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
——试析文言文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2012-08-15 00:49曾运生
中学语文 2012年24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语文

曾运生

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近年各省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来分析,文言文阅读不管是教材的篇目章节还是高考的分值比重,所占比例都没下降,有些省份的教材中文言文比重反而提高了很多。但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很多语文教师痛苦不堪。各类教育类报刊杂志阐述的困惑与疑难大同小异。我认为,不管我们的现实教育环境如何,现实所存在的教学难点有多少,我们都不应该去回避这些问题与困惑,也不应该只是把这些问题摆出来。问题既然摆出来了,还是多从解决之道来探讨。探讨清楚了,再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去实践,来修正,唯其如此,我们面临的诸多困惑方能逐一破解。

一、问题与困惑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工具性至上,重言轻文,弱化人文内涵。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就仅限于 “读懂”即领会解释词语,会翻译句子,能熟练掌握文言词汇与句式等这些表层的文章形式。但有时这些表层的文言现象也并不能轻易地弄清楚。而至于文言文本身的内在意蕴却不断地弱化,对文章本身的艺术、价值、情操基本被忽略。

其次,封闭性考查,唯古非今,割裂现实的联系。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与教学,高考考查一头钻进故纸堆,紧抱死知识,很少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只顾盘点文言文材料的字词句段篇,不作任何现实的、时代的解读,有些地方的老师干脆不分析不讲解,只是下发相关的解释材料,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种现代观照意识的缺席,使得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僵化,显得一派死气。

第三,高考命题价值观陈旧、取材单一、漠视现代意识。高考说明中“浅易”二字,其实就轻率地把代表中国文学主流的散文化边缘化了,而高考命题又和教材所授内容大部分脱节,使学生和老师无法把课堂教学和高考考试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教材中相对选编的古文还是反映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思想性和文学性较强,而现实教育的功利性促使很多老师和学生不愿去分析思考选文背后的深厚的思想和意蕴。

第四,文言文教授主体方法古板,教学重心偏移。中学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满足于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利用填鸭式的方法,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每个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每个句子的含义与翻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只须机械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住就万事大吉了。因而一篇优美的古代文章就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日久天长,学生终于对我们的语文课感到厌弃了,最终也可能背弃语文课,发出“语文很美好,语文课没意义”的无奈感叹这也可以说得上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了。

最后,文言文接受主体意识淡薄。学生是文言文的接受主体,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更有理由学好文言文,了解文言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但是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文言文离他们很近,也离他们很远。近,是因为每一本书,每一套题都离不了文言文,为了高考,学生必须经常与文言文打交道;远,是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有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它,更没有把它当做自己责任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把文言文当作考试的一个内容,一个分值很高的内容。要拿高分,就必须理解这个实词的意义,掌握那个虚词的用法,至于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他们无暇顾及,也没有心思和时间去品读。其实,学生也懂得文言文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若将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压在他们稚嫩的肩上,未免操之过急。不过,让他们早一点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以上列出的各项在我们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或许并未穷尽,但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很难消除的困惑,有些也是积重难返,或者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碰的难题。但存在这么多的难题,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只能迎难而上了。

二、解决之道

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只能沉下心来,认真总结与思考,细致地分析与探究,这些存在的疑难还是可以逐步化解的。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少一些抱怨,细致认真地把各种方法与理论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做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分析文本 在讲授文言课文之前应尽量让学生充分预习,也可在课堂上放下时间自读课本,结合课本注释与相关文言参考资料。老师不要去干扰学生阅读,不用讲多余的话,打断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要不放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自我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如此方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脱离依赖思想,能够真正地独立自主地行走。

(二)联系史实与相关文章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一专题也可让学生自主解决,但教师须做必要的指导。如《苏武传》这篇课文,可引导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经历,匈奴和汉族的恩怨情仇,边关大漠的各种风情习俗文化,掌握这篇课文的前世今生及与苏武有关的人物如李陵、李广、卫青,抗击匈奴的各类战争故事。有学者说,任何一篇留传下来的古文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也是这些故事才使我们对祖国的灿烂精神文明和文化瑰宝具有无尽的吸引力,也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历经千年万年也不会失去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内容,学生也愿意了解这些知识和传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扩充学生的见闻,而文言文的内容却是最好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来把我们灿烂的文化介绍给学生。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灵活多变 对文言语言现象学生一般能自主解决,我们老师工作的重心侧重在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个学生都会去完成,去理解文言字词。并教给学生必要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字、词、句式弄清楚了,文言基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就只剩文言翻译了。作为教师,这时应该让学生来把自己所翻译的文言文大声地讲出来,做到逐字逐句,字字到位,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如此,每篇文言文课文都如此,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应该会有重大的提高。

(四)让学生自主赏析名篇、名段、名句,提升独立思考的空间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课文都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公认的经典文章,我们为何不让学生自主理解?再加以教师的分析,最后提供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三者相结合,这样,我们长期以来忽视的对文本本身的鉴赏与分析就不再是盲点了。自主赏析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读后感的形式,课前五分钟的感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自由交流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并都能够开口说自己的感悟,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领悟文言经典的魅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部分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说出自己的感悟。也起到了让他们养成在公众场合大胆自由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而这些正是我们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素质之一。

(五)课外的延伸阅读,相关古文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文章浩如烟海,诸子百家,唐宋散文,明清笔记,野史传奇,帝王将相,古代清官勇将们的品行、政绩、生活与命运遭际,宦海浮沉,这其中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启迪人生的智慧,可敬的英雄豪杰,可歌可赞的忠孝仁义。他们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爱恨情仇,无一不是令人流连忘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会,成语分析,知识介绍,人物描绘等多种形式深入分析,理解巩固我们的学习与教学。

三、思考与期待

摆出的问题很多,但我们的方法也很多,我们也应该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笔者列出的方法说不上新颖,但是古朴简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我也一直坚信,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们真正的把心放下来。沉静意志,别把各种经验和方法理论放在口头上而应该放在心上,也别仅仅写在文章里而应该用在课堂上。“别抱怨,这是一种尊严”;“别畏难,这是一种自信”;知行合一,方能把我们的问题和困惑解决。当然我们也期待教材编写者、高考命题专家、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彼此能够真诚地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观照彼此的研究领域。唯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不会受到如此多误解与诟病,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成为使学生喜欢、社会满意的心灵课堂。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语文知识连连看