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整体视野——评何一民新著《中国城市史》

2012-08-15 00:47
天府新论 2012年6期
关键词:发展

段 渝

(作者: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有效地设计、规划、开发和发展城市,提供了一种深厚的历史视野。

何一民先生主攻近代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但《中国城市史》也显示了何先生古代史的深厚功力。何先生熟练运用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各阶段的传世文献,再结合“二重证据法”中的考古学资料,与历史考察相印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综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不同时期城市的地图复原,我们得以顺着何先生复原的中国城市史图景总瞰整个中国城市演化史。

在第一章中,何先生考察了从史前到东周的中国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他熟练运用考古资料,认为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广泛分布各种具有政治功能的城市,尽管这些古城规模大小不等,但已经开启了后世中国数千年城市史的滥觞。在商代城市的叙述中,他除了考察中原的古城,还专门介绍了古蜀三星堆、湖北盘龙城等方国城市。周代城市的发展与形制,则重点落实到周代礼制与考古学的相互印证上,除了对中原地区的考察外,还专门介绍了周代古蜀的金沙遗址,强调了周代中国不同地域城市演化的不同背景与面貌。在东周城市的研究中,作者除了研究城市与工商业的密切关系之外,也强调了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与东周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者在第二章中,考察了秦汉时代的城市特点,结合秦汉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学背景,分析郡县制下城市的兴起与管理。作者的研究认为,秦代城市的管理与规划,具有一个明显区别于东周列国时期的中央集权背景,通过皇权的运作,对六国贵族和豪民的迁徙,发展了以咸阳为代表的巨大城市功能。到了汉代,尽管长安城的主体为一种皇权性质的宫城,但周围的工商业卫星城,同样得以取得巨大发展。汉代的工商业城市取得了比秦代更加迅速的发展,体现为城市手工业、商业贸易加之以农业发展、西域商贸的兴起,获得了蓬勃的上升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城市建设管理日益细密,城市建筑更为进步,出现了五层楼房。而城市文化教育,也伴随着经学、文学、佛教传入的兴起,取得了相当的繁荣。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城市的考察,作者以第三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作者指出,尽管东汉末期的全国性战乱,造成了城市的破坏甚至毁灭,但仍有少数城市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如曹操营建的邺城、许都,曹魏兴建的洛阳,蜀汉发展的成都,东吴经营的建业。随着西晋的崩溃,中原地区的城市陷入十六国的混战,北方城市受到了巨大规模的破坏。只是后来伴随着北魏对北方的统一,才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从而使城市经济获得好转,逐渐恢复。城市也成为北方各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为隋唐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积淀与背景。而在南朝,由于衣冠南渡与江南的开发,城市经济、人口获得增长,城市发展加速,长江流域的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样也为隋唐的城市兴起提供了历史的土壤。

作者在第四章梳理了隋唐时代城市的状况。作者指出,隋代虽存世短暂,却具有中国城市承前启后发展的意义。在统一基础之上,兴建大兴城、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促成了全国经济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南北交通,这是隋代城市繁荣的基础。商业的繁盛,为盛唐的振兴奠定了条件。唐代社会繁荣,由于国家的开放,政治稳定,疆域扩大,除了传统城市如长安、洛阳外,诸如扬州、成都、广州、苏州、杭州等新兴城市也迅速崛起,显示了中国南方城市重要性的上升。这些城市一方面是传统工商业繁荣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增强,新兴行业增多的产物。

何先生于第五章考察了宋辽金元的城市。作者认为,宋代城市的发展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而同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城市也具有其相应特点。宋代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耕地扩大、农具改进、水利发展、新稻推广、分工细密、商业繁荣、行会增加、纸币出现、外贸惊人的社会背景下,大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普遍扩大,小城镇也取得广泛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政治管理到市场主导的发展。坊墙的垮塌和夜市的出现,居住区与市场专区界限的消失,都标志着意义深远的城市功能变革。到了南宋,临安城完全是一座没有棋盘形规划的无规则商业城市,建立在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而同时期各地南方城市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进而造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此外,作者也对辽、西夏、金、元的城市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治下的城市,也各具其特点。如西夏城市的军事防御色彩浓厚,城内还有很多低矮毛毡屋或帐篷之类;元朝的城市特别重视官办的手工业,且蒙古草原的城市也取得了很大发展等。

