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打开心扉感悟中建构品德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探讨

2012-08-15 00:51张忠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家人

◆张忠娟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体验中打开心扉感悟中建构品德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探讨

◆张忠娟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必备的品德知识。有学者指出:“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回顾已有体验,促德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是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因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品德的建构。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生命多么可贵》时,课前,我先安排学生找找自己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照片,和家长做一次亲情交流;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学生课前通过访问家人,了解了从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孕育开始,辛勤抚养他们长大等一系列故事。上课时,请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内容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我们交流了“照片里的故事”“毛衣的诉说”“妈妈和我的八个画面”等,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生动感人。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体会到我对家人多么重要,作为对家人的回报,我要爱惜自己,珍爱生命。

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感悟,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展开活动体验,建构品德

体验载于活动,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制作,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教学《同在蓝天下》时,我就让学生们表演体会盲人购物、断臂人写字、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坚定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更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孩子们获得的体验是丰厚而深刻的。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如教学《时光老人对我说》,在“谁把时间偷走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校园红绿灯》,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法律保护你我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体验各种角色的心理过程,增强法律意识,感受法律的威严,从而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领悟“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三、走进社会体验,以德践行

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我爱我的家人》教学中,家人们感觉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呢?大家都表示有兴趣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决定做一个小调查。

你觉得在家里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你对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最担心的么?你什么时候最想回家?你什么时候最不想回家……在交流的基础上,同学们最后确定了自己的调查提纲,经过认真的准备,同学们回家对家人分别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情况、汇报交流时,真是笑语不断,精彩纷呈。

同学们学习着了解他人的想法,进一步加深着对家人的爱,虽然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但浓浓的亲情、感人的关爱、温馨的话语熏陶感染着每一个人。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在与家人的交往、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家与家人的了解在加深。产生教育作用的也不仅仅是调查的结果,活动的过程才是丰富他们的体验与感悟、促进他们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过程。

体验终于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智慧。能够诱发感悟的真正有效的体验,除了需要兴趣的激发、活动的支撑,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还要给学生热忱的鼓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也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

如学习《我们的爱心行动》,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自己身边曾看到或听到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这不仅感动着学生自己,更感染着别人。使学生对有困难的人的同情之情喷涌而出。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时,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一起去采访,采访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体会到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面前,通过情感的唤醒,学生的各种思想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学生的社会生活,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和发现,造就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化人。

[1]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2]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小学品德与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家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家人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