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明
(昆山市统计局 ,江苏 苏州 215300)
江苏昆山市人口与社会民生问题研究
高学明
(昆山市统计局 ,江苏 苏州 215300)
昆山市作为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兴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特别是近十年来硕果累累,率先步入了小康社会,目前又处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给社会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昆山市民生领域存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机会过程中存在不平等现象等问题,原因为体制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和调节政策、社会利益冲突等。建议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惠民的首要途径、把支持民众创业作为富民的有力杠杆、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启民的基础工程等,推进昆山市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口;社会民生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昆山经济的飞速发展,昆山的人口大幅增长,外来人口也大量迁入,呈现出新兴城市的显著特点。
根据昆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下同),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64.49万人,其中男性86.65万人,占52.68%,女性77.84万人,占47.32%,人口总数比2000年增加88.11万人,增长115.36%,年均增长7.97%。6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14.01万人,占全部人口的8.5%,比2000年降低3.3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大量年轻流动人口拉低了老年人口比例。从户籍人口来看,增长比较平稳,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71.30万人,其中男性35.68万人,女性35.6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9∶100,与2000年相比人口增长20.2%,年均增长1.9%,高出自然增长率1.3个百分点;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15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8.4%,老龄化程度明显比常住人口高。
2010年,昆山市6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3.59万人,占14.9%;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41.65万人,占26.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3.11万人,占39.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7.29万人,占17.3%。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研究生增加了5951人,大学学历人口占比提高10.4个百分点;高中学历人口占比提高9.9个百分点;初中学历人口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人口占比下降15.3个百分点;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万人,文盲率由2000年的3.26%下降为2010年的1.2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外来人口和当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如玉山、开发区、周市、张浦四个地区2010年的常住人口达112.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28%;全市城市人口111.86万人,城市化率68.6%。
2010年,全市有外来人口128.95万人,占总人口的64.4%,是户籍人口的1.81倍,与2000年相比,外来人口剧增5.95倍,年增长率19.5%。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也就是说发展民生事业是推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从昆山市人口的现况和今后的发展情况来看,将对全市的民生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年间,昆山市人口净增88.11万人,人口密度达1766人/平方公里,而且从今后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增速会有所减缓,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会很大,这就给昆山的社会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教育资源来看,2010年底,昆山有小学教师2662人,生师比为26∶1,平均每班学生40名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生师比在15∶1左右,平均每班25人;昆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在1%左右,而同期美国为4.7%,日本为7.1%,印度为7.4%。从卫生资源来看,昆山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名,拥有医院床位30张,处在全国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要达到70名和60张以上。另外,道路、绿化等自然资源都比较紧缺,随着人口的增长,矛盾将更为突出。
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71.3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18.4%(超过10%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给昆山市的养老基金、医疗设施和养老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年,昆山城乡低保标准为每月450元,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为960元,农保养老金标准为70周岁以下310元、70周岁以上340元,这些标准虽然在国内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在现今物价高涨、生活成本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对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010年,昆山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4.9%,比2000年提升10.4个百分点,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全市人口文化素质将进一步提升。而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文化需求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如图书、娱乐、体育、网络等,这就要求全市的文体设施要持续完善,各类文体载体要不断丰富,各种文体服务要不断提高。至2010年底,全市有图书馆1座,广播电视台1个,电影院9个,体育场馆4座,人均文体设施拥有量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从“六普”数据来看,2010年昆山的城市人口达111.86万人,人口城市化率68.6%,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等方面要求更为迫切。
流动人口总量大、占比高是昆山人口的显著特点,多数流动人口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纪轻、未婚率较高、“抱团”意识强、生活条件不够理想,加之部分当地人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尊重,管理方式又比较单一,这些因素容易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这就给昆山的治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昆山的民生事业随着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但有些地方还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虽然“十一五”期间昆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分析其GDP构成,发现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近五年分别为30.3%、32%、35.3%、34.4%和34.6%,与世界发达国家(50%左右)相比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在初次分配经济发展成果时,国家和企业得了大头,百姓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偏低。
从总体看,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虽然逐年缩小(2005-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依次为1.82、1.81、1.80、1.77、1.76、1.75),但立足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如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和农民实物性收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城乡实际差距更大,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为1.6∶1;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2010年,昆山金融业(最高)与建筑业(最低)的收入比为4.62∶1。收入差距过大,必然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在社会民生领域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就业机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如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社会福利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等。
2.由于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配置不均衡,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成为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3.由于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公平。
4.由于道路资源相对缺乏,交通拥挤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市民日常出行。
以上问题的形成既有发展带来的阶段性矛盾,也有因机制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均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生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体制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和调节政策、社会利益冲突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集中体现。
昆山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必然会首先凸显一些由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民生问题。如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紧缺等,而目前是资源消耗数量大、强度高的时期,资源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支撑,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可能继续恶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从社会结构的变动看,这一阶段公众对生活质量、公民权利、发展机会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跟上社会需求持续提高的步伐,是昆山政府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还在于制度的短缺。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管理体系等在内的体制改革不配套和政策调节不力,使社会财富难以向广大民众倾斜。例如,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落后于社会实际,教育创造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着体制性限制等。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依靠垄断地位取得的收入过大、超市场权力在分配过程中的渗透等,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
改革开放后,昆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以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出现了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等矛盾和问题,导致环境污染,损害了群众利益,成为引发诸多民生问题的重要诱因。
近年来,昆山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着力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行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有效措施,开始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环境逐步改善的局面。但昆山人口密度高,环境承载力比较弱,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加、开发强度的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持续增强,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经济增长中也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要在科学发展中寻求民生问题的破解之策。因此,昆山应把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重点抓好就业惠民、创业富民、教育启民和社保安民,花大力气促进民生问题的纾解。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弹性大的行业和企业,如服务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宏观管理,着手建立和完善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对新增就业人口中困难群体的关注;认真做好就业立法工作,重点解决再就业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以培训提升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把提高技能素质和扩大就业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改善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收入是民生之源。贯彻富民优先的方针,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城乡劳动者走上创业致富的快车道,去获取资产资本性和经营性收入,这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致富个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坚持一切以有利于群众增收为前提,积极培育发展主体和创业大军,逐步提高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帮扶力度;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办、领办民营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创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创业的服务体系,在培训、办证、贷款、税收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切实解决好事关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等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就业的前提。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增强自主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同时,对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社保是民生之依靠。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益,切实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人群的救助和帮扶,并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和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城乡低保、特困户救助和生活无着落人员的救助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公共领域,用在群众身上,重点向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努力把最困难的群众纳入政府视线以内,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和生活保障问题。
管理是民生之法。根据昆山流动人口多的特点,重点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一是要建立外来人口总量控制机制,要对照昆山和谐社会建设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控制外来人口的质和量;二是要健全完善外来人口管理机构;三是要坚持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实行外来人口社区化管理;四是要提升外来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五是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六是要持续改善外来人口生活条件;七是要切实维护外来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7.012
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