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杰雍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李庆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会持续放缓,主要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当前GDP增长的贡献与拉动密切相关。
受到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等因素的冲击与影响,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导致2012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增长显著下降。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出口增长分别为7.6%和9.2%,进口增长分别为6.9%和6.7%;今年7月和8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8%和7.1%,进口增长分别为6.4%和5.1%。伴随净出口需求的大幅萎缩,其对GDP的贡献也相应缩小,作为内需组成部分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自然成为当前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今年以来消费增长也出现平稳回落,已从去年的17%下滑至目前的14%平均水平;投资增长因为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回落而回落,也从去年的24%下滑至目前的20%平均水平。因此,除了外需不振外,消费特别是投资增长明显回落,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由于影响外部需求萎缩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再考虑到短期内难以实现消费需求的快速回升,因而刺激和扩大投资需求成了当前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回稳与回升的最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只有“稳投资”才能实现当前中国经济的“稳增长”目标。正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在当前“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快速、持续扩大投资需求,也成为实现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从这个角度分析,“稳增长”的政策基调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各地政府也“搭便车”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多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继被批复中可见一斑。首先是国务院批准在宁夏建立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并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试验区规划;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成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黔中经济区、新疆准东开发区也相继被国家批复。此外,继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浙江舟山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次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关的还包括2012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公布25个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项目的建设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的信息,以及批准或批复了13条公路建设项目的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再次是除了国家层面批复的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外,广东、天津、山西、重庆、福建、贵州、四川等10多个省市从2012年6月以来也相继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如四川省提出了投资总额3.67万亿元的重大投资项目名录。粗略计算,目前各地提出或国家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涉及金额将近20万亿元。
目前各地提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投资的主旋律,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生力军,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稳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尽管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当前扩大投资进而转变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近期各地频频推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获批,也促使我们需要冷静考虑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突然加速可能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缓慢下行阶段,尽管各地政府纷纷发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稳增长”措施,是有利于当前实现“稳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但地方政府有意“搭便车”,千方百计地“上项目”,从中也反映出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传统秉性依旧未改。
目前,各地政府提出经济刺激计划和“稳增长”措施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09年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涉及的潜在建设资金规模接近20万亿元。由于当前中国面临了与2008年末相似的经济形势——经济下行背景下,出口不振,消费疲软,各地政府为“稳增长”推出规模庞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从长期看很可能引起投资失控,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将再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突出经济问题。因此,目前我们还需要防止地方政府借“稳增长”的短期压力而产生的盲目投资冲动,减少由此对经济产生的风险。
从目前各个地方公布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来看,涉及投资的潜在建设资金规模相当庞大,已明显超出各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筹集资金或负债投资压力较大,这将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这也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根据2012年年初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关于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为10.7万亿元。尽管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按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其债务率为70.45%,但鉴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对土地出让的依赖度太大,特别是当前严厉房地产调控已步入深水区,预期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正不断削弱。另据2012年上半年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合计达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去年同期增速为35.9%,增速下滑超过21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增速放缓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出现“断流”是造成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大降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地方政府用以启动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配套资金将进一步短缺。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已达到一定水平,如果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坚持负债投资,不仅可能会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埋下隐患,而且还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最终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
目前各区域经济规划可能带动并产生的投资效果明显,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规划可以消化由2008年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造成钢材和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但如果这轮投资效果逐步消退后,新增的投资将可能继续造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去的经验一再证实,地方政府每一次大举推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盲目引进产能,必然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的产能过剩问题。
以当前多晶硅陷入的困境为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投资需求,又由于多晶硅项目对当地GDP增长的拉动效应很大,各地政府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尽管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多晶硅项目列入产能过剩行业,但此后全国有17个省35个多晶硅项目在建或是准备动工,这些项目产能达到12万吨,已超过全球需求的两倍。目前,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尽管当前欧债危机深化等因素导致外需萎缩是影响多晶硅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国内产能的盲目扩张导致的供应过剩。
因此,如何避免地方政府推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产生的新增投资引发新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尽管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区域间梯度传递效应等优势,确实可以转变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克服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1)要把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导到一个合理的方向,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首先要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其次要强调本地自身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本区域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能沿着优化中国经济结构、结合当地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尽量避免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冲动,也可以充分发挥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可以避免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促使未来区域经济更加“均衡发展”,从而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
(2)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庞大的投资资金。考虑到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都是指导性的,只是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而非一项硬性的规定,因此,有利的一面是建设资金的落实可以“循序渐进”。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财政收入增长下降速度明显、各地地方财政压力也大,银行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情绪加重。所以,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还需从多方面筹集入手。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情况下,要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同时深化资源税等税收改革,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另一方面,除了要继续吸引国有企业进入外,也要借道民间资本,吸引老百姓的储蓄和民营企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庞大建设资金缺口。
(3)目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明显,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协调、不平衡和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为此,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突出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避免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引起新的产能过剩,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加快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的出台,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制造业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的三个主要环节,加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大力引导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引导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引导生态链向循环可持续,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要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关联效应大、支撑力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加快重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第三,要突出在资金、用地、劳动力等要素方面保障,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环境。在资金方面,积极鼓励企业上市,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产业转型;在能源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切实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地方面,着重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用地,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在劳动力方面,加强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努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
第四,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增强城市对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的承载、服务与辐射能力。通过加快服务业、工业园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形成合理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以此促进产业空间布局日益园区化,鼓励要素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度,形成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
[1]刘志军,张少军.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J].学术月刊,2008(5).
[2]顾朝林,吴娅莉.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12).
[3]赵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6).
[4]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其原因[J].浙江大学学报,2011(6).
[5]陈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