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诗意 聆听心灵——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有效教学

2012-08-15 00:49杨春华
中学语文 2012年7期
关键词:罗敷衬托诗句

杨春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多种诵读形式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一、捕捉意象、领会主旨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其中“兰芽”、“小溪”、“松林”、“沙路”、“暮雨”、“子规”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能构成一幅图画,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幅不同的画面,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多学生都能找到诗中的意象。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言志,歌抒情,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规律: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等。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二、通过意象感悟作者的志与情

结合写作背景,迅速抓住诗中意象,准确感悟诗人心境,理解心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心理由环境引发,环境决定心境。而诗人常见的心境有:乐观豁达的心境;凄楚孤寂、感伤的心境;淡泊释怀、恬静的心境;惆怅、抑郁、自伤迟暮的心境;思乡、思亲、思友的心境;忧国忧民的心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心境;爱国的心境;漂泊不定、羁旅之愁、离别之恨的心境;寄情山水隐逸心境;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心境;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厌倦官场、渴望自由的心境;感慨历史兴亡的心境等。如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如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如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学生不难根据《有的人》中的意象,对意象意义作如下推测:骑——压迫、剥削,“啊,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勤恳、无私、任劳任怨。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

三、提高学生品词赏句的能力

欣赏诗句的妙处,这是诗歌教学的难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赏析:可以从对象及特征赏析;可以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虚实描写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幻觉等写景角度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角度赏析;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诗句蕴涵的哲理的角度赏析;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角度赏析;可以从诗眼、诗骨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衬托对比手法的角度赏析;可以从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可以从诗句的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等。当然赏析的角度太多,还需要多多总结归纳积累,在诗意赏析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去挖掘寥寥数字中所蕴涵的深刻情意。要让学生多练笔,形式不拘,有感而发,展开创造性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写出其对诗句的个性化理解,而且要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合作、交流,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一个很大的飞跃。要能够联系具体诗句,说明艺术特色。诗歌的艺术特色需要我们多多的归纳总结。常见的艺术特色有:(1)情、景、文交融(2)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3)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4)先写景,后议论(5)融情于景,借景抒情(6)由实及虚,虚实结合(7)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8)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9)用修辞手法状景(10)多角度写景(11)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等等。平日注意积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四、烘云托月、相映成趣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描绘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1、以景衬情,烘托人物内心感受。以美景衬悦情,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美景衬哀情,如“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以凄景衬凄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雨中山国落,灯下草虫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2、以典故衬托气氛、感受。如“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等。3、以人的感受衬托物的特征。如“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等。4、以美景衬托心灵之美、品质之高。如《窗》、《陋室铭》等。5、运用对比,褒贬鲜明,突出主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描写衬托正面描写,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如《口技》等。7、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品格。如《卜算子·咏梅》等。8、以物烘托物、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也受到月出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五、将同一主题、同一风格、同一流派的诗句归类。

如古人以“登高”为主题的诗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搂”等。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描绘愁的诗词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南宋抗战派的爱国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描绘边塞的诗句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撩起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山水田园诗句,主要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诗句为主。有许多描绘同一景物的诗句,如含“月”的诗句,含“花”的诗句,含“湖”的诗句,含“海”的诗句等。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诗句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诗句。

总而言之,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漫步在诗歌这座姹紫嫣红的花园中,学生们一定会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道理;感动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感叹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胸怀……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本质的、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罗敷衬托诗句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早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学会衬托
陌上桑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桑劫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