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然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辑人的世界》(北京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格罗斯主编)一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经过两次修订,已经成为美国编辑艺术和技巧的标准读本。本书三十多位作者都是当代美国出版界成绩卓著、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们结合各自独特的工作经历述说了自己的编辑理念、工作方式乃至商业大潮冲击下的无奈与抗争。正如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在本书中文译本序中所言:“书中的见解代表了美国编辑群体的主流思想。”读者可通过本书了解编辑在美国出版界作用的演变、各类编辑(包括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等)在出版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编辑在制作各种类型图书(如学术著作、小说、工具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秉承的价值观念。当今出版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对编辑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透视《编辑人的世界》一书所倡导的编辑的职业角色、职能及专业精神,希望能为编辑人员认识角色、规划生涯提供一些启示。
本书主编格罗斯在序文中对“编辑”这个群体做了很形象的描述:“编辑其实是一群热情地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的专业人士,他们关怀作者,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以及尽可能触及最广大的读者”。
这一定义从三方面揭示了编辑群体的职业特点。
第一,编辑是兼具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人。这意味着编辑应始终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至少应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有相当了解,是可以和专家对话的“专业人士”。
第二,编辑是作者的帮手,始终为作者服务。这意味着编辑只有具备高超的编辑技巧,懂得如何塑造书的主题和内容,才能“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把作者的意向和专业造诣做最好的呈现。
第三,编辑是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和桥梁。这意味着编辑不仅要与作者合作编出一本好书,还要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熟悉受众的阅读趋势,并善于采用各种宣传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可使产品“尽可能触及最广大的读者”。
由此看来,尽管编辑的工作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职能,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编辑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作者和读者的负责态度。
威廉斯对编辑角色的描述也是十分中肯的。他认为编辑同时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第一是挑选好书——搜猎者,第二是编书——治疗师或魔术师,第三是协调作者和出版社关系——双面人。
作为搜猎者,“编辑很想拿到好书,假如编辑拿起一部作品时,丝毫没有任何期待的心情,或许他就不该继续待在这一行”。为了制作一本好书,编辑需要不断拓宽人脉关系,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还要善于挖掘和培养作者。“作家研讨会、写作班、大学校园、文学和通俗杂志、旗下作者认识的其他作者、挖掘新人的国内外出差,以及与外国出版商的交流,这些都代表着编辑需要耕耘的园地”。可见,编辑在选书、挖掘作者方面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长期辛勤耕耘,积累作者资源和专业信息,才能在选题时游刃有余。毕竟,选题质量和作者水平是图书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为治疗师或魔术师,“编辑要做的就是细心阅读作品中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未必容易。在市场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编辑不仅要顾及书稿内容本身的质量状况,还要注重出版社的利益,不仅要懂得编辑技巧,还要会识别和分析销售数据。因此,编辑的精力被大大分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寻找像珀金斯——20世纪20~20世纪40年代美国卓越编辑的典范——那样对于作者和书籍永不懈怠、英雄式地专注和投入的编辑可能并不容易。这种状况与我们出版界的现实是多么相似。当然,不可否认,仍有一大批有高度职业精神的编辑人在尽职尽责地工作着,而且,也只有编辑对书籍品质和追求卓越的持久关注,才能维系我们优秀文化的灵魂。
作为双面人,在面对出版社时,编辑代表作者;在面对作者时,编辑代表出版社。简言之,编辑要代表作者说服出版社领导和销售推广等相关人员同意出版一部作品,同时编辑又要代表出版社向作者交待并处理稿酬、写作进度、推广宣传等事宜。这里要特别提及一点,就编辑如何更好地代表作者而言,威廉斯指出:“编辑最重要的挑战,是能不能清楚而有力地说明一本书的优点……每年二至三次的销售大会,也是对编辑的一大考验,这时候充满热情的编辑必须在一群面带怀疑的销售代表面前,说明这本新书的优点”。这种考验的确能够考察编辑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可见,编辑需练就把整本书的基本主题和重要内容浓缩为一两句话的本领。作为双面人,编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很强的沟通技能和表达能力,为书籍的出版和销售推广作出最大的努力。
在美国,编辑大致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编辑助理等几个类别,这里重点介绍前三种。
资深编辑麦卡锡指出,策划编辑要和作者一起“把某个概念或构想发展为很强的写作大纲或出版提案,然后把这份大纲或提案扩展为文稿,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尽力把文稿修改得更臻完美”。可见,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麦卡锡称之为“创造性的合作关系”。这种创造性是以编辑和作者在成书过程中的紧密联系、相互信赖和良性互动为前提的。
可见,策划编辑与作者建立密切的交流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在教材策划和编写过程中,策划编辑需投入极大的精力,随着作者逐章交付手稿,编辑应逐章审读,或同时约请专家和教师审读,并及时将审读意见反馈给作者。编辑的早期介入并深入参与,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编写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那么,在创造性的合作关系中,策划编辑该做些什么呢?麦卡锡指出:“对作者谦恭有礼,持续不断地支持作者,相信作者的才华,并且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引,都非常重要”。此外,“经验老到的编辑很了解个别作家和出版社的长处在哪里,因此会引导作者发挥他们最大的长处”,“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的天分之一,就是对结构的敏感度”。简而言之,策划编辑在成书过程中的深入参与体现在他们对作者的了解与支持,对产品的关注以及提供专业指引等方面。策划编辑的创造性工作无疑为制作出一本好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一旦作者完成了手稿,就进入了“文稿编辑”的流程。韦克斯曼认为:“文稿编辑的工作,是编辑与作者之间持久的交流”。在实务上,文稿编辑并不是逐页修改字句,其职责主要是考察一部书稿在清晰度(一本书的写作目的清楚与否),涵盖面(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资讯,是否存在无关信息,内容是否准确和平衡),组织(内容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写作风格(是否适合目标读者的层次)等四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并向作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韦克斯曼还将文稿编辑对书稿内容的改动分为三类:必要的改动(纠正逻辑不清、疏漏、事实错误、立场偏袒等明显的错误)、适当的改动(理顺句子、加重叙述的震撼力等)和吹毛求疵的改动(使文字措辞精炼完美等)。如果一篇文章必要的改动之处过多的话,编辑也只好对其他的瑕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文字编辑的工作,就是通读全书,并为作者找出用字、文法、事实错误或前后文不一致之处等。文字编辑既要关照书稿全貌,又要注重其中的细节,要善于发现前后细节不一致处,要规范语法、标点符号的使用,必要时要从权威的参考书中求证引文和知识点等。优秀的文字编辑会小心求证,而不是靠猜测。
反观我国一些出版社,策划编辑的功能发挥得似乎还不到位。他们与作者的实际性接触仍然很少,且很少参与书稿写作大纲的拟订,与作者的关系多停留在开编写会、催稿子、签合同等层面。作者更像是在独立作战,而编辑也始终和产品之间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此外,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有时不能及时发现书稿存在的重要问题,如结构、立场、观点和组织等,与作者难以达成密切有效的沟通。
就上述问题,《编辑人的世界》一书给了我们以下启示:第一,编辑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职业功能。第二,编辑应具备耐性、精确度和编辑技巧等特有品质,和作者共同合作,不断地推出精品图书。第三,编辑要扮演好“搜猎者”“治疗师”“双面人”的角色,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锤炼总结,以练就一身扎实的编辑本领。总之,只有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才能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才能真正树立和维护出版社的良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