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洁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构建、表达和传播的方式。近几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这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碰撞和渗透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出现了一些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以及多元文化运动。这给美国的文学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打破了白色文学一贯的领导地位。就中国而言,文学的风格已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自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渐趋成熟和繁荣,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已取得世界文学的认可。中国文学已成为美国的主要民族文学之一。随着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成为美国学术界的主流,并且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和青睐。在今天,美国华裔作家中女性作家的成就和地位远高于男性作家。论文介绍的谭恩美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女性代表人物,她的作品融合了中美之间文化、历史的交流和碰撞。
谭恩美,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33岁开始写小说,她的作品多数是以她本人及其家族的特殊经历为背景,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第二代华裔,谭恩美讲述的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心口相传,它们已经融入美国人的记忆当中。她的小说不但取得美国移民文学的主题共性价值,也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在1987年完成了小说《喜福会》。她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很有意思,比如儒教、宿命论、占星术预测、集体主义以及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文化传统、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也是《喜福会》中所展示的文化冲突的焦点。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谭恩美创作主题中的重点,其表现为性别不平等、文化的冲突,及其积极寻求自己文化身份的特点。母亲是中国式的,用传统方式、儒家思想管教女儿,女儿接受的是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崇尚自由和平等,崇尚个人主义,因此母亲和女儿两代人之间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女儿不理解中国的文化,在与母亲的交流中产生了排斥的情绪。例如,吴的母亲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在国外仍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因此利用玩麻将来排解这种不适的情绪。女儿不明白麻将的深层意义,与母亲产生了冲突。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对比。后来,女儿遇到了情感和婚姻问题。母亲以“故事”重述的方式,利用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寻求与女儿沟通的方式,最终完成了文化的融合。
2.女儿的中国情结
尽管文化间存在冲突,但四个女儿是在中国家庭中长大的,因此无意识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当鲁思遇到了婚姻的麻烦越来越感到困惑,思绪乱成一锅粥时,她误用“黑雾”来形容“糊涂”的感觉。因为她下意识地认为,只有中国词汇才适合来形容某人云里雾里的感觉。
3.苛刻的教育
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有两种:一方面她想使女儿远离不幸的命运,给予她们依赖;另一方面是不自觉地使用中国传统的严格要求的方法来教育女儿。而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女儿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将母亲的爱看作是专横的干涉,无法达成母亲“望女成凤”的愿望。这种东方文化代表者——母亲与西方文化代表者——女儿之间的冲突,也是《喜福会》里所要表现的文化中心。
4.集体主义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本的社会,而中国是集体主义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家庭来说,家庭和睦、家庭聚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吃饭聊天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增进感情的手段。然而,女儿成长在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中,因此,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每年都要举办“喜福会”活动。再比如,母亲强调,麻将在犹太和在中国是不同的。中国麻将不只是游戏,也有思考、琢磨,并反映他们的种族优势和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女儿却无法理解。
然而,集体主义并不是完美的,其缺点是对隐私的保护不够,特别是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分界线,所有的事情可以是开放的。母亲在中国式“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试图去干涉女儿的私生活,这却成为了一直崇尚自由和平等的女儿的阻力。
作者谭恩美非常关注家庭关系、血亲关系和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随后的一些作品中,她就将重点放在中国移民亲属关系和情感上。《接骨师的女儿》这篇故事的核心依旧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灶神之妻》也是以母亲成长的背景为蓝本,讲述了战乱时期一个中国妇女的不幸婚姻故事,揭露了社会世俗对人性的压抑。《百种神秘感觉》是谭恩美创作中又一次新的尝试,不同于以往小说中故事重心是处理母女关系,而是转移到了婉与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莉薇亚的关系上。这部作品延续了《喜福会》的成功,在带给人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体验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色彩,受到社会各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可以说,谭恩美是继玛克辛之后,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从谭恩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文化身份,这是正确对待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的态度,而不是用对立和冲突的方式。人们一味追求美国的新方法,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并不可取,而应该将两种文化融合,包括旧的文化。如果你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却只能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那么一切就变得毫无意义。回顾历史,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同时,这是今天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多样性的实践,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共生。
中国作家大多重视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定义身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徘徊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难以定位身份的中国作家来说,谭恩美是美籍华裔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生代作家。她用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中美文化关系中民族和文化的问题,利用国家和文化的双重身份,展现了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相比于其他美籍华裔作家来说,谭恩美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双重身份。例如,在“喜福会”中的女儿出生在美国,对中国文化持有否定态度。但是,女儿们最终认同了母亲,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
谭恩美在创作过程中努力争取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底蕴交织在一起。她跳出了美籍华裔作家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思考美国和美国人。她将自己定位在美国文化中,直率地声称:“我是一个美国人”。从谭恩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家经历着文化身份迷失到自我认同再到超越自我的蜕变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超越流派的界限,翻开美籍华裔文学中崭新的一页。
[1]Amy Tan.The Joy L 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2]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J].外国语,2003,(6).
[4]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刘婷婷,程爱民.典型美国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