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颜弘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绿色产业也蓬勃发展。但是新事物的成长都是由不成熟慢慢发展壮大的。所谓绿色产业是指其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个人和环境不造成伤害,也没有二次污染;其产品对环境压力甚小,或者可以回收利用的产业。所有能够达到上述环保要求的产业都可以称为绿色产业。它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人类服务。
而“绿色互动”是指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合作才能够做出既对人类负责、又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要促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绿色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足,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够。这是导致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效果不明显的直接原因。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一个产品的完成是由很多道的工序和很多的零件来共同完成的,而绿色产品的生产也不可例外。产品的完成要由各种生产资料来源、技术、劳动者、资金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一个企业要独立完成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不同的企业来共同完成这一种产品。企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这个个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配套更能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不发达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具有绿色生产技术的企业要继续研究和开发具有适用性且又不对环境和人产生明显危害作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绿色高新技术时,不要盲目保密而要大方地在企业之间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新技术迅速普及和扩散,最大限度转化为经济效益。
假如没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作为龙头,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必须进行优化组合,增强整体竞争力和实力,形成一批引导功能显著、竞争力强的绿色企业集团,使其成为绿色企业的主导者和骨干。首先要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绿色产品和绿色旅游等行业的绿色企业集团,推进绿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还要鼓励和引导一些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进行合并改造,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最后要对现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科技含量高并创立了名牌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以规范运作方式,提高加工水平,使其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绿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处于某种模糊状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滞后。作为发展绿色产业主体的企业、农户,对绿色产业了解不多,对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更谈不上认识的深刻,尤其是农户。因此,教育与引导企业和农户,加深对发展绿色产业的认识,增强他们发展绿色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发展绿色产业,需要政府教育、引导和鼓励。
企业和农户要办厂、上项目、建基地,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指导,更需要资金支持。企业要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就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外商才能招得来、留得住。要发展绿色产业,兴办绿色企业,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水电、交通和排灌等基础设施。
发展绿色产业需要政府提供四大服务:一是要提供技术服务。国家对绿色产品从原料产地环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都有极其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政府通过技术推广体系,既要把这些标准要求介绍给企业、农户,更要教会们掌握必要的技术和操作要领。二是要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质量监测是检验绿色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绿色产业的眼睛;没有监测手段,就等于盲人骑瞎马。没监测手段,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无从知晓自己的产品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生产经营者及产品得不到政府的及时认可和鼓励,对非标准化生产经营者及产品也不能及时发现纠正或惩处。没有质量监测系统,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无从谈起。三是发展绿色产业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系统。政府要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市、县、重点乡镇都应该尽快建立与绿色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产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国内外市场变化等一系列统一开放的信息网络,及时向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使其及时了解产业政策、产品技术标准以及市场供求变化信息,尽而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四是绿色产品市场亦需要政府的适当引导、培育和规范。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没有绿色消费市场拉动,绿色产业就不能正常发展,更不可能快速健康成长。
各级政府要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内进行帮助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持和投资,提高绿色企业的研发能力,并加大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鼓励外商对绿色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激励政策,让绿色企业享有优惠贷款、减免税费、发行绿色债券、加速折旧等权利;建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支持并创建绿色企业。
很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知晓程度较低,阻碍了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新产品或消费的确能较大地满足其需求时,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由于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整体宣传不够,绿色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认知,消费者对于“绿色”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文字面上,还没有树立生活中离不开“绿色”的现代消费观念,所以要加强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企业实施IS014000认证的过程中,企业虽然进行着绿色生产活动,生产绿色产品,而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却忽视环境因素的存在,不关心企业或产品的环境特征表现,不重视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营销导向并未做相应的调整,在营销过程中不注重宣传企业绿色产品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特性,同时不注重对绿色消费的调查和研究,不能及时将绿色需求信息反馈回生产环节,调整和开发出适销的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需求,造成生产与营销的脱节。因此在营销过程中要注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要耐心向消费者讲解有关绿色产品、服务的环境表现信息,以此来影响和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与此同时通过生态知识讲座、绿色广告宣传、绿色企业文化和绿色促销活动等形式,积极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树立新的消费观,引导消费者追求一种崇尚自然和简约、和谐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合理的需求引发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向消费者不断传播生态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创造性地扩大绿色需求,鼓励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理性选购,企业积极经营,政府的有效推动。其中政府有效推动又是前两者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可持续消费最依赖政府,政府的决策和工商、环保、农林业等部门加强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测、检疫等方面在实现可持续消费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进行可持续消费观的宣传教育,培育新的消费理念。各级政府应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承担起绿色消费观的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并对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其次要加强对人们消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使人们认识到从物质消费转向人的素质提高是绿色消费政策的根本。广大消费者应将其眼界着眼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层面,要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承担起责任来,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消费利益,就要对政府工商部门予以监督,并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就出现政府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双方都要相互影响和合作。
总之,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启动点和增长点,也是经济腾飞的制高点。通过绿色产业的引领与拉动,能够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有农业和工业的“绿化”、服务的“绿化”以及生态环境的“绿化”,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绿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绿色产业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产业、部门和企业非常广泛。因此,在我们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广泛动员,自上而下,开展一次向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进军的实际行动,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将各我国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联合起来,有步骤和有规划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绿色产业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1]李向前.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增长模式[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鲁中明,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颜弘,胡金林.小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绿色品牌的问题[J].经营与管理,2007(2).
[4]陈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2(12).
[5]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