在其后的第六章中,何先生重点考察和分析了明代到清朝中前期的中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作者认为,明清时期既是前现代中国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发展的高峰,也是传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高峰。明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数量增多,府级城市是宋元时期的4倍,出现了大量人口众多的城市。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经济发达区域出现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市镇,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其中一些市镇,在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繁荣程度上,与一般城市没有两样。在这些城市、市镇中,除了存在传统的官僚、文士、豪强、特殊职业等外,明代城市还存在大量工商业富豪与中小工商业者及各种雇用劳动力,呈现出近代的特点。到了清代,经过清初的战乱与大规模破坏,导致城市的巨大衰退,一些地区甚至毁灭。在康、雍、乾三朝一系列的措施下,社会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但清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外贸易只有广州一个口岸,因此,沿海其它城市逐渐衰败。清代城市的特点表现为,由于镇压汉人反抗的需要,先后在西安、成都、宁夏、江宁、杭州、荆州、福州、广州等地设置八旗驻军,在这些城市中修建满城,供八旗军及其家属居住,这是清朝城市结构的重要特点。除了汉地之外,清朝时期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城市,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发展,既有助于边疆区域的开发,也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作者以最后两章研究了鸦片战争以来到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及其状况。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演进遭到中断,中国社会遭遇到空前未有的各类危机,因此,也导致城市出现了一个曲折的畸形发展过程。表现为开埠通商,一批沿海、沿江城市逐渐出现了现代化趋势,发展迅速、人口激增,规模扩大,与内地日趋衰落的各类传统工商业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以上海、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例,说明了这些西方列强势力控制下的近代城市发展特点:一方面,近现代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工业、铁路、开矿、码头等规模扩大,城市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出现了近现代的洋行、公司、银行、工厂、医院、学校;另一方面,这些城市也是遭受经济掠夺的门户,具有一定畸形的发展形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这些早期近现代化的城市,成为了提供近代西方式政治实践与传播现代政治观念、思想、学说的中心,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平台。

清朝的崩溃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加以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因此,民国前期,城市发展良好。但总体来看,西部城市发展缓慢。抗战时期,北平、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香港、济南、太原、长沙、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徐州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遭受巨大破坏,人口锐减,发展中断。而在大后方,随着资金、技术、资源、人口的相继迁入和集中,大后方的城市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城市文化教育空前繁荣。综合而言,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虽然呈现出曲折起伏的特征,但城市经济、建设等各方面,还是在向现代化转型迈进。城市建筑、工业、金融、市政工程、公共设施和城市功能等,都取得了现代性的发展和结构性变化,为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

纵观全书,作者洋洋洒洒60万言,自史前到民国,历史连续,一气呵成;自中原到周边,空间广博,由点及面,可谓大著。其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把握。城市史虽然是专门史,但作者能做到专门而不狭隘,由广博而出专门,通过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把握,梳理、拉通了整个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机制,诚为可贵。第二,有一个空间上的广阔视野,能考虑到主流之外的各种边缘现象。例如,传统先秦研究重视中原,轻视长江流域。作者在对先秦城市的研究中,除了重视中原之外,也重视长江流域各地的研究。而在宋元明清,则能重视辽、金、西夏、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政权或区域的研究。第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打破狭隘的学科分工。作者虽擅于近现代历史的研究,却能做到“君子不器”,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打破传统狭隘的专业分科。如在论述先秦、秦汉城市时,熟练运用各种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在从魏晋到明清的研究中,能运用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野,加以综合分析,取得了更深入的突破。在近现代部分,则运用跨越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学科视野,交叉综合,以期达到一种整体性的宏观视野。

何一民先生的这部《中国城市史》,是一部值得去读,值得去学习和思考的优秀学术著作。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