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教学语言的多样化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花布言语美术

张 琼

(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 吴江 215200)

古人曰: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即所谓“诗情画意”,语言和图画是两个重要符号,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语言是会话语符,图画是形象语符。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有一定的互动性。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以其多样的技法(剪、画、捏、涂等)和趣味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引导孩子们科学地边玩边学,在玩中学,学习轻松,学得快乐呢?老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幼儿理解和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个体操作性。为此,教学语言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年龄段幼儿的语言特点。幼儿的词汇量相对成人而言较乏,概念不清,对词语、语句的记忆范围小,影响对评议的接受效果,特别是对一些专用名词和术语掌握困难。但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语言,强化幼儿对课程的学习效果。我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创设不同的绘画情境,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一、多样化的言语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帮助幼儿掌握技法是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美术活动具有抽象、教授等特点。教师应根据美术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语言,引人入胜,在教师和作品之间搭建平台,让幼儿通俗地理解掌握各种技法,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教学,使其快乐地投入美术活动。

1.情境型言语。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言语,创设适宜的情境,让美术活动充满趣味性,能够扩大孩子们的参与面,丰富其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在绘画草地上的花草的活动中,我便设计了“我请小兔吃青草”的活动,以小兔子的口吻激发孩子们的绘画欲望:“我是小兔子,今天我的肚子好饿,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吗?”从而引发了幼儿作画的欲望。在绘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果你的小草长得多、长得好,就一定会有许多小白兔和你交朋友。”要为小白兔做事,小朋友的积极性就特别高,他们的想法越来越多:“老师,草地上可不可以有鲜花?”“老师我可不可以剪一座房子?”“老师,我可不可以画一个蘑菇?”……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结果他们创作出了一幅幅不同的充满童趣的作品,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画花布”活动,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娃娃的生日了,她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子,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娃娃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课上,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境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故事型言语。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原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单纯的美术教学注入浓浓的童趣,会促进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在情节画中尤其适用。

如在大班美术活动“三个和尚”中,要求幼儿用画笔表现三个和尚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的故事画面,这就必须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语言丰富孩子们的经验。为此我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三个和尚》的故事,在一些对比性的情节中运用了夸张、加重的语句,如“小和尚”、“又高又瘦的和尚”、“胖和尚”、“挑水喝”、“抬水喝”、“没水喝”等,让孩子们从中捕捉到事物的主要特征。又如,主题画“大象救兔子”,也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熊熊的火苗把整个森林都烧着了”“大象伸出它的长鼻子来了一声人工降雨”,故事和悬念丛生,孩子们全神贯注,眼前仿佛浮现了“大象救小兔”的一幕,笔下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场景,效果较好。

通过大量的故事信息刺激、创造性地绘画,此时的幼儿已不满足于仅仅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心。

3.问题型言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术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孩子有疑,教师理当释之、导之;孩子无疑,教师则宜设之、诱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想象画中,教师适当地提问能引领孩子一步步达到目标。

如在绘画“捉迷藏”中,教师出示一个个圆圈的画面,以提问引起幼儿兴趣:“这是什么?像什么?”有的说“像蛋糕”,有的说“像小猫的头”……老师接着说:“原来有许多小动物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们是谁呢?你们愿意用自己能干的小手把它们找出来吗?”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投入了创作,添画成各种不同的物体。一方面老师借助言语让他们置身于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发他们调动已有经验思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投身其中。又如,在“我设计的车”中,教师没有示范,需要孩子综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加工从而完成作品。有的孩子无从着手,我便启迪孩子:“人有什么本领?”孩子们知道人的本领可大了,会烧饭、写字等,“那么我们的车子也想有很多本领,你想有一辆怎样的车呢?”通过提问使幼儿把相互经验建立联系,有的说“会飞的”、有的说“会扫地的”。“有这么多本领,那么我们还要给车子装配上哪些零件呢?”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丰富了,“会飞的车”,“水果车”、“太阳能车”纷纷从他们笔下诞生,通过层层设疑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实现了美术活动的教学目标。

4.拟人化言语。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而他们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术语名称,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改造使之形象化,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大班美术活动“线儿乐”中,让孩子们巩固认识各种各样的线,我采用了拟人化的语言:“——”是一根神奇的线,它会变魔术,不开心的时候,它会把腰弯起来,变成“ ”;有时它会快乐地跑步,变成“”;有时它会手拉手,变成各种形状圆形、正方形等,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各种线条,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又指出:“线儿要跳舞了,瞧,他留下了什么?”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椭圆形”。“那么有什么小动物躲在了里面呢?”进而鼓励幼儿添画,他们兴致盎然,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教师以形象的语言,引领幼儿进入创造想象的空间,增加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情趣。

二、多样化的语调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进入角色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接收教师的言语指令后往往不能很好地按指令完成相关要求,而被旁边无关的事物吸引。因而,教师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利于幼儿集中思维,更好地理解内容,更好地融入美术活动中。

1.幽默风趣的语调。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言语,能使幼儿兴趣盎然,让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如泥工活动《包水饺》,幼儿难以准确地抓住水饺的主要特征,因此我故意用大声、风趣的语言配上动作朗诵“羊妈妈,包水饺。中间突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啊呜,啊呜,全吃掉……”边朗诵还用手做起了“两边翘”“小船”和大吃特吃的滑稽动作,幼儿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要尝试,沉浸在制作的喜悦中。

2.夸张的语调。将事物形象夸大,有利于幼儿牢牢地把握其主要特征,符合幼儿心理。如在绘画“各种各样的水果”中,为了表现各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便配上夸张的语言“西瓜大胖子,黄瓜瘦高个……”,辅以夸张的动作,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快乐地学习。

3.肯定激励的语调。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教师应注重以肯定为基调,以激励为原则进行教学。如在泥工活动《刺猬》中有的孩子用牙签做刺猬背上的刺,有的用剪刀直接刻画,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意。老师就可以这样说:“嘿,想得真不错,又好看而且还和别人不一样。除了用这两种方法外,也许还有其他办法,你能想出来吗?”这样的言语既激励了幼儿,使他们有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最终促进了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和交流。

无论是课堂美术活动,还是日常的美术游戏,都要注重用生动的言语引导幼儿,运用丰富语言与幼儿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互启、智慧的提升,使美术活动有不竭的生命力,让孩子们像鲜活的鱼儿一般畅游在氧气富足的一汪活水中。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10.

[2]皮亚杰.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2000.

[3]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4]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5]在思维游戏课程中小班教学语言的设计.学前教育,2006.7.

猜你喜欢
花布言语美术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神奇的花布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