营造,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都期待有更多的表现与收获。
在语文课上,我养成这样的习惯:耐心地等待学生到把书读完,把字写工整,而对于一些优美的片段,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引领他们练读,用情感悟。我会注意用眼神不断地与学生交流,关注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明白,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倾注着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记得有一次,提问学生背诵的时候,刚好提问到班里一位说话结巴的同学,我鼓励他慢慢背诵,并要求全班同学为其鼓劲,最后,完整地背了出来,我与班里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这样学生把得到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更坚定了学习的信心,以后常常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上,我还会适时进行爱的教育、感恩的教导。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背影》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背影时,我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慢慢闭上眼睛,脑子里浮现出课本描写的形象,这时心里有何感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印象最深的事情,及时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对子女不求回报,一直默默付出的爱。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万芳与“我”的亲密友好,“我”与父母的分歧等,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友情,明白不要因金钱而伤了朋友和气,更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友情,同时也要体谅父母,理解父母,注重与父母的交流、沟通。
我精心营造爱的氛围,为学生搭建爱的桥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当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平等时,会激荡起彼此心中无限的温馨,并为教学活动注入无限的生机与动力,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把形象的审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深入浅出,寓情于景,引发学生无限联想。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边读边想,仿佛总能觉得春风在轻轻地吹;仿佛能陶醉在春泥、春草、春花散发的芳香中;仿佛能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似乎自己已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如老舍的散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情”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我还让学生讲述自己看雪的亲身经历,因为南方没有下雪,要看雪必须得去北方,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同学面前展示,快乐心情与同学分享,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尽量把每一节语文课进行精心编排,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挑战,意犹未尽,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1]胡海舟.简析于永正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语文教学通讯,2003(16).
[2]解读新课标 确立新理念,2003.
[3]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