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平
(武汉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023)
图式是对经验的抽象与概括,而经验的源泉来自文化,图式与文化密不可分。关于图式和文化图式,国内外学者已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二者给予分析与界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果交际者能主动地将异国文化图式融入到母语文化图式中,实现文化图式的共享,将会对交际的成功起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让交际者共享不同背景的文化图式呢?有必要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构建双文化图式系统,促进文化的正迁移,而且这是可行的。
图式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Kant的著作,他把图式看成是“原发想象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认为图式的首要功能就是将感官信息综合成可概念化的形式[1]。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tlett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其中储存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而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会形成功能性编组,并且“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2]。通俗地讲,图式就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图式的概念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即图式理论,并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新信息)与脑海中所存在的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进行重新解码、编码以形成新的图式。
关于文化图式,Holland &Naomi认为“同一社会成员共享的、预设的、理所当然的、极大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语言以及对世界的理解的图式”就是文化图式[3]。George Yule认为,图式是“记忆中预先存在的知识结构”,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储存先前经验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4]。它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有效手段。文化图式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知识结构或框架,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它先天就存在于人们大脑之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就可以省去一些双方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可是,双文化图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体现在双文化图式缺省、双文化图式冲突等几个方面。
双文化图式缺省是指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即交际双方有一方没有具备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交际一方大脑中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5]。这种相关文化图式的缺省往往会导致文化的误读或不完全理解或理解的失败。如中国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抓周、拜堂等在西方文化中就没有对应或对等的概念。“抓周”是中国某些地区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属传统诞生礼之一。“拜堂”是中国新郎新娘行交拜礼的结婚礼仪,通常由主婚人引导,拜天地、拜父母亲友、夫妻互拜等。然而在西方中却没有“抓周”、“拜堂”之类的相对等的文化。但交流中遇到“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即致命的弱点),“Noah's Ark”(诺亚方舟),“bear one’s cross”(背十字架),除非是阅读和接触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文化的文化人,一般的中国人未必能懂。双文化图式缺省使得交际双方很难建立起语言符号及所指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
双文化图式冲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一信息存在各自的文化图式,这个信息的名称概念意义相同,可文化意义相异,在交际中他们分别使用各自的文化图式,这种相异或存在冲突的文化认知图式也会给交际双方带来误解和麻烦。就词汇来讲,相同的词汇因内含不同的文字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时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文化图式。比如说中西方文化里都有“醋”(vinegar)这个名称,概念意义相同,都指一种液体的酸味调料,但汉语中的“醋劲大发”,“吃醋”却远不是“醋”的表层意义了,而表示一种嫉妒的心理,具有了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在西方文化里是不存在的。还有关于一些动物比如“龙”(dragon)、“狗”(dog)、“猫”(cat)、“蝙蝠”(bat)等以及一些含有颜色“blue”、“red”、“green”等的词汇表达里,这种具有相同表层意义的概念早已因为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意义了。在英国人的文化图式里,夏天是非常舒适宜人的好季节,于是就有了莎士比亚的情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图式里summer(夏天)是酷热难当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恋人比作“夏天”一样可爱一样温和呢?
交际者的文化图式不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但可以进行相应地更新与扩充,即通过吸收与归纳自动填充自我图式中空缺的成份,修正调节以完善各自的知识文化结构。也就是说,文化图式具有相对动态性,这种相对动态性要求交际双方将他们当时交际的语境、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为完成交际而增补的文化信息恰当地填充到各自的文化图式中,以便用来感知和理解对方的意图。因此,对于第二文化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双文化图式对比,了解其文化异同,他们没有必要重新构建全新的文化图式,只需要对双文化图式进行整合。构建整合双文化图式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双文化交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由于人类文化存在很多共性,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有时会完全对等,有时会交叉对等。完全对等的文化图式是指交际双方借用现成的文化图式就能准确全面理解对方的文化信息,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文化联想。汉语中的“血浓于水”和英语中的“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都能让人联想到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代表的文化图式也几乎对等。汉语中的“趁热打铁”、“鹦鹉学舌”、“自食其果”、“祸不单行”与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talk like a parrot,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几乎对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狐狸”(fox)都被用于形容人的狡猾、奸诈,有“as sly as a fox”(狡猾如狐);“蜜蜂”具有勤劳忙碌的文化内涵,有“as busy as a bee”(如蜜蜂一样忙碌);“绵羊”是温驯的代名词,有“as gentle as a sheep”(如绵羊一样温驯)等等。交叉对等的文化图式是指虽然双语文化中都有承载相同的文化信息、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的图式,但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两种图式在不同的语言外表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一致的[6]。比如汉语中把那些狂饮者比喻成“牛饮”,而英语却用“drink like a fish(鱼饮)”来描述;西方人说“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马)”,中国人却说“壮如牛”;西方人说“goose flesh(鹅皮疙瘩)”,中国人却说“鸡皮疙瘩”。对于两种文化中完全对等和交叉对等的文化图式,双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比法,指导学习者进行分析对比,帮助他们建立新信息与图式之间的联系,创建正向迁移条件,以激活、修正和补充其头脑中的相关文化图式,来培养跨文化交际适应性。
由于文化存在差异,交际者的文化图式也会存在很大的缺省,也就是说,有时在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里根本找不到相应对等的内容。比如说,中国人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喜欢用“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这样的比喻意义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同样,西方人表示愿意讲和,常常用“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伸出橄榄枝),橄榄枝在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社会里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毫无疑问,这种隐含在表面文字之下的文化图式差异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输入才能予以消除。因此,通过输入法,引导双文化交际者不断吸收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信息,积累文化交际信息,从目标文化角度来感受各自的文化现象。交际双方首先要具体了解各自的母语文化,加深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其次,他们要对交际中的异国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对于异国文化的认知;再者,他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并从多重角度对之加以判断和理解。只有这样,交际双方在获得双文化知识之后,其文化图式才能得以扩充,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得以提高。
掌握双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交际模式,双文化交际者需要对此熟悉了解。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大量的双文化材料引入课堂,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语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且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交际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性的语言活动,例如开展“中西方民俗比较”、“中西方谚语集萃”、“幽默故事”等研究性学习。另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机会,比如积极开展与外教及留学生的联谊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让学生体会出真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语境是发展变化的,他们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化图式,来激活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双文化图式作为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知识结构,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对文化的正迁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双文化学习者通过这种关联的知识结构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效率,使文化学习事半功倍。我们知道,当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相异或缺省时,都可能导致交际的障碍和失败。而构建双文化图式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交际者不断培养自己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适应能力、语用能力等,而且还能不断地丰富扩大交际者的文化图式,促进文化发挥正迁移作用,有效地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实现其交际意图。
[1] Kant,I.,translated by N.K.Smith.Critique of Pure Reason[M].London:Macmillan,1929.
[2] 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3] Holland,Dorothy &Naomi Quinn.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George Yule,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6.
[5] 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5):30-32.
[6] 张晓凌.口译中的文化图式重建[J].毕节学院学报,2010,(7):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