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刘上力,王鹏
(湖南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湖南湘潭411201)
创新机制,构建教育质量保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杨清,刘上力,王鹏
(湖南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湖南湘潭411201)
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力量和因素,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从创新机制和全面信息化两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对湖南科技大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建设思路、管理模式、关键环节和技术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内在联系,并对湖南科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素作了深入探讨。
高校信息化;教育质量保障;创新机制;平台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讲话的重要精神。[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高等教育专题规划》[3]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4]高屋建瓴地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承载的重要使命定位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教育信息化应始终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根主线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就我校而言,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学校在2009年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构建基于“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的一体化“数字大学、虚拟大学、灵动大学和智慧大学”为最终目标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本着“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机制,全面实施,重点先行,先有后优,持续改进,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支撑”的实施原则,以“人、财、物”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为主线开展建设工作,在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改进和实践,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并在建设、完善校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保障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教育质量保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是校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扩展,而创造性地推进高校校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必须要以相应的机制作保证。要着眼于机制创新,把握各种角色驱动和约束的平衡,及时把创新成果提升为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以保证校务管理系统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我校从组织机构、立项管理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确保相应工作机制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1.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程实施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技术监督组和项目实施组。其中,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由校党委书记任顾问,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各信息化项目牵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由主管信息化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专家咨询组由学校有关专家及外聘学术专家组成;技术监察组由校内外信息化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组成;项目实施组由各项目牵头单位和技术单位共同组成;另外,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都有专门分管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分管领导和网络信息管理员。
2.立项管理制度的施行
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组织管理,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立项、建设和验收,更好地实现信息化项目立项的程序化、建设的标准化、管理的精细化和目标的责任化,确保全校信息化数据的标准统一、接口规范、共享方便和使用一致,学校制定并颁布施行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从信息化项目的组织管理、立项审批流程、不同类型不同预算的信息化项目论证要求、进度管理要求以及评估验收的标准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建设及管理模式
现阶段,校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外包开发。[2]我校主要采用合作开发的建设模式,采用基本功能选型和二次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与合作公司一道,共同开发信息化软件项目,将公司先进的开发技术、项目管理模式和经验与学校优质人力资源相结合,加快软件项目的建设进程,提升学校专业队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校企共赢。在管理模式方面,为了明确学校信息化主管部门(例如信息办、网络信息中心)和校务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边界,我校明确地提出校务管理系统立项建设的牵头单位是业务管理部门,而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担任建设的规范者和技术支持部门的角色,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对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各要素是相互关联、支撑和制约的,与之对应,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有着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在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统一”的建设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坚持“以整合数据和统一标准为核心、以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为重点、以统一服务平台建设为目标、以数据中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建设思路,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统一规划
在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初期,通过对国内部分“211”学校和“985”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以及与国内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知名集成商和业内众多专家的咨询探讨,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求,我校编制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学校信息化的整体要求、规范和设计框架;制订并审定通过了教育信息化第一期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建设内容、任务分解及时间进度安排,并就组织管理、建设模式、建设要求、任务分解、时间安排、检查评比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统一建设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牵涉的部门多、覆盖的范围广、集成的应用多、应用的技术广。主要涉及全校18个职能部门,建设及整合17个业务系统,基本上覆盖到了全校所有教学院及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工作。我们提出对应的“12345工程”的建设任务,即1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2大工程(校园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工程)、3大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统一授权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4大应用(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管理系统)和5大集成(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邮件集成)的建设任务,严格按照同步建设、重点先行、阶段性成果展现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另外,在统一建设过程中,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以我校为例,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信息办积极协助党办/校办等项目牵头单位,按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目标,理顺各主要业务边界、交叉业务、相关业务操作、流向以及人员角色,完善各校务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建立信息化项目共同推进协作制度,形成信息办、项目责任单位和合作公司三家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和建设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抓好技术与业务衔接,成立由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组,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共同推进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仅以2011年为例,学校信息办先后主持召开各类研讨会40余次,深入党办/校办、人事处等单位进行调研,形成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共识,并得到各部门的信赖和支持。
