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礼志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最早追溯到吉尔福特提出的创造力的概念,认为创造力主要指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对创造力的概念从智力、人格等维度加以深化和扩展。创新能力是在创造力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包括涉及知识、智力、人格方面的若干项目。目前,武钢拥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15768人,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武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制约武钢发展的“软肋”。
据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评价结果显示,武钢得分92.3分,居太钢、宝钢、首钢之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3.65亿元,居太钢之后;拥有发明专利114项,而宝钢拥有458项。整体来看,武钢创新能力较强,居全国钢铁行业前列,特别是进步较快,整体评价由2005年的全国企业技术中心排名第四十名上升到了2009年的第六名。但与宝钢等先进企业相比,武钢整体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投入产出比偏低。2009年,武钢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3.65亿元,宝钢为26.83亿元。而宝钢的整体评价以及拥有发明专利数明显好于武钢。
二是人均发明数偏少。武钢整体专业技术人员数多于宝钢,而发明专利却远远少于宝钢,2009年只有宝钢的四分之一。说明武钢的科技创新机制方面需要向宝钢学习。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来源是确立相应开发策略的基础。2005年——2010年,武钢共申请专利2029项,授权124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多项。2010年授权457项,技术诀窍886项。武钢整体授权专利数不少,但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只有7.9%,也就是说每13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一个人在5年内有发明专利,如果分解到年,却每65个人中只有一人有发明专利。
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创新方法、创新情感、创新志向、创新个性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构建围绕战略目标的创新机制。企业的一切都围绕战略目标来展开,创新体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了解企业的战略及其目标,才能自发地围绕企业战略开展创新工作。武钢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战略导向策略,就是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武钢发展战略来推进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当前,武钢正在推进中西南战略、“走出去”战略和精品名牌战略。构建围绕这些战略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首先要让专业技术人员全面了解这些战略,深入了解这些战略推进的行业背景以及战略实现的差距,在全面了解的过程中寻求创新课题。其次,要有战略协同的意识。战略协同,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主动研究中西南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问题,不仅要研究本部,而且要研究重组并购企业;要有战略协同的机制,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创新成果共享。围绕精品名牌战略,要研究公司产品的缺陷,并加以创新攻关,使精品名牌战略落到实处。三是要加速融合。加速融合有利创新,重组并购企业的人员融合在一起,创新思想的火花会竞相迸发;况且,可能有些方面本企业还在苦苦研发,而有些重组企业可能已有突破,互相交融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
构建向市场需求全面聚焦的创新体系。作为企业,适应市场才能生存与发展。基于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基于市场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经营模式、实施差异化战略以及有效利用用户创新等。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世界著名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起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的14个研发中心都有市场部门,实现市场信息与研发的无缝对接,以使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期望一致。浦项和韩国多个支柱产业巨头合作,与市场紧密结合,并追随下游客户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家电产品用钢专门加工中心和汽车钢板专门加工中心,向客户量身定做新型产品。JFE钢铁公司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积极调整研发方向和品种结构,不断将用户的最新需求实时反馈回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适应国内外钢材市场的要求。
相比这些世界著名钢铁企业,武钢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尽管武钢的用户办、经济研究所等部门也研究市场,但这些研究与生产结合不太紧密。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的市场意识,在把握市场需求中了解创新的取向。一是要搭建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分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市场动态成为常态;二是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走市场等活动,了解钢铁产品上下游产业的状况,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关门搞研发的问题。从市场中了解和把握创新方向,是武钢提升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取向。
构建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创新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探索性强,失败的风险高,因此必须学会宽容失败,才能鼓励人们不断地投身创新活动。有研究表明,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大约为4%。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规定: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技开发项目,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不影响项目结题。Google公司,不仅给职工工作环境的自由,还规定:工程师必须每天用1/4的时间想点子,即使这些点子给公司带来损失也无所谓。允许员工每天1/5时间不必花在工作上,而是用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上,但是如果哪位一不小心弄出成果来,公司则拥有优先购买权。
在制度导向方面,近年来,武钢在创新激励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少数人搞科研的局面依然存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完善激励制度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一样的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研发制度,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要构建以研究院为主体,厂矿参与的契约型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以此提升厂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构建改进型创新体系。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是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而现场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日本、韩国钢铁工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之比为1∶10,而我国是10∶1。正是改进型研究的不足,导致我国钢铁行业重大技术与装备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在突出现场导向策略方面,一是要建立消化引进技术责任制。引导和促进厂矿专业技术人员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并保证后续研发资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二是要建立现场滚动式问题解决体系。每年厂矿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的现场具体问题,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攻关,通过滚动式现场问题解决体系的建立,使解决现场问题成为常态,并以此带动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要突出现场工艺创新。纵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历程,几乎没有一个不重视工艺创新的。调查表明,日本企业64%研发费用用于工艺开发,32%用于产品开发,重视工艺创新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一度只重视产品开发而忽略工艺创新,是美国在钢铁产业失去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先进钢铁企业非常注重工艺创新,2007年世界第一座FINEX商用化设备在浦项竣工,为实现FINEX工艺的开发和商用化,浦项15年共计投入研发费用5541亿韩元。
完善问题解决型培训体系。甘华鸣等人提出,创新过程可以用七步论来描述: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抓住矛盾;寻找资料——寻找有助解决问题的材料;弄清问题——聚焦目标,把握要点;生成思路——多维分析,找到多种解决方案;选择思路——多种方案择优;执行计划——落实行动,直到成功;回顾总结——验证思路,总结经验。在继续工程教育过程中,强化问题解决型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建立面向现场问题的培训课题开发体系。就是培训课题要来源于厂矿的生产、设备、工艺等实际,并针对现场实际开发培训课题。在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学员研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改进措施,使知识型培训转化为问题解决的研究型培训。
二是要强化专题研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涉及的专业面广,难度大。工程学院通过近30年的继续教育实践,探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尤其是专业进修与专题研修的继续教育模式,为提升武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专题研修中,要进一步把科技创新融入专题研修,积极开发科技创新培训项目,把创新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专题研修,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三是要突出“产学研”结合。要针对企业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技术进步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培训开发。在学院科研培训人员提出并解决了现场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学院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过程转化为培训课题,通过培训开发,使之成为厂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能力。
近年来,武钢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投入产出和人均创新项目方面有差距。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不只要重视知识提升,更要提升解决战略、市场、现场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 康礼志,徐 莹.武钢继续教育的特征及未来发展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66-68.
[2] 王亚飞,郑明慧.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河北省钢铁产业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1,(0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