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基础会计》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掌握好基础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物流成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由于在学习基础会计之前,学生一般没有任何财务方面的基础,而基础会计里涉及到很多抽象理论,如果这些抽象理论没有弄懂,也没有就办法继续学习下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初学时普遍认为比较抽象难懂的几个理论:借贷记账方向、费用和收入的理解、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经济业务可能发生的种类、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核算和区别等进行分析总结,跳出单纯解释理论的模式,摸索出与各个理论相应的通俗化案例,化解了学生难理解记忆的困惑,为学生轻松学习并掌握这些抽象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会计账户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各类账户中哪些账户增加记录在借方,减少记录在贷方,哪些账户增加记录在贷方,减少记录在借方,似乎没有什么规律性。所以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去强加记忆:(1)资产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贷方;(2)负债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4)收入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5)费用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贷方;(6)利润类账户: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这种强加记忆的方法,看不出六大类账户之间的任何关联性,所以学生当时记住了,下节课可能就忘记了,如果这些账户的方向弄错,后续的会计分录、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问题都会出错,给学生后续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很苦恼。
针对该种情况,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不断交流,探索总结出一个“男左女右”教学案例。在讲解各大类账户记账方向之前,笔者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各自的记账方向。而是首先和学生共同回忆前面章节学过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并用大号字体板书在黑板上,因为前面章节有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对该等式熟记于心,所以学生对会计等式不会陌生。然后通过提问探讨的方式列举一个学生很熟悉的案例:问学生,假设上课的教室分成两边,左边和右边,男生进来坐教室左边,女生进来坐右边,那么一个男生进来,应该是登记左边还是右边增加呢?所有学生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都会很开心的回答出来。接着告诉学生一条不是规律的规律,就是我们把会计等式的等号当作教室左右分界线,等号左边就是教室左边,等号右边就是教室右边。那么等号左边的账户类增加就记录在该账户的左边,等号右边的账户类增加记录在该账户的右边,而账户左边一定是借方,账户右边一定是贷方(简称左借右贷)。
讲到这里,学生可能还会似懂非懂,下面分别对各种类别的账户列举相应的例子,分析男左女右案例对借贷记账法理解的简便性:(1)用银行支票去购买一台电脑,价格2000元(不考虑相关税)。那么该经济业务涉及到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两个资产类账户。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根据刚才介绍给学生的男左女右案例,资产类账户增加记录在左边,减少记录在右边,学生自然很容易都回答出正确的结论:固定资产记录在左边(借方),银行存款记录在右边(贷方)。(2)如果用1000元现金偿还银行负债。该账户涉及到库存现金和短期借款两个账户。库存现金减少,短期借款增加,那么库存现金应该记录在左边(借方)还是右边(贷方)呢?短期借款呢?学生根据会计等式,同样很容易回答出正确的结论。(3)如果用100元现金支付本月行政管理办公室的水电费。库存现金减少100元,管理费用增加100元。那么库存现金和管理费用分别记录在账户的左边还是右边呢?对库存现金记录在账户的右边,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不会有问题。但回答管理费用的时候,学生有时候会出现几种不同反应,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有的一会左一会右。笔者此时再问学生为什么有自己不同答案的原因,结果都说是根据老师提供的规律总结出来的。笔者不急于给学生解答,而是接着提问:如果一个男生留着很长的头发走进教室,他应该是坐教室左边还是右边?如果他觉得自己是和女生一样的长头发,也坐在了右边,那么应该是记录男生增加呢?还是记录女生增加呢?学生都会回答男生。笔者顺着提出结论:男生虽然留着和女生一样长的头发,也坐在女生右边,但表面不能否定他是男生的实质,所以应该记录男生增加。同样,费用虽然是在等式的右边,但费用前面是正的还是负的,如果是负的,是不是有点类似男生戴着假发冒充女生坐在女生队伍一样?费用能不能移到等式左边?这时候教师不用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已经把正确的结论弄清楚。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利润类账户分别根据同样的方法,学生都能很容易理解并记忆住。
