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星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赵星星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出发,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加、视角的转换。
概念语法隐喻;文学语篇;翻译策略
M.A.K.Halliday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普通语言学理论(黄国文,2007),对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一些学者将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Catford(1965)提出的“语境”和“语境意义”对后来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Hatim and Mason(1990/2001)关注译文对原文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在国内,黄国文(2002)从经验功能的视角对诗歌的翻译进行了探讨,赵德全(2007)论述了纯理功能的传译以及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直译与意译。这些翻译研究主要从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质量评估,但在对原文和译文的概念功能进行讨论时局限在及物性过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论述上,对及物性过程转化引起的语法隐喻缺乏必要的分析。目前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大多针对科技语篇,对文学语篇少有涉及,忽视了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翻译分析中,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
在功能语言学中,根据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对应于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可区分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种过程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功能组成成分即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在实际语言表达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含有不同过程的小句的各功能组成成分也可互相隐喻化,而这些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又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它既在语义功能层次上得到体现,又在词汇语法层次上得到体现。同一意义的表达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接近外部世界事情本身的状况,符合人们原有的对语言理解的期望,而隐喻式与人们对语言理解的期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会产生概念语法隐喻。
在把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的是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黄国文,2009),语言表达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相互配对丰富了意义表达的语言形式,拓宽了语言理解、阐释的新视角,也为文学语篇及其译文提供了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框架。
在文学翻译中,直译不顺时,一方面,译者对原文句子可以进行“去隐喻化”解读,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另一方面,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在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原文小句的过程类型在译文中转变后,伴随的是小句的参加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进而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减、视角的转换。以下以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2002)为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直译不顺时,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的变化在译文中会引起词类转换。“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只能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位置来判定。这样,在翻译时有时就需要改变词的组合方式,把原文中某一词性的词译成译文中另一词性的词或者在译文中添加某些词,而不能逐词对译。”(许余龙,2001:343)例如:
(1)Being graceful and interesting,standing moreover on the momentary threshold of womanhood,her appearance drew down upon her some sly regards from loungers in the streets of Chase-borough…(Hardy,2005:61-62)
(1a)因为她文雅温柔,使人动情,又正在一瞬即逝那种含苞欲放的绮年韶华,所以她在围场堡出现,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张谷若,2005:76)
译文(1a)借助了适当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段,将原文(1)中的分词短语“being graceful and interesting”在译文(1a)中转变为一个关系过程小句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增加了参与者“她”,原文的形容词“graceful”和“interesting”被译为谓词“文雅温柔”和“使人动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此外,原文(1)中的主句“her appearance drew down upon her some sly regards from loungers in the streets of Chaseborough”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而译文(1a)根据汉语多小句的特点,转变为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她在围场堡出现”和一个心理过程小句“很招得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偷眼暗窥”,原文的参与者“her appearance”在译文中转变为“她”,原文的名词“appearance”和“regards”都被译为动词“出现”和“偷眼暗窥”,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多动词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
过程的转化有时会造成施事者被隐喻出语篇外,因此要补译出这些信息。在过程重新转化时,要补出被隐出语篇外的成份,否则语篇有可能出现断层,艰涩难懂。例如:
(2)It was less a reform than a transfiguration.The former curves of sensuousness were now modulated to lines of devotional passion.(Hardy,2005:311)
(2a)他这时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色欲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张谷若,2005:356-357)
原文(2)是两个关系过程小句,而在译文(2a)中转变为五个过程小句,译文小句的增加必然要求动词相应的增加,分别出现了五个动词“洗心革面”、“改头换面”、“表现”、“貌是神非”和“表现”。英语多用名词,名词有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包含多层意思,译者在对原文名词进行解构时,需要按照上下文语境增补和完善信息。原文(2)中的名词“reform”、“transfiguration”、“sensuousness”和“passion”在译文(2a)中分别被译为“洗心革面”、“改头换面”、“色欲之气”和“虔诚之心”,译文根据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将原文的名词相应地译成了汉语的动宾结构或偏正短语。另外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译文借助了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调整了叙述视角,增加了“他”这一主语,行文顺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原文过程类型和语义功能成分在译文中发生变化后,过程类型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译者应在调整这些关系的同时,理清信息层,并在适当的时候转换翻译的视角。例如,
(3)Concluding thus the parson rode on hisway,with doubts as to his discretion in retailing this curious bit of lore.(Hardy,2005:4-5)
(3a)牧师说完了以后,就骑着马走了,心里直疑惑,不知道把这一段稀的家史,对他说了,是不是不够慎重。(张谷若,2005:15)
原文(3)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包含两个环境成分“Concluding thus”和“with doubts as to his discretion in retailing this curious bit of lore”,而在译文(3a)中该小句被转变为四个小句,分别为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原文的叙述是围绕“parson”这一主语展开的,而译文选定“牧师”这一主题,将第三个心理过程小句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心里”。此外,原文在表达牧师的“疑虑”和“慎重”时均使用了名词doubts和discretion,如采取直译,显然会晦涩难懂,译者将视角转换到牧师身上,翻译为“心里直疑惑”和“是不是不够慎重的”,切中原文,恰到好处。
上述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语法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综合运用这三种翻译策略,因此,直译不顺时,译者应借助适当的概念隐喻手段,进行“隐喻化”和“去隐喻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习惯。
以上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学语篇《德伯家的苔丝》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从小句过程类型转变和语义功能成分调整的视角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译者在对原文句子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从词汇语法层面选择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词语和句式。具体的翻译手段中体现为:词性的转换、信息的增加,以使译文更通顺,更符合各自语言的地道表达习惯。
[1]Catford C J.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Hardy,T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Qingdao:Qingdao Publishing House,2005.
[4]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0/2001.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2012-02-16
赵星星(1987-),男,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