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萃萃 杨 菲
(1,2.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的西北部,临接江西省的东部,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构成了武夷山市独特的旅游环境。南门历史街区位于武夷山市中心的环岛东路以南,西邻武夷大道,东南面为崇阳溪所环绕,南面地域相隔崇阳溪与樟树园公园相望。南门历史街区曾经是武夷山市比较繁荣的主街,现在主要是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场所。街道全长约550米,其区域保存有余庆桥、百年古民居、天主教堂、沙古洲裕生酒厂、江西会馆等历史古迹;还留有朱宗汉、王文波、隆鸿生、彭学时、李振光等革命人士的抗战足迹,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环境自然生态环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南门历史街区的陈旧在武夷山这座旅游城市中显得与其格格不入,景观改造工程迫在眉睫。近几年,市政府为了改变城市面貌,提升旅游城市的档次,改善居民居住的环境,决定对南门街区进行景观改造,规划用地总共达到10万平方米。
笔者通过对街区现场的勘查、调研,利用走访、拍照、记录、测量等手段,总结出南门历史街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余庆桥曾位于武夷山市区南门街南端,桥体横跨环城市而过的崇阳溪,是一座两台、两墩、三孔的伸臂斜撑木石结构虹梁拱形厝桥。2011年5月28日,余庆桥被意外烧毁,无疑让武夷山城区的中心亮点缺失,而周边的南门街也失去了特色的历史链接。据资料调查,余庆桥建于清代光绪十五年,其奇特之处,是全桥不用一钉一铆衔接,由木头连接而成。专家认为,余庆桥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类似,拥有木石结构伸臂斜撑虹梁拱形桥,举世无双,是世界桥梁建筑形式之最。余庆桥不仅是廊桥典范,而且具有革命历史。这里曾经是闽赣苏区交通枢纽,红军在此活动频繁,其横梁上留有红军革命时期的标语,如今都随着大火化为乌有。因此在改造中,修复余庆桥是不可或缺的需求。
从民居的规划格局上看,南门街区里随处可见居民无规划的搭建。由于搭建造成街区内的民居密集,街巷狭窄,大多数的民居内都有采光不佳、通风不畅、毫无绿地等不良的生活状况。而且这些状况也不利于各类城市设施的铺设安装,在交通、消防、排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隐患。从民居的建筑格局上看,南门街区的建筑大多新旧交杂、中西叠加,缺乏统一风貌,而且建筑的形制、色彩、高度、体量、风格大相径庭,既有白墙黑瓦加封火硬山墙的清末民房,又有民国时期的近代公馆;既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楼房,又有近年来新建的现代建筑,整体的建筑风格混乱不堪。
公共设施是街区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包括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照明设施等。据城市公共设施文件中规定,公共设施必须按照居住区域的人口规模设置。但是南门街区基本缺乏对公共设施周密的考虑,街区内保持着六七十年代的样子,街道两边电线杆林立,白天的街区基本是作为住户的菜市场,卫生凌乱,夜晚的街区也没有什么照明设施,只是靠居民门口的电灯炮照明。更别提有什么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了,所以改造时的南门街区在这方面应该注重更新。
南门街区毗邻崇阳溪,溪道随上游来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堤岸日久风化。一些居民在堤岸上修建房屋,侵占溪道,在河中乱倒垃圾、废物,人为地缩小了溪道。而且到了洪水季节,溪道容纳水量能力小、泄洪能力差,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水患威胁严重。因此,做好水环境治理,注重改造和开发南门街滨水地带的景观环境,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武夷山旅游城市的形象。
历史街区一般都有保存较多的历史遗迹组成,有较完整的环境风貌,能相对全面地表达城市的历史信息,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1]将毗邻崇安溪的南门历史街区改造成为具有武夷滨水特色的文化商业步行街,是本次改造的定位。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滨水的历史街区而言,合理利用历史街区的历史遗产,以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优先发展历史街区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达到快速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体环境更新的目的。[2]第二,南门历史街区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街区,它紧邻武夷山市环岛路商业街,商业文化氛围较浓厚。而且,南门历史街区交通方便,不仅毗邻溪道,四周环绕也有行车道路,有着作为步行街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见,南门历史街区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因此,对南门街区的定位应该既有利于达到商业价值的置换,又应该有利于历史文化的宣传,以达到武夷山市旅游层次的统一协调,城市环境的品质从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三,城市文脉的延续要靠文化的支撑,所以保护历史文物是不可怠慢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时曾提出城市改造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南门街区所遗留的那些历史遗迹,在规划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通过积极的手段予以开发利用并达到更好的保护,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积极地保护街区的城市和建筑的历史形态,使之成为新的开发规划的主要特色。譬如,利用余庆桥的历史为主线,设计开发出抗战历史文化、廊桥历史文化、民居历史文化、植物历史文化等旅游主题,集食、宿、行、游、购于一体,使南门历史街区成为历史文化的感悟地。