根据几届授过课的学生反馈,通过该案例方法学习,对借贷记账方向根本就不用强加记忆,而且只要还能记得会计等式和生动的男左女右的案例,时间过多久,都不会忘记这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问题。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体现了所有交易或事项的内在规律,任何打破该等式的经济业务类型是不存在的。根据组合原理,能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账户的组合从理论上来看共有25种,但在实际业务中,很多种类的经济业务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通过总结,得出至多只能有九种存在的可能性[1]:(1)资产一增一减;(2)资产和负债同增;(3)资产和负债同减;(4)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增;(5)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减;(6)一个负债账户增加,一个所有者权益账户减少,金额相等;(7)一个负债账户增加,另一个负债账户减少,金额相等;(8)一个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个所有者权益账户减少,金额相等;(9)一个负债账户减少,另一个所有者权益增加,金额相等。
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要掌握九种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比较抽象,而且强加记忆比较难。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告诉学生把会计等式想象成一个小时候喜欢玩的跷跷板。跷跷板左边坐着称为资产的人,右边坐着分别称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人,跷跷板必须永远保持平衡。经济业务有没有发生的可能性,就要看跷跷板能不能平衡,打破平衡的经济业务就不会发生。如:(1)用支票购买一台电视,2000元,该业务会不会发生呢?首先分析:银行存款减少,固定资产增加,类似跷跷板右边不动,左边上一个资产,同时下一个等量的资产,跷跷板不会发生平衡的改变,所以该业务会存在发生的可能性;(2)购买厂房100 000元,60 000元从银行借入,另外40 000元自己出。这笔业务会不会存在发生的可能呢?同样用跷跷板案例去解释:跷跷板左边多上一个称为固定资产(100 000元)的人,同时跷跷板右边也分别再上一个称为负债 (60 000元)和所有者权益(40 000元)的人,悄悄板还是会平衡。所以该业务存在发生的可能性。(3)购买固定资产,但同时向银行借的钱减少,这样的业务会不会存在呢?跷跷板左边增加,右边减少,跷跷板平衡此时被打破,这种业务肯定不存在发生的可能性。
学生通过自己很感兴趣的跷跷板轻易的把所有可能发生业务的情况都弄清楚,而不要强加记忆九种情况。
在教学中发现,在讲解费用和收入的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弄反。如管理部门这个月的水电费100元,月末用现金支付,现金减少,学生会知道。但问到费用是增加还是减少呢?有的学生就会回答减少,原因是因为已经支付了这笔钱。因此,笔者不接着解释,而是列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单位的会计,我这个月出差,现在拿了100元车票来报销,你也给钱给我了,那你认为单位的差旅费是增加还是减少呢?有的学生还坚持原来的观点:减少。笔者接着追问,那么单位是希望我出差坐更贵的500元的飞机还是相对便宜的100元的火车呢?学生都会回答,为了节约成本,肯定是火车。那么按照学生的逻辑,我坐火车应该是便宜,结果拿到单位报销,单位费用减少100元,如果我坐飞机,单位费用应该是减少500元。那不是矛盾吗?我出差花的钱越多,单位费用越少,那单位应该是鼓励大家多消费才对啊?那每个人估计出差肯定是有飞机坐的一定不坐火车,有高档酒店住的一定不住小宾馆。学生感觉有些困惑。这时候,笔者提出一个当时比较流行的词汇:有没有。告诉学生不知道收入或费用增加还是减少的时候,就问一句“有没有”。有是正的,是增加,相应没有就是负的,减少。接着我再问学生,我报销差旅费,单位有没有费用,学生都会回答有,有就是正的,也就是增加。那么刚才的交的水电费呢?虽然给钱了,但单位有没有水电费呢?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初学者来说,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是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很多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似懂非懂。通过和学生交流探讨,笔者设计了一种“纸箱“教学案例。
