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李莎莎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和日趋完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影响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的措施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初中数学 创新能力 改善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和日趋完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惯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初中数学学习上的创新性主要指学生对教材中已有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或“独创性”的运用,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品质。
过于严谨是指教学中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示过分追求逻辑上的严密性、结构的系统性和过程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学习材料本身应有的启发作用,学生缺少自由想象空间。教材编写上对一个方法的论述总是从定义入手,再进行公式和原理讲解,最后配以例题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也力求体现这种精密、完美教学过程,也十分重视公式推理的完整性。本来适当的严谨对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很有帮助,但过分追求严谨也难免使学生只会循规蹈矩不敢求异求新,束缚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思维定式指在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时总是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囿于成见,不能摆脱旧框框的束缚。虽然思维定式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不总表现为障碍因素,但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却往往成为消极因素。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受思维定式束缚的学生就像是走进了死胡同不知迂回,不能灵活地采用新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只善于分析,不善于综合;只会进行聚合思维,不能进行发散思维。思维定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与刻板的缺乏启发性的应试教育有关。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只停留在作业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只是自发形成的一些经验。在碰到新问题时,只能用旧有模式去解决,除此之外便无所适从。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学生将无法创新。
从众心理指学习过程中按照多数人的见解,不假思索、人云亦云,丧失学习的个性。这是应试教育中“标准化”训练的结果。为应付考试而向学生灌输标准化答案,学生学会了机械地接受老师、教材或参考资料的正确答案,最终形成盲目遵从老师和大多数同学观点,不愿标新立异,害怕出错。尽管有时有新的见解、不同的看法,也三缄其口。从众心理使学生泯灭个性,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学生丧失了创新的勇气和意识,不敢去创新。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潜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堂氛围。首先数学教师可在讲课前,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本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某些知识点有疑惑和新的看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启发,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授课后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中解答。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要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在参与,活跃讲课气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需要兴趣来维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多用一些数学问题事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已知正数a、b、c、d,满足a+b=c,a=c,求证:ab=cd。这是一道代数题,定向思维认为代数问题只能用代数方法去解。恰好相反,有些问题用代数方法比较繁琐,而构造符合题设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却相当简便。
学习鼓励一种质疑问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克服从众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倒数”概念时,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有的问:“书上为什么说,零没有倒数?”有的问:“1的倒数是1,还有其他数字的倒数是其本身吗?”此时引导学生抓住“倒数”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恰当地对问题做解答;关于“负数”的概念,有的问“负数有什么实际意义”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他们发散思维的表现,此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负数的运用,同时对他们这种“寻根问底”的精神给予表扬,促使他们养成好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要使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在每一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大发展。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冉晓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讯,2007,(14).
[4]刘卫珊.谈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14).
[5]李开军.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科技信息,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