3.统一标准
信息办、各职能部门和合作公司积极协作,结合教育部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信息标准。同时,加强信息标准的应用和管理工作,深入探讨学校信息标准对各应用系统信息标准规范性的约束机制和指导机制,以促成学校信息标准和应用系统信息标准的最终融合。
4.统一管理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牵涉面广、周期长、实施较为复杂,建设过程必须按照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通用规范,实现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程序化、建设过程的透明化、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工作目标的责任化,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
(1)需求管理
校方和合作公司协作,充分挖掘项目的实际需求,需求调研过程中,各责任单位与信息办和合作公司充分沟通,理顺各主要业务起始和终止的边界,业务涉及的操作、流向以及人员角色,并对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进行完善。
(2)风险管理
我校信息化项目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国际标准、软件开发国家标准和其他相关规范开发和实施软件系统,通过测试、审核和质量分析活动减少隐藏错误,制定合理的数据实施计划,降低运行风险。
(3)测试运行
在系统正式上线前,应完成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易用性测试、极限测试、系统恢复测试及负载测试等测试工作,以确保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4)质量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办和合作公司一道,对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项目文档、代码的版本进行规范化控制管理,及时对质量执行情况进行纠正。
(5)培训管理
项目的标准版系统、评估版系统和试运行版系统上线之前,信息办和合作公司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参加培训。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2010年,学校全面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管理精细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工作方针。从修订实施培养方案、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优化运行机制、统计基础数据、完善管理系统、强化精细理念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陆续编印完成了《湖南科技大学制度汇编》、《湖南科技大学文件选编》、《湖南科技大学工作职责》、《湖南科技大学工作流程》、《湖南科技大学基础数据》等5类汇编,其中制度227项、职责586项、流程219项、数据66类。同时,为了配合管理精细化的工作要求,2011年,我校启动了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保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平台建设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公共服务的聚合与优化、教育教学的支撑与评价、管理服务的监督与评价以及运维服务的整合与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信息化保障”为实施理念,按照学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要求,扩展、优化和完善现有学校业务管理系统,抽取和集成业务管理系统中公共服务,建立统一教学、管理和服务监督评价系统,建立整合运维服务体系,共享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平台,按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为学校人才培养各主要过程、各要素的组织、管理、协调与控制完善好信息化运行和保障机制。
1.公共服务的聚合与优化
对学校整体业务进行梳理分析,抽取和集成现有业务系统中涉及范围广、服务对象多、师生关注高、服务影响大的公共服务,遵循统一的标准,接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1)公共校务服务生成
提供一个各类型公共校务服务项目生成、运行的组装工厂,提供足够灵活和稳定的流程设计、表单设计、数据定制的组件,以满足各服务部门不断变化的服务申报项目的要求。
(2)报修服务
对全校的水电维修、房屋维修、门窗维修、网络报修等公共服务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建立网络工作流程,建立统一服务入口,管理部门、服务人员、服务申请者都采用实名制方式,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
(3)信息填报服务
基于学校基础数据库的权威数据,自动生成面向个体的报表,解决重复填报的问题。
(4)校务公开
梳理校务公开目录,建立校务公开信息化审核、发布流程管理和维护功能。
(5)虚拟校园
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公众提供不同授权级别的三维可视化的虚拟校园漫游浏览服务及相关信息的呈现、查询、控制、统计和分析服务。
(6)移动信息服务集成
以数字校园基础数据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为支撑,实现校园信息服务的一体化、即时化、移动化,使学校数字校园更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7)查询统计分析
校领导可对全校办理事项进行分类统计(事件数、完成数、待办数等),也可对办理事项评价进行统计(分类别、分部门等),作为考核各部门服务的一个参考依据;同样,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本部门的办理事项进行分类统计,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员工。
2.教育教学的支撑与评价
(1)教学质量支撑
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统计和分析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进而协助学校管理层制定出科学评估教学质量的政策和制度,最终促进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空间教学服务
建立集校园电子邮件服务、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社区服务和教学空间于一体的教与学辅助服务平台。建设全校统一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全体师生员工及广大校友提供终身、免费、大容量的校园电子邮件服务,建立个人空间、个人博客并集成嵌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网络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整理、评价、吸收、借鉴和拓展等研究过程,提出适合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模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加工和实现,并融入平台进行应用。
3.管理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高下,应以全方位的维度去评价,不仅包括教学质量和过程,还应对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进行评价。就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而言,大部分高校仍然处在建设和应用各类校务管理系统的阶段上,对于应用这些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备的监督和评价系统与之关联并加以约束,因此,监督评价系统作为该数字平台区别于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流程与服务监督、教学数据检测与分析、服务评价、校长信箱、意见建议和投诉受理等功能,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对公共校务服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对服务的有效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弥补信息门户和校务管理系统的不足。
4.运维服务的整合与实施
运维服务是伴随着信息化建设而产生的,在信息化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运维服务占据了大约80%的时间,良好的运维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用户真正能够依赖信息化设施开展工作的保障,应包括运维管理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和运维队伍三部分建设内容。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力量和因素。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将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与教育质量全过程、全要素、全环节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大国的真正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R].北京:新华社,2011-04-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新华社,2010-07-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Z].北京,2012-03-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2012-03-16.
[5]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编辑:金冉)
book=14,ebook=107
TP311.5
:A
:1673-8454(2012)13-0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