讲到生产成本问题时,笔者先把班级的每一列分成一个组,然后每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贴有生产成本的纸箱,先不告诉学生纸箱做什么用的。然后让一个学生把教室门关好,而且再三强调学生一定要把教室门关好。接着列举案例::假设我们教室是一个生产杯子的生产车间,共四个组,每组生产一个杯子要耗用一张铁皮。然后让每一组分别派一个学生打开门,从教室门外分别领进来一张预先准备好的铁皮(假设价格100元)。然后告诉他们赶紧继续把门关好,不允许其他部门的费用等算到本车间来。每组的铁皮都是为该组生产一个杯子用的,那么到这里为止,这个杯子如果要卖出去,至少需要卖多少钱才能保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100元。接着让每组学生分别拿出一张小卡片写上100元,投入到自己组的那个纸箱里。然后再设问:你们每组的员工为生产各自的杯子需要消耗人力,假设你们每组只为自己组的杯子消耗人力的工资为200元,那么到这个时候,你们杯子应该要卖多少钱才保本?学生同样能回答出300元。又让学生再拿一张写上200元的卡片投入到自己面前的小纸箱里。
再设问:那教师如果是管理你们四个组的车间主任,教师工资为400元。教师的工资应该算给四个组的哪一个组呢?能算给第一组吗?如果算给第一组的话,第一组再拿一张卡片写上400元投入面前的纸箱里。那么第一组的生产成本纸箱里有三张卡片,总共700元,也就是该组的杯子至少要卖700元才能保本,但其他三组的只要300元就可以。这时候第一组不同意,说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应该平均分给四个组,因为教师作为车间管理者,是管理四个组。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平均分呢?能不能第一组多分些,其他组少分些?或还有没有其他分配方式?学生认为也有可能。这时候笔者提出:既然你们要思考分配方式,那么我就不站着,我坐会,我把我的400元卡片先投入我身边的一个贴着“制造费用“的大箱子里,等大家协商分配方式后,我再从身边”制造费用“的箱子里拿出来,按照他们的思路再分开投入他们面前的生产成本的箱子里。如果是平均分配的话,则他们每个生产成本的纸箱里又多投入一张100元的卡片。总共是三张卡片:一张是直接材料100元,一张是直接人工200元,一张是间接人工分配来的100元。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关系。学生面前纸箱里的卡片分别代表杯子生产成本的组成:直接材料100元,直接人工200元,制造费用分配来的间接人工100元。而制造费用只是一种间接费用,就如教师面前大的制造费用纸箱里的卡片一样,只是暂时性的存在,最终必须要分配到各个组的生产成本里去。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是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两种会计处理基础。刚开始学习会计的同学,对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很难分辨清楚。很多教师在教授两种概念时候直接从解释概念入手,然后列举例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先从案例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再回归到概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笔者一般先列举学生最熟悉的学费问题[2]:先假设三种情况请全班学生回答,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刚开始入学时候交了学费5000元,那第一年学费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假设第二种情况:如果某个同学很怕麻烦,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所以把四年的学费一起在第一年入学时候交给学校了,那请问,第一年的学费是多少?第二年的学费呢?第三年、第四年又分别是多少?学生有的会弄不清楚,有的会认为第一年是20000元,第二、三、四年学费都是0。笔者借机发问,那该同学第一年念书真贵,其他同学只要5000元,他却要20000元,他后面都是免费念书,是吗?学生一致回答不是。不是免费念书,自然有学费,那学费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在回答问题和探讨的过程种逐步统一到5000元。老师再假设第三种情况,如果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申请延缓到第四年毕业时候一起交,那第一年学费是多少?第二、第三、第四年呢?通过该案例层层设疑和由学生自己解答,统一思想。最后在学生明白案例的基础上回到课本上相关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的概念上,提炼出生动而形象的“见钱眼开”理论。权责发生制处理方法是只看权利和义务,不看钱,也就是不能见钱眼开。如上面的学费,不管你第一年交5000元还是交20000元,或是0元,但在确认费用的时候,不看钱多钱少,也就是不要看钱,而应该看到在每学年学生念书应该支付多少钱的义务只有5000元,不管哪种情况,学费不会因为提前或推迟交而发生改变。而现金收付制正好相反,只看钱,不管权利和义务的发生期间。学生通过刚才的学费案例和生动形象的一句“见钱眼开”,很容易就把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理解并区分开来。接着,笔者会继续列举几个相类似的例子:房租问题:分月付房租、第一个月把三个月房租全部支付、第三个月才支付前三个月房租;第一年末订购下一年报纸等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准确回答出来相关费用情况。
[1] 单昭祥.新编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50-52.
[2] 向建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