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继丰 金丽花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朱作仁教授说:“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张若田教授曾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在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作为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每个实践者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尝试。但怎样的“读写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呢?笔者试以《放飞蜻蜓》一课为例,谈谈粗浅的看法。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因势利导,使一群捉蜻蜓的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最终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并从中感悟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那么,教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教什么”呢?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学会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因此,笔者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读写结合”上。读的重点应该成为写的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特点,才能找准读写的结合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笔者在《放飞蜻蜓》的字里行间寻找“读写结合”的因子。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设计意图:蜻蜓总会吸引孩童好奇的视线,不少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所以真实的场景再现,使学生乐于表达,能较好地促成其表达的兴趣、能力的提高。
2.出示文中所有与蜻蜓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把它们连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介绍蜻蜓;还可以加进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在前一单元的习作部分,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写成一篇介绍端午节习俗的作文,这是对学生“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在《放飞蜻蜓》一课中,陶行知先生为了说服孩子们放飞蜻蜓,与孩子们一起交流了不少有关蜻蜓的知识,最终使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蜻蜓。在对话中零散的有关蜻蜓的知识为学生们提升“整合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3.在小伙伴们的一致要求下,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看着向空中飞去的蜻蜓,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那只被放飞的蜻蜓,又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情感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情境下,树立“万物共荣”的和谐平等的生命观,建立珍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4.陶行知爷爷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让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如果你也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设计意图:在当今这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也不缺乏相关的知识。但如何使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才是教育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学不可能摒除思想教育的主题,因此,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不仅是表达能力提高的要求,更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要求。
5.在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翠贞和小伙伴们又看到了那只被放飞的蜻蜓,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请你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继续提醒人们保护蜻蜓等有益动物。
设计意图:这是对“设计3”、“设计4”的进一步延伸,继续激发学生在童话创作的情境中抒发独特的感悟,建立起对大自然及大自然中的有益动物的尊重、爱护等情感,强化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意识。
6.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大自然中不乏人类的好朋友,但因为认识的不足,或因贪婪等诸多复杂的原因,许多有益的动物受到了来自人类的伤害,以致有些物种因为人为的因素而濒临灭绝。在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中,《保护蜻蜓》一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在训练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大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的平衡。本设计正是为单元作文教学打下了伏笔。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读写结合”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韩信点兵”的过程,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取舍。
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笔者形成了《放飞蜻蜓》一课的教案,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每课时的“读写”实践因课时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词语搭配;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读书,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既然把“读写结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么“读”就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地为“写”打好伏笔。因此笔者设计了三个读书环节: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词。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充分发挥词语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词语时找出可以搭配的词组“( )平衡”、“( )方向”,而且一词多搭,不仅让学生掌握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而且为造句、写话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感受。抓住蜻蜓可爱的外形,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预设1”,表面上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童真的快乐,其实是为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埋下伏笔。但因为教学目标的限定、教学时间的限制,笔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充分想象、尽情“说”,而没有把它作为“写”的内容强化训练。
3.三读课文,了解蜻蜓特点。要求学生将散落在课文中的与蜻蜓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然后完成“预设2”这一“读写”训练,显然还不够完整、科学,于是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则课外阅读,增加了“蜻蜓点水”、“蜻蜓吃尾巴”这两个现象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有效化解了陶行知先生话语中“据说”一词的模糊性,也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蜻蜓。这一“读写结合”较好地体现了表达训练的科学性、准确性。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感悟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在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蜻蜓有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初步产生了除喜欢之外的另一种情感——要保护好蜻蜓,因为它是益虫。文本是如何表述这一思想的呢?通过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对话,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
内容的确不难懂,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体会,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难的是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以真诚、积极的行动呈现已内化的“道”。为此,笔者更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文本思想、文中角色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将本课时的重点落在完成“预设5”这一“读写”训练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预设3”、“预设4”则因为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重点,只作为阅读教学中的辅助内容,以课堂讨论、口头交流的形式得到落实,而没有作为“写”的内容,使“读写结合”训练做到了精准、有效、深刻。“预设6”则作为单元习作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重点训练,而淡出阅读教学。
表达是“读写结合”训练最终的呈现方式。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特点,整体确定单元写作重点,可以使课堂读写与单元作文密切结合,使得写的效果增强,具体表现为段落结构的合理性、语言描述的生动性等。这些因素提高了“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的丰盈度。
在教学《放飞蜻蜓》时,笔者有意识地选择教材中典型实用的写作技法,由浅入深地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思想认识,使学生的习作真正“丰盈”。
1.借助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段式训练。对“预设2”的训练基于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多数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远未达到圆熟自如的程度,因此,笔者将这一训练设计成段落的扩充,从蜻蜓的外形说起,逐步介绍它的结构、功能特点,使学生有“杖”可扶,强化学生有条理地说、写的能力。因为是单项训练,且有提示的内容,所以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也能较为快速地掌握段落结构安排、整合相关信息等表达的技巧,有效强化巩固了学生习作训练的成果,语言表达的“丰盈度”得到了整体化的体现。
2.模仿文本写作特点,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直接生活,一个间接生活。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写作都离不开他阅读的经验,学生的写作更离不开阅读。
读写结合的课堂,应该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仿写。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写对话是一个难点,不仅人物语言不知道怎么写,标点该怎么准确地运用也是难题。《放飞蜻蜓》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真实、生动的对话描写,这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范本。“预设5”的要求就是鼓励学生以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的童话的形式,尝试进行对话写作,学习在语言描写中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在学生奋笔疾书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评价,既交流学生之长,也点拨学生的不足,以点带面地鼓励学生借鉴参考同伴的写作优势,提高自己作文的“丰盈度”,使作文不仅结构合理、语言生动,而且对自己有一个思想的升华,对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实现童话创作的目的。
对《放飞蜻蜓》一课“读写结合”训练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仍基于文本解读的拓展,但由于写的内容关注了教材的编排特点,因而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使“读写结合”训练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即只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三个度,并将“读写”训练跟单元教学的重点、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相结合,抓住作文阶段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就能使学生获得阅读、表达能力及道德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