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弟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外来工交流家庭

钱 瑾

(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外来工子弟小学的起始年级,往往是家长重视孩子的时期之一,孩子刚上一年级,家长一方面在对老师进行审视观望,一方面非常热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此时,家庭和学校往往沟通效果甚佳。然而过了这一阶段,在小学,除非有大变动,家长不会再有这样的热情参与学校教育。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强重视,以顺利有效地展开沟通工作。

一、沟通方式,无处不在

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当今在我国广大城市,外来打工的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无不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是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所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多是以教师为主动,对家长进行一定指导的交流。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会上,教师可以传达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路公布及教育方法,家长们也能互相交流。家长会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同时,家长会毕竟开得少,一学期一次已经非常不错了,有些学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没有的,所以单单靠家长会那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于交流。

家访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确定家访工作的目标。要设想好:通过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采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谈话式,还是采用家长、教师两方谈话式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

(三)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沟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们运用。

1.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时进行书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务,交流的内容清楚有条理地写在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家长阅读后还可以回信。家长信的优点是简便,有一定的准备,一些平时难开口的话可以写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谅解。

2.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既能把孩子近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还能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

3.现代通讯交流。如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被很多老师和家长采用,这样的方式更方便、及时和有效。如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这样的交流,虽比不上面对面来得真实与自然,但既能随时随地,又能应对突发事件,是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

二、沟通内容,方方面面

(一)教育思想需统一和转变。

外来工的孩子,可能家长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教育思想难免陈旧狭隘。对孩子,不是“卡”、“管”,就是无限制地放纵,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唯分数至上”的倾向,对每一次小小的测试成绩家长总是特别在乎,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老师的工作开展也有很大的阻碍。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作为大事来对待。

例如,我接了一年级新班,开学时在家长会上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家长:家庭的教与不教,会教与不会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别”的根源所在。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当家长对儿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家长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通过这次家长会,很多家长转变并统一了教育思想,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方法需选择和落实。

外来工的孩子,即使家长的教育思想已得到转变和统一,教育方法上也备显无力。而对于低年级还特别依赖家长的孩子来说,教法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和家长选取了正确的方法,并行之有效地去落实,将会对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班有一位长得小巧的女孩,刚入学时几乎天天迟到,到校后哭闹、呕吐,上课总是在座位上站着或坐在那儿脱鞋袜,放学后也不整理东西回家,也几乎从不愿意做作业。我单独辅导她时,发现她表达能力不错,接受知识也很快。通过家访得知,父母也很着急,但一筹莫展,觉得她还小,不知怎么教她。我告诉她父母,她虽然长得比同龄人弱小一些,但其实各方面发展得一点也不慢。便与家长一起商议,帮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指出哪些习惯要改、哪些行为坚决不允许、哪些方面可以鼓励她,又具体指导怎样一步一步地实施。慢慢地,这位学生步入正轨。可见,通过正确的方法,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收到了预计的良好效果。

(三)家长自身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无疑,家长和班主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外来工孩子的家长素质普遍不高的背景下,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还应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下班打扑克、玩麻将。有的家长在家休息,把孩子关在小屋里学习,自己却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电视,手里拿着遥控器,一边换着频道,一边在门缝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写作业,嘴里还不停地喊:“要认真写,写不好可得重写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天天向上,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班主任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家庭便有怎样的孩子。自己的素质不提高,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来。我们提倡侧重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家长。比如教师热爱读书、又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友谊,便可以推荐好书阅读,以书为载体互相促进、交流。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应像巨大的磁场那样吸引家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三、沟通技巧,有效为本

在小学的低段,与家长的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能产生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不同类型家长区别对待。

外来工家庭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内容。例如为了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对于有一定文化的家长可建议阅读,而对于水平不够高的家长可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认字、读课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伤了家长的积极性。

(二)与家长宜保持适当的距离。

提倡班主任走近家长,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进行沟通,并不意味着两者走得越近越好。走得过分近,往往会越权,或干涉了学生家庭生活,或让学生认为自己有特权而沾沾自喜。

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没有工作,一切依赖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倾诉。班主任虽然一片好心,暂时成功调解了家长间的矛盾,却终因过度参与,导致孩子父母离婚,她的干预,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并不能解决人家的家庭危机,反而造成更大的危机,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创伤。

(三)对家长要保持充分的尊重。

在广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权在班主任手里。家长普遍对班主任是比较尊重的,所以班主任对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班主任产生过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外在的身份上的某种光荣,来提高我个人的价值,那么家长也不会“买你的账”,或者当面不敢对老师说什么,心里却在想:这老师没啥名堂。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这个职业,让家长感受到你真正是“一个教师,是多么高尚的人”(卢梭)。

总而言之,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是班主任的分内事,在外来工子弟小学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只有沟通工作做好了,家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外来工交流家庭
外来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庭“煮”夫
从流动到留下 广州外来工融合行动进行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心系外来工子女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