城市街区地域性一般反映在建筑外在形式、历史人文环境、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从建筑方面看,南门街区拥有一些的历史建筑,它的设计、构造、材料以及组织方式都体现出地区独特的历史风貌,截取其地域特点,具体表达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物的层数控制四层以下,建筑造型、细部处理与色彩运用应体现传统武夷民居的韵味,使之与地域的建筑风格相协调;第二,建筑装饰一味的沿袭以往的设计模式也是毫无创新的,我们可以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武夷传统图案进行重构,从而截取可利用的基本形式,和砖雕形式结合用于建筑的装饰上。从历史人文方面考虑特色,重点可打造余庆桥、江西会馆、国共革命办事处、天主教堂、武夷古民居等精品景点,通过合理组织设计,不仅要强化景观效果,还应丰富它们的历史文化气息,创造出宜人、舒适、富有文化品味的步行空间,从而与街区整体的环境风貌相协调。从风土人情方面考虑特色,则可以利用了以余庆桥为主线进行放射性的环绕构图,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规划出观景广场、商业街区、住宅区以及滨水公园等区域。形态上呈现出“余”字的谐音“鱼”的样式,寓意吉祥,而且与武夷山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防灾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滨水区域又是城市不可多得的亲水空间。在确保防灾功能的前题下,历史街区需要将防灾设施建设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不仅能凸显滨水特色,而且能改善城市环境。笔者设想由崇阳溪岸向街区内部延伸岸形成透景,导景,观景三个层次,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保证周边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按各风貌分区要求控制建筑退让,形成滨水风貌带,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透景层次强调建筑与水体,绿地景观的融合,不应破坏水体景观的主体地位。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视线通透,尺度宜人,避免厚重体量,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在导景层次上强调景观带到城市观景带的过渡。在观景层次上,营造观景平台,与水体形成呼应。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商业步行街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娱乐的平台同时,具有为商业步行街空间提供界定、转换、点景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商业步行街的个性特色,美化环境、渲染气氛,从而强化商业步行街的场所精神,而且还可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我们在进行南门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步行街空间背景,包括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能够体现该步行街环境特征的信息要素,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科技材料、构造手段等与公共设施功能相结合再现步行街的场所精神,最终体现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环境特征。公共设施的色彩也应采用与商业步行街沿街建筑相近的色彩,使得公共设施色彩与商业步行街整体色彩环境既统一又协调。例如,对武夷山水的环境色进行提取,提炼出灰色、绿色、黄色等,将其用于各景点植物造景、导向牌设计中。
南门历史街区是武夷山市不可估量的人文精神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其景观改造的研究,笔者总结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历史文脉,使街区的文化脉络不至于在改造中受到损伤。[3]除了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景观、生态、防灾等方面也应该要加以关注。另外,每个城市有其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实践、探索,积累工作经验,以利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帅湘.长沙历史街区中商业街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湖南大学,2008:6.
[2] 蔡伯宁.滨水风景区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与更新[D].湖南大学,2010:27.
[3] 殷加华.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J].江苏建筑,2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