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特征的研究

2012-08-15 00:50:01刘娜张玲芳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动机体育锻炼体育

刘娜 张玲芳(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1、前言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多年来孕育的城市文化以及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都会不自觉的影响到生活和学习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相对于男生来说要较低。然而,体育,作为一种大众休闲文化,以其娱乐、健身、消遣、审美、刺激等特有功能,理应成为大学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缓解学业压力、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的最佳手段。

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和体质健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来体质动态监测,评价体育锻炼健身效果,进而督促、激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也为高校开展体育的政策方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教育者或女大学生都必须关注的一个新课题,也具有普适的实践研究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不同性质的12所高校女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将女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价值观、体育锻炼的参与特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收集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文章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经过总结和概括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制定《上海市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特征研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评定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效度和信度均达到统计学的要求。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900份,回收1793份,有效问卷1499份,回收率为94.36%,有效率为83.60%。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获得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女大学生课余时间生活方式

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的时间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高校女大学生余暇时间来讲,这种时间并不是能够用于专业学习,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然而,余暇时间在人类创建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马克思认为“余暇时间本身就是财富”,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他指出“那时衡量财富的尺度决不会是劳动时间,而是余暇时间”。余暇时间增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它有效的补偿了人们的当代生活方式并为之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以使人们的身心放松,欣赏竞技体育和艺术、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上海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上网、听广播看电影、专业学习、去图书馆看书以及参加社交活动。随着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网络的不断高度发展,上网冲浪和信息查询占据了女大学生余暇时间的很大部分,同时,听广播和看电影等静态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受到高校女大学生的青睐,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竞争的不断加剧,更多的大学生希望在本科教育阶段,通过课外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就业和工作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而选择参与体育锻炼对于喜欢安静的女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中所占比例较少,仅有14.9%的调查者选择该项。所以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参与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

3.2、女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3.2.1、体育锻炼的认知量度

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们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合成等及概念的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她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上得到反应。所谓体育态度就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其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体育之研究》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健康第一,体育第一”、“体育之于人全面发展”等体育思想,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唯物主义实践观,指出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强调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即“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呼吁学校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使“体力”与“心力”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人对健康的认识深化和对健康需求的扩张,“全民健身”等思想正逐渐真正走入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生活中来。但对于在校的女大学来说,她们作为体育锻炼的弱势群体,有必要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体育锻炼的态度,对深入展开研究和讨论。

通过对女大学生对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和喜欢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认为比较喜欢和比较重要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34.3%和43.7%。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所占比例高达86.9%。这说明经过长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和国家的对健康知识的大力宣传和普及,女大学生们对体育锻炼对人体的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还是有着充分的认识。但从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来看,有半数以上的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持一般和不喜欢的态度。这对学校和有关部门需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女大学生,使其端正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3.2.2、体育锻炼的动机强度

动机(motivation)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从动机理论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人参加一种活动可以有多种动机,不同动机有不同强度,动机的强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体育参与动机是指促进行为本体者有规律的持续的参与体育活动,并能维持其活动的主观性原因和心理状态,也是对体育锻炼客观需求的主观反应。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是其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入了解女大学生的动机需求,才能有效的开展高校体育工作。

通过对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调查表明,消遣娱乐、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健身要求排在动机的前三为,分别占调查总数41.8%、37.6%和15.1%。从不同年级的层面分析发现,大学一、二年的女大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着更高需求,这可能跟体育必修课的考核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三、四年级的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是消遣娱乐。

3.2.3、体育锻炼的体验深度

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参与体育锻炼的体验会影响到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体验有助于女大学生们更多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调查结果显示:74.3%的女大学的参与强度只达到微微出汗强度及以下。其结果与徐玉娟、许文鑫的相关研究结果:男生与女生在运动强度上相比,由于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参加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男生的总体运动强度大于女生相一致。

3.3、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

3.3.1、体育锻炼时间选择

通过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进行调查表明:选择早晨、下午和晚上的人数比例基本相当,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锻炼时间选择进行分析,共1449位调查者中,选择早晨锻炼472名女大学中有347名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晚上锻炼,这也基本符合上海高校体育教育的现实,因大学一、二年进行体育必修课教育,各学校对学生的早操锻炼有着基本的要求,故大多数女大学生选择早晨锻炼也是为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高年级的女大学生在没有锻炼要求下,因其自身参与锻炼动机是消遣娱乐,所以较多的学生选择下午和晚上进行体育锻炼。

3.3.2、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女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是指在实施体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那么,上海高校女大学生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调查结果表明:慢跑、羽毛球和健美操排在前3位,分别占25.5%、18.9%和8.1%。从项目选择的排序上来看,女大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一些相对竞技性较弱,以单人参加锻炼为主的、更多展现女性柔、弱美体态特点的运动项目。更多在在锻炼中倾向于参与的娱乐性、健身性和实用性,富有审美意识的运动项目。没有身体接触、体能需要不是很大的、舞美舒缓的体育项目更多地受到女大学生的青睐。

3.3.3、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

体育场所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上首先选择校内非收费场所,选择该项人数高达73.8%;其次选择校外非收费的场所,如广场公园等。这主要是和女大学生选择锻炼的项目有关,另外由于锻炼随意性,女大学生相对男生来讲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就近选择场所进行简单的锻炼。此外,由于上海市高校在场馆建设上实施市场化道路,尽管对于在校学生实行优惠和优先使用,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学生选择其相应项目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

3.3.4、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主要从参与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两个指标来考察,也是能否达到锻炼效果的重要前提。体育锻炼效果需要在长期的锻炼刺激对机体形成的适应,良好的身体机能需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锻炼才能够形成。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每周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者占70.7%,每次锻炼超过30分钟者占73.7%,表明上海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水平较高。其比例远高于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中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但不容忽视的是女大学无论在锻炼频率还是锻炼持续时间上,选择不确定的人数还是占有一定比例,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肩负着传宗接代的使命,女性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所以学校应当积极的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人口比例,让他们把这种好的健身习惯传承下去,带到社会中去,引领让更多人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

3.3.5、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行统计:上体育课还是最为主要的锻炼形式,其次分别是与同学一起锻炼和自身单独锻炼,参加培训班和有组织的学校院系活动比例很少,说明学校组织化的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覆盖面水平较低,在今天的学校的体育工作中,因重视女大学生的参与面,组织的活动能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还是有着较高的正面认识,但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不容乐观,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丰富课余生活和应付体育达标,课余时间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生活方式的学生比例较少。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方面,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晚上,锻炼的项目选择技能简单、对抗竞争性差和易展示女性柔弱美的项目,锻炼强度和持续的时间70%以上的可达到体育人口的要求,锻炼的形式还是以体育课和同学一起锻炼为主。

4.2、建议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还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为其根本,对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锻炼价值培养在仅限于重要性的层面上,高校体育肩负着学校体育最后的重任,大多数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不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习惯为其首要目标,只有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才能为体育价值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1]安晓红等.不同民族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63-65.

[2]刘建清.论高效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3]朱海莲.论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3):37-3.

[4]任海明.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1-122.

[5]王华倬等.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89-91.

猜你喜欢
动机体育锻炼体育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