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12-08-15 00:49天津财经大学张江秉
中国商论 2012年36期
关键词:劳动者矛盾权利

天津财经大学 张江秉

1 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之前,通常表述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或者“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和谐只是劳动关系的一个定语。“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开始明确起来是在十六大之后,是根据“和谐社会” 概念的提出产生的。在2006年10月,正式提出了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内容。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部署。而在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结论是: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和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

1.2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目前,对于和谐劳动关系还存在着有较大差异的内涵界定,但是在界定内涵时学者们普遍与和谐社会的概念联系了起来。

李培志(2005)的观点侧重于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的利益之间的和谐状态,要形成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状态[1]。高爱娣(2006)的观点是在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达成一致这个基础上,劳动关系的双方可以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的要求,但是权利和义务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是要能够纳入法律和制度框架范围内,可以依法实现和保障的劳动关系;通过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结合的手段,存在的利益冲突是可以自我化解和消除的,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劳动关系[2]。秦建国(2008)从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他将和谐劳动关系划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和谐的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获得的“体面劳动”的一种状态,就是说签订的劳动契约是能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劳动的条件和标准都能够在顺利的情况下实现,劳动者能够得到经济、民主和发展的权利;和谐的集体劳动关系是企业能公平的制定劳动的条件和劳动的标准,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社会责任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从而实现共赢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劳动关系则是一种社会能够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完整的平台,社会局势稳定,分配制度合理,劳动者就业充分,整个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的一种状态[3]。 陈晓强(2009)认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种新的类型,一种新的状态,一种和谐的图景,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不仅要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主体双方又要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而且个别、集体、社会这三种劳动关系要相互促进的形成多层次的和谐图景[4]。

1.3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

在基本特征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种观点,分别是四特征论、 四化论、和六特征论等。

四特征论是由叶迎春和夏厚勋(2005)提出的,是要追求能将各种矛盾协调融洽的状态,一是建立有效的机制充分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利益分配问题。二是要保障职工获得与企业平等的地位,使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相对等。三是控制职工流失状况,保证稳定的劳动关系。四是追求企业与职工都能获得利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5]。黄任民(2005)的四化论则是指主体的明晰化、运行的市场化、类型的多样化和调整方式的契约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6]。王德明(2006)的六特征论包括合作的平等、以人为本、利益共享、稳定、诚信、社会责任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他更加注重劳动者的尊严、安全、公平等方面的利益[7]。

2 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构建

2.1 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

很多学者都认为,和谐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虽然从宏观总体的角度观察,我国的劳动关系是处于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问题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学者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因为其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冲突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劳资的利益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正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基础,因此,不能否定这种矛盾,更不能消除。更有学者认为资本权利有必要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剥夺,这种剥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尤其是在财富的积累这个阶段的过程中。

有的学者提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其影响下劳动关系也相应的做出了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关系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次,处于主导地位的国企的改制,也使得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的体制转变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

有的学者指出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五大矛盾直接影响到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第一个矛盾就是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由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在不断削弱着劳动关系,第三个矛盾是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也带来了不和谐,第四个矛盾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小造成的不和谐,第五个矛盾是维权难,执行不严,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还有的学者将劳动关系的研究分成了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的层次要采取区别对待,在具体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这个层次上,问题体现在劳动者的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水平、获得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这些具体的问题中;从劳资关系这个层次来分析,则表现为劳资双方力量强弱的对抗问题,资本权利凭借其所处的优势地位压制和侵犯劳动者的权利,造成资本权利的优势越来越大,地位不断上升,而劳动者的权利的劣势越来越大,地位不断下降;从国家治理的宏观层次来分析,则表现为社会的两级分化严重、各种社会矛盾都会凸显出来,一旦矛盾激化,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阻碍国家的发展,危害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所以,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要上升到国家宏观层次来分析,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劳动关系的问题要给与高度的重视,防止我国重蹈拉美国家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发展问题。

2.2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在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构建的切入点应该从劳动关系产生的市场环境开始,政府作为第三方主体要根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也就是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情况来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来形成劳动关系的一种平衡的状态。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政府、企业、工会都要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劳动关系的协调处理中,形成有效的三方合作机制。二是要通过谈判的方式来为职工争取权利,工会或职工代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和权利,代表职工与单位进行谈判,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三是要降低争议的诉求成本,通过实施两裁终局的争议处理制度,减少在处理劳动争议时造成的不必要的诉求成本。

3 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的总体评价

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和谐劳动关系这个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都揭示出了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而在具体的和谐劳动关系的界定上,学者们的观点却各有侧重,并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结论,因此,在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中,要从理论上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等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中揭示出了在现实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描述也比较全面,但只局限在了表面现象的分析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相关的定性的或是定量的分析,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不是对个别企业或是个别地区的局部性的研究,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研究,它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研究与现代经济劳动关系的研究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深入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1]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2]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2006(5).

[3]秦建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4]陈晓强.和谐劳动关系探析[J].长白学刊,2009(3).

[5]叶迎春,夏厚勋.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6]黄任民.农民工及相关问题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双重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7]王德明.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与劳资博弈的探讨[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劳动者矛盾权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我们的权利